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風水:為何有人深信不疑,有人嗤之以鼻?你又是怎么樣看待?
191 2025-07-17
文:張念柱
圖:大俗攝影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老病死,自然規律。
過去醫療水平低,嬰兒死亡常見,對嬰兒的死,人們叫“臍風”;中年人去世叫“殤”;老年人去世一般都是用“老”字代替。中年人去世,上有老下有小,白發人送黑發人大家都心情沉重難過,喪事也是從簡辦理,家中有老人,埋葬一般要在中午12點前。
至于老人則是另一番處理。老人無論怎樣死,臨咽氣前要穿上壽衣(有的地方叫送老衣),抬到住房正中間,一般鋪的是箔,人們稱之曰“靈箔”。
兒女守候兩旁,等待老人咽下最后一口氣。兒女用紙將臉蒙上,便燒紙痛哭。自家房分近地幫忙做“倒頭面”,即一碗面條,放在死者頭前,然后再做打狗餅子,包茶葉,此兩樣東西分別放在死者左右手中,以備逝者去陰間路上對付惡狗。
接著請來村里的大老執,商議給親戚朋友報喪事宜,首先是逝者娘家,然后是女兒,按主次排好,報喪人到各赴指定親戚處報喪。家中幫忙人,扎招魂幡,每歲一張紙,然后一端用剪刀剪成三份,中間一份中間穿孔,用苘麻穿好綁在秫秸(現在是木棍)上,按男左女右放在大門旁。
然后,是搭靈棚,做遺照,炸供菜。娘家人是主客,聞信即到,而且一般人數最多,其他客則無須計較,娘家人無論多少都要發給重孝,即孝帽、孝衣,女婿、侄女婿、則是孝帽、白色系腰子,孫輩婿孝帽、藍色系腰子,其他一般只發孝帽。
孝子謝客,親戚燒紙。燒過紙,成殮(即將逝者從靈箔上移入棺材內)娘家人要看殮,娘家人圍著棺材轉三圈(目的是檢查逝者是否正常死亡)如果逝者親人在外地未能見逝者,棺材不能釘死,叫留材口,如逝者親人都在便將棺材釘死(蓋棺論定)。
實行火葬后逝者入館一、兩天再去火化,火化場程序無需贅述,火化后、將骨灰盒放入棺材中。火化這天,幫忙的人員砍哀杖,每根哀杖上糊上燒紙,門上貼喪紙。有的是在這天籌客。
大老執召集治喪班子人員,商議聘請嗩吶班子,請風水先生看陰宅、扎紙罩及出殯那天的人員安排及待客場所等。我所知道的出殯那天的分工,就有這些:破土的、端托盤的、架桌子的、站桌子的、上吊簿的、燒茶水的、待客的(拿饃、送酒水)、放炮的、拉、送桌凳的等。
出殯前一天傍晚,全村婦女到逝者家吊唁,送逝者最后一程,俗語叫送盤纏。出殯那天,娘家人要早到,準備開喪。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開喪時間規矩地域不同,時間、程序各異。
開喪前,孝子由大老執安排謝客,謝客后孝子率娘家人、跪棚的在靈棚下行禮,謂之開喪。此后早飯,早飯簡單些,上午較上檔次。過去,“老”了人,幫忙的吃飯叫“喝炸菜湯”,一般酥點菜八個碗即可,即使上午的幾個肉碗,下面也是白菜、蘿卜墊底,上面放幾片肉。
而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出殯叫“吃大席”。上午我們這里一般是“燒雞、肘子、鯉魚、羊肉(或牛肉)”四個大件再配其它菜肴,一般每桌價值在300元及以上。一般出一次“老殯”花費兩三萬元常事。百姓怨聲載道,政府也制定節儉辦婚喪嫁娶的規定,但總難以實施。
吃過早飯,各路親朋陸續來到,娘家人準備供禮是最豐盛的,物資困乏時一般人家是十個炸菜碗,家境好點的五個炸菜碗,五個肉碗,生活好些后一般是十個肉碗。后來是三供牲(豬頭、公雞、鯉魚)十個肉碗,一桌糖供,水果供一應俱全,近年三牲供之一的豬頭又升級為豬頭帶兩個前腿,押供禮一般1000元。
據說,最近一娘家人燒紙花費4000多元。(生活困難時是沒有押供禮的)其他親朋好友視交往深淺交吊金。娘家人第一個燒紙。有的村莊講究按親疏燒,有的則不論。燒紙最高潮是靈棚下行禮。
靈棚內設供桌,上擺逝者遺照,供禮。供桌兩旁兩人為吊唁者行禮上香時祭酒,吊唁者行禮完畢,喊跪棚者謝客。靈棚兩則是跪棚的,(有的地域是男左女右,有的地域全是男的)一般是逝者的晚輩,賓客靈棚吊唁行禮陪伴,賓客禮畢進行謝客。
現在靈棚下行禮,一般分九拜禮,十二拜禮,二十四拜禮(還有更多)行禮全程有嗩吶伴奏,圍觀者主要是看行禮之間是否有錯誤。人家行過禮,圍觀者開始議論。
接著就是“送行”,送行前,要為扎的紙罩中的轎腿子和伺候人開光,就是用一小桌擺上酒菜,將轎腿子、伺候人擺在小桌四周,為他們起名,讓他們吃飯。
然后,由逝者長女在破土的雞冠上,用針刺出血抹在轎腿子、伺候人的五官及手、腳上,邊抹邊念著一套術語“開眼光,看四方;開鼻光,聞四方……”
送行時,孝子扛著招魂幡,和其他人抬著轎子到一個十字路口停下,孝子帶著親朋圍著轎子轉三圈然后燒掉。
回家的路上是不能哭的,古代留下習俗,兒媳婦誰先到家,誰以后過得好。因此,回家路上走得快慢,常鬧得兄弟妯娌之間不和睦的很多。午飯后開始點歌,孝子一般點《哭靈》,親戚隨便點,點金隨心。
喪葬重頭戲是出喪,有時附近村莊都去看出殯者。以前是抬喪,棺材放在喪架子上,前后要有16人抬,場面甚為壯觀。
抬喪者,前八人后八人,棺材上有花罩罩頂,重孝子身著孝衣,腳穿白鞋,上系苘纓,手提小棍上糊白紙,哭聲甚哀。報路者喊“前后起奠 ”,重孝子即將小盆摔爛。”
其中摔小盆,我們叫摔老盆。它是我區域喪葬禮儀之上的一個固定流程,摔老盆的人,一般都是長子,無長子則長孫。總之必須是跟死者關系最親近的,因為摔盆者能夠繼承死者的所有遺產。
老盆底部要鉆眼,男的7個眼,女的5個眼。老盆鉆眼有著與諸葛亮及孟婆的不同版本的傳說這里不作贅述。無論哪種傳說都是對死者的一種情感,一種尊重,對孝道的一種尊崇。
現在,年輕人都出外務工,家中都是留守的老人,抬喪演變為用平板車車拉喪,破土用挖掘機打坑,端盤子的有包席的帶來。社會的進步,喪葬形式內容也起了變化,省去了過去的許多繁文縟節,消費也增長到了老百姓出聲的地步。
蘇北徐州的喪葬文化,是我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一種鄉村風俗文化,它表達活著的人對逝者的尊重(俗語:死者為大),也表達了后人對逝者的緬懷與追思,這或許是喪葬文化得以在我國能延續幾千年的緣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