三“鎮”成人形 席鎮:古人壓物有奇招
148 2025-07-02
傳承朱子文化 弘揚時代新風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
在閩中山巒深處的一座小城,
一個孩子出生了,
若干年后,
他成為了聲震四海的大儒。
這位大儒就是朱熹,
這座小城就是尤溪。
方塘之上,架橋構亭,翹角橫空;
方塘之內,天光云影,錦鯉躍動。
半畝方塘
此情景,
朱子的詩句自然浮現腦海:
觀書有感(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在《觀書有感》詩中,以“半畝方塘”喻作書,以“天光云影”比喻書中蘊含的理趣,以“活水”比喻新的領悟。親臨其境,我們對朱子的詩體悟尤深。
《觀書有感》不僅僅是一首詩,更是一盞指引我們前行的明燈,激勵著我們在書海暢游,不斷追尋那無盡的智慧之源。在詩中,我們感受朱熹先生那穿越千年的智慧之光,領悟詩歌中蘊含的深刻人生哲理。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鄭氏館舍(南溪書院)。南溪書院內有半畝方塘,為觀書第(觀書第是朱熹小時候讀書的地方)前的方塘。它是在原址上擴大浚深的。面積有342平方米,(一畝等于667平方米,半畝有余)。塘上石橋"濂洛橋",取"文公之學,實淵源于濂洛(河南濂溪程顥、程頤的洛學),而上溯于洙泗。
《觀書有感》是一首理趣詩,是當年朱子與張栻、石子重、許升等人和湖湘學者共同討論“敬”的存養工夫書信中引用的一首詩,雖是論學究源之作,但詩中所提到的“半畝方塘”“源頭活水”到底是實指還是虛指,朱子心中的方塘到底在哪?從元明清大量的史料和當時文人的詩文來看,《觀書有感》一詩中的半畝方塘、源頭活水確有所指,就在朱子誕生地、同時也是朱子小時候最早接受讀書的南溪書院內,沒有太大的爭議。然而,近年來卻有不同的說法,所以很有必要正本清源。
朱子之前的半畝方塘
朱子出生于尤溪,是因其父朱松到尤溪為官,任滿之時,金兵南侵,朝廷混亂,只好寓居好友鄭安道于縣城外公山腳下的南溪別館,建炎四年朱子誕生于此,這也是南溪書院的前身。
清乾隆版《尤溪縣志》南溪書院全圖
據鄭安道尤溪后裔《上潭鄭氏族譜》記載:“鄭安道,字義齋,登熙寧六年進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與朱韋齋先生相交,相與倡明道學,朝夕詩文唱酬。子晦翁先生,手書‘華石舊家’四字扁贈公。”
鄭安道算是尤溪的望族,他在南溪建別館,是因那里的地理位置絕佳,此地背靠公山,眾山拱衛,其來龍猶如駿馬奔騰。而“公山,自二十八都僊山髻發,宛延五十余里,突為小王崎。又二三里,拓天湖(即朱子立春大雪,邀劉圭甫諸兄游處)下抵玉溪南岸,翠屏西輔,錦鯉東弼,形如公字”(明萬歷《南溪書院志》)。面朝文山,也就是所謂的筆架山,是一個理想的風水布局,但由于南溪別館坐午山子向,地理五大要素中的龍、穴、砂、向俱佳,唯一的不足就是青印溪的來水不合局。根據堪與學的原理,彌補的辦法可在別館前面挖一個方塘,從右手邊的長坑引泉蓄水,以便解決堪與學中水的要素。據當地百姓回憶,該水一年四季滔滔不絕,清澈無比,20世紀80年代仍然是水南片區居民的主要飲用水源,朱子小時候也是喝那里的水長大。因此,南溪書院之方塘是鄭氏別館整體建筑的一部分,有鄭氏別館就有了方塘。
朱松在尤溪因與鄭安道交好,鄭氏別館就成了他與文友們的聚會之所。據明萬歷《南溪書院志》《朱子全書韋齋集》載:朱松有《醉宿鄭氏閣作蝶戀花》詞一首:
“清曉方塘開一鏡,落絮飛花,肯向春風定。點破翠奩人未醒,余寒猶倚芭蕉勁。
擬托行云醫酒病,簾卷閑愁,空占紅香逕。青鳥呼君君莫聽,日邊幽夢從來正。”
朱松是第一個寫到半畝方塘的人,朱子深受他父親的影響而成為一代圣哲,也熟悉其父親的詩文,可以明顯地看出“半畝方塘一鑒開”當為衍化“清曉方塘開一鏡”而來。
史料記載中的半畝方塘
為什么說朱子詩中的
半畝方塘、源頭活水乃實指,
并且就在南溪書院內?
這可以從元明清時期大量的文獻史料得到佐證。從這些文獻史料可以看出當時的學界認識比較一致,并不存在爭議。
明弘治《八閩通志》卷之四十五記載:“南溪書院在縣治南。宋朱松為縣尉時,寓鄭氏,此即鄭氏故居也。嘉熙元年,縣令李修建,以祀松及其子熹,中為祠堂,翼以兩齋,曰‘景行’,曰‘傳心’。前有方塘半畝,構亭跨其上。”
清道光《福建通志》卷四十四記載:“半畝塘在南溪書院,朱子觀書處也。”
《福建通志》(沈瑜慶、陳衍纂修,1938年刊本)總卷十三,《名勝志》卷二十九《尤溪縣》中記載:“半畝塘,在南溪書院朱熹觀書處也。弘治十一年知縣方溥浚,修亭其上,曰‘活水’,朱熹觀書詩有半畝方塘、源頭活水之句,故以為名。”
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四十四:“半畝塘,在南溪書院,朱子觀書處也,弘治十一年,知縣方溥,建亭其上,曰‘活水’。朱子《觀書》詩中有半畝方塘、源頭活水之句,故以為名。”
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之十二記載:“南溪書院在尤溪縣治南。中有二堂,左堂為間五,以祀文公先生,右堂三楹,以祀韋齋先生,各有翼廂、有門垣。文公祠前有展禮亭,亭之前有半畝方塘,架橋其上而覆以亭,匾曰‘活水’云。”
明嘉靖《尤溪縣志》卷之二記載:“南溪書院,公山之麓。弘治間,知縣溥建堂五間。左右為廊,廊下展禮亭、半畝塘;琢石為活水亭,通以石橋。”
清乾隆版《尤溪縣志》公山全景圖
林海,明代尤溪人,少有志操,篤學能文,會弘治間應貢入京。據民國《尤溪縣志》載:“吏部聽選監生臣林海謹奏:為立祀典在敦本始事,臣竊見先儒微國文公朱熹先生,祖系直隸徽州婺源縣人。父朱松,字喬年,號韋齋先生。宋宣和年間為尤溪縣尉,后因而家焉。于建炎四年庚戌九月十五日午時,生文公先生于尤溪之寓舍,今之毓秀坊即其地也,半畝方塘、源頭活水遺跡見存……”
這是林海上奏明孝宗的《乞誕辰祀典疏》,“明弘治四年(1491年)具奏,奉命特祭朱文公先生誕辰,有司如期行禮。”(民國《尤溪縣志》)內容的真實性毋庸置疑,否則就是欺君,這也是尤溪公祭朱子的由來,從而也說明“半畝方塘”“源頭活水”就在南溪書院。
明萬歷《南溪書院志》卷之二有聯曰:“源頭凈鑒入天光,活潑潑方塘半畝;踐履熟艦乘春漲,輕悠悠中流一毛。”這是明代福建副巡按韓仲雍為南溪書院天光云影亭所作的長聯,他將朱熹《觀書有感》之一、之二所展示的情景進行了高度概括,化作一副長聯。上聯說的是半畝方塘,下聯便是書院前面的青印溪。
康熙年間,延平府通判楊毓健署篆尤溪,大規模重修南溪書院,編纂《南溪書院志》,并仰詳題請御賜匾額。據康熙版《南溪書院志》撫院陳題疏載:“卑署縣奉攝茲土,親矚芳型。畫卦之浦依然,沙上注乾元之蘊;活水之塘猶在,源頭迥云影之瀾。獨是宮墻粗具規模,而題額未邀天澤。”
這是當年知縣楊毓健為奏請康熙皇帝給南溪書院御賜“文山毓哲”的奏疏,意思是說朱子當年的畫卦洲、半畝方塘、源頭活水等遺跡猶在,修繕工程也初具規模,“而題額未邀天澤”。
清代洪力行,為徽州地區的著名學者。他在《朱子可聞詩集》卷五寫道:“看詩要看題,‘問渠那得清如許’,雖是觀水有悟,卻是觀書有感。徒說水有源頭,猶是隔壁話。先生生于尤溪,迄今半畝方塘、源頭活水遺跡,傳是先生少年讀書處。《文集》載石子重為尤溪令時,先生自書此詩一通,與許順之轉付之。”
關于“源頭活水”到底指哪?許多志書也有很明確的記載:
明弘治《八閩通志》卷之九:“長沆(坑)泉在縣治南,發源毓秀山,四時滔滔不竭。宋朱熹詩所謂‘源頭活水’即此是也。”
明萬歷《閩書》卷之二十:“長坑泉,發源毓秀山,四時滔滔。朱文公詩所謂‘源頭活水’即此也。”
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之二:“長坑(泉)在縣治南,發源毓秀山,四時滔滔不竭。宋朱熹詩所謂‘源頭活水’即此是也。”
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四十四:“活水亭,在公山側,乾隆十四年,知縣鄭其偀重建,亭后長坑井,發源毓秀山,四時不竭,朱子詩所謂‘源頭活水’即此。”
明嘉靖《尤溪縣志》卷一:“長坑(井),縣南。其源出公山之傍,四時不竭,即‘源頭活水’。”
明嘉靖《尤溪縣志》卷之二《元林興祖記》:“若講堂,若活水亭,若外門,以至藏器庫、齋舍與文祠、碑亭,莫不煥然一新。浚深方塘,而源頭活水其來不窮矣。”
道光版《尤溪縣志》載有福建道憲來謙鳴《重建活水亭記》一文:“朱子誕生于尤,其南郭外有公山,山側則活水亭在焉,歲久荒圮。余嘗行部至尤溪,瞻謁廟貌。天章疊煥,即毓秀、觀書諸坊宇,罔不刺翼維新。而活水一亭,僅留故址,漠然徒風山高而水深。”
愿我們都能像那方塘一樣,
擁有清澈的心靈和豐富的內涵,
不斷從知識的源頭汲取力量,
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來源:福建微尤溪綜合整理自尤溪縣融媒體中心、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