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大門過于堂,家敗人丁亡”啥意思?老話有理么?
148 2025-07-17
汛期里,阜南縣王家壩閘管理處的工作人員比平時更加忙碌,除了日常給閘體做檢查外,還要緊盯著水位。
自1953年建成以來,王家壩閘已經有13個年份共16次開閘蓄洪,時刻守護著淮河安瀾。
“洪水一下涌了進來,很快就淹到了莊臺……”16次開閘,家住阜南縣王家壩鎮李郢社區劉郢莊臺、今年90歲的劉克義都是見證者,1954年7月6日第一次開閘蓄洪的場景在他記憶中最為深刻。70年過去了,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少親歷者對于當時的記憶已經模糊,相關資料也愈加珍貴。7月5日,記者來到王家壩閘,尋訪那段往事,記錄那時的人與事……
70年前,王家壩閘首次開閘
7月5日10時許,記者在王家壩閘一側,見到了正帶隊給閘體“體檢”的王家壩閘管理處主任郭俊軍。在他的指揮下,兩名工作人員分別使用測量尺和水準儀,對閘底板等進行測量。由于前一段時間持續干旱,即使剛下過雨,目前水位依舊很低。
“每年我們都會對王家壩閘進行兩次檢測,就像是給人做體檢一樣。”郭俊軍說,通過檢測,可以測量出閘體是否有微米級的傾斜,底板是否有沉陷等。
截至目前,王家壩閘已經有13個年份16次開閘蓄洪,累計蓄滯洪水75億立方米。
“據統計,王家壩閘第一次開閘時,蒙洼蓄洪區蓄洪11.18億立方米,是16次蓄洪中最多的一次。”郭俊軍到王家壩閘管理處工作7個月,上任第一天起,他便開始查詢王家壩閘最初開閘的相關資料,但因為年代過于久遠,甚至連張圖片都難以尋覓。
記者在《阜陽地區志》以及有關媒體報道、資料中查詢到少許內容:1954年7月3日至28日阜陽專區連降大雨和暴雨,全區平均降雨量達700毫米以上,阜南達947.8毫米;為緩解上游的壓力和保障下游的安全,王家壩閘于當年7月6日開閘蓄洪。
“那天的事,這輩子也忘不了”
在王家壩抗洪紀念館里,一張蒙洼蓄洪區歷年蓄洪損失統計表中有一組數字:倒塌房屋2.57萬間,損失糧食883.3噸,損失農具、家具數萬件,死亡11人,牲畜1.3萬頭。
這是王家壩閘首次開閘后進行的相關統計。
如今,當地大多數人對首次開閘的往事已經記憶模糊。
經過多番走訪,記者找到了一名親歷者——王家壩鎮李郢社區的劉克義。
7月5日,記者來到劉郢莊臺劉克義家。在家門口的一棵大樹下,90歲的劉克義搖著扇子,講述了70年前的那段過往。
“那天的事,這輩子也忘不了。先是絕望,再是希望。”1954年,劉克義剛滿20歲。他說,實際上,對于那次即將到來的洪水,自己已經有了心理準備。
劉克義記得,開閘蓄洪的前幾天,不遠處的河道被洪水沖開了幾個大洞,上游的一些物資如木材等被沖到了莊臺。“漂過來的大樹,足足有鍋蓋這么粗。”劉克義用手比劃著。
劉克義和父親、叔叔等一家十多口人,都住在莊臺之上。“當時莊臺遠沒有現在這么高,房屋也都是茅草屋。”水勢不斷上漲,劉克義一家也開始做準備。當年的7月6日,他們剛收拾好東西,就聽到外面有人喊“放水了,放水了”,洪水開始漫上來。
劉克義趕忙招呼老人、孩子爬到房頂之上。他順手拉過一個大缸,將家里的娃娃放進去,房頂的最高處則讓給了年邁多病的母親。
那是至今劉克義都不愿回憶的一幕:良田成為澤國,莊臺成為孤島,絕望的心情籠罩在全家人心頭上。
直到天空傳來一陣嗡嗡聲,吸引了劉克義的注意。“抬頭望去,一架飛機在頭頂盤旋,投下一些麻袋就飛走了。”劉克義說。這時,大家都呼喊“共產黨來救我們了”!年輕人紛紛跳入水中打撈。
“麻袋里裝的都是餅干,黨沒有忘了我們,心里裝著咱們百姓啊!”劉克義回憶過往,不勝唏噓。第二天下午,在地方政府組織下,當地干群駕駛小船開始挨個莊臺搜尋老百姓,劉克義一家跟著鄉親們一起,先后被轉移到安全的高地。“踏上堅實土地的那一刻,母親忍不住嚎啕大哭。”
繼續守護淮河安瀾
回憶過往,劉克義說,解放前,村子也曾多次遭遇洪水,但像那一次黨和政府不惜一切代價救群眾的,他們之前從來沒遇到過。
根據《阜陽地區志》記載,1954年防汛期間,中央派3架飛機空投防汛物資,專區和各縣區領導全力以赴走上防汛第一線。
劉克義和很多世代生活在淮河岸邊的蒙洼人民一樣,見證了王家壩閘自建成以來的每一次開閘,他們用行動詮釋了顧全大局、自強不息、同舟共濟的奉獻精神。
劉克義說,在王家壩閘修建之初,大家就已經很清楚地知道,開閘對于他們意味著什么。“大道理說不好,但我們個個都懂。”
“群眾甘愿犧牲自己保‘大家’的同時,黨和政府也始終惦記著群眾的‘小家’。”李郢社區相關負責人張繼說,如今,李郢社區各個莊臺建設得越來越穩固,群眾的住房越來越寬敞,日子也越過越好。鎮里因地制宜發展適應性農業,開展毛豆—香蔥輪作模式和毛豆—中藥材(貓爪草)輪作模式、水生適應性農業及池塘養魚等,有效增加了群眾的收入……
70年過去了,蒙洼蓄洪區100多個莊臺建設得越來越穩固,環境越來越美,鄉親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淮河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防洪體系越來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高;王家壩閘的設施設備更加智能化、現代化,繼續守護著淮河安瀾……
全媒體記者 任剛 通訊員 田鋆生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