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不是小事!老一輩傳下來的講究,甭管你信不信,照做準沒錯!
140 2025-07-13
當地每逢雨季便洪水滔天,但是建在岸邊的龍門石窟卻安然無恙,到底是有神明庇護還是另有原因?
教授能否解開“洪水不過龍門山”的秘密,龍門石窟的佛像大多都已經殘敗,位于最中間的盧舍那大佛又為何歷經千年風雨侵蝕,還能光潔如新?
河南洛陽正值夏天,這也是一年中溫度最舒適的季節。可是當地的文物管理局卻高興不起來,原來這里接連下了幾天的大雨,導致伊河上游爆發了特大的洪水。
人們常說水火無情,這洪水沿著伊河兩岸一路呼嘯,沿岸的村莊都被淹了個亂七八糟,只要沒有人員傷亡,一切損失都可以彌補,可是眼看著逐漸逼近龍門石窟,文物管理局急的是團團轉。
龍門石窟初建于北魏,距今已經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還入選了我國的5A級景區,而且這里面的佛像都具有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可以說一旦被洪水損壞,那損失將無可估量。
盡管不忍心讓龍門石窟被水淹,可文物管理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畢竟他們也不能命令洪水停下來。
沒想到幾天之后洪水漸漸退去,文物管理局派人查看佛像的情況時,驚喜地發現發現龍門石窟竟然安然無恙。
這可把文物管理局的研究員高興壞了,但到底為什么龍門石窟不會被水淹卻不得而知,據當地老百姓說,這里自古就有“洪水不過龍門山”的說法,石窟里雕著的是佛像,而掌管降水的是龍王,小小龍王肯定不敢縱水行兇。
文物管理局只能對當地的傳說一笑了之,要研究具體的原因還得用科學的辦法。
為此,文物管理局請來了中國地質大學的嚴紹軍教授,想讓他給出一個具體的說法,畢竟只有知道了龍門石窟不會被水淹的原因,才能做好保護工作。
嚴紹軍教授對地質研究工作經驗豐富,接到邀請的那一刻就提出了一個觀點,并且立刻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原來陜西省寧陜縣就曾經出現過類似的情況,當地有一條長安河,城隍廟就建在河心洲上面。
每次下雨之后河水都會暴漲十幾倍,明明河岸較高的一側水位比城隍廟高出很多,可奇怪的是城隍廟卻從來沒有被水淹。
當地同樣流傳著一個迷信的說法,認為城隍廟里面供著避水神珠,所以才能庇護城隍廟不被洪水淹沒。
嚴紹軍教授仔細研究過這個現象,他發現在長安河的上游有一塊犀牛背巨石,滔天的河水流經巨大的石頭時就被被分成兩股,直接從河心洲的兩側流走。
至于為何一側水位高于城隍廟,可是城隍廟卻依然安然無恙,這是由于水流的離心力,河水被分成兩股之后,巨大的慣性使水緊貼河岸流走,而位于河中央的城隍廟也就不會受到波及了。
由于有城隍廟避水的先例,嚴紹軍教授猜測龍門石窟可能也是類似的情況,可是當他抵達當地之后,卻發現事情遠沒有這么簡單。
嚴紹軍教授觀察之后發現,龍門石窟上游并沒有可以緩沖、分流的巨石,不僅如此河岸反而平坦寬闊,很適合洪水流向這里。
不過嚴紹軍教授并沒有灰心,而是又提出了另一種可能。他查閱了很多的資料,發現除了寧陜縣的城隍廟之外,位于河南郟縣的臨灃古寨,也是歷經百年的洪水侵襲屹立不倒。
臨灃古寨所在的地理位置多水,而且當地經常洪水泛濫,所以古寨修建伊始就在寨子周圍修了一道堅固高大的石墻。
不僅如此砌墻的材料用的是石英質砂巖,還混合了糯米和石灰加固,這還僅僅是臨灃古寨不怕洪水眾多原因中的一個。
整個寨子被建成了一個巨大的船型,對于分流洪水帶來的壓力有很好的作用,連寨子外面也修建了分流洪水的水網。即使有一部分洪水進了寨子里,整個古寨還有原理科學的排水系統在起作用。
嚴紹軍教授兩相對比發現,臨灃古寨和龍門石窟除了都不怕洪水之外,可以說是絲毫沒有關系。首先龍門石窟位于河岸一側,而且根本沒有任何緩沖的結構。
其次龍門石窟的巖石主要成分是石灰巖,這種巖石結構松散,和堅硬耐腐蝕的石英質砂巖根本沒法比。
更重要的是臨灃古寨壓根不怕水淹,而龍門石窟不是不怕水,而是淹不到水,再洶涌的洪水到了龍門山就會變得無比溫和。
根據這個線索,嚴紹軍教授進一步進行觀察,發現了一組關鍵性的不同。龍門石窟兩岸的石壁竟然存在著大量的地層裂隙,這種裂隙會放緩水流的速度,而且由于巖體主要成分是石灰巖,在長時間的水流侵蝕之下,這里就會形成巨大的溶洞。
調查到這里,“洪水不過龍門山”的秘密終于解開了,一般的洪水在經過狹窄的河道時水流會變得急促。
可是龍門山附近河道開闊,巖壁上又布滿裂隙,原本迅疾的洪水流經這里之后反而變得平緩了,淤積在這里的大量的洪水并沒有抬高水位,而是沿著巖壁上的裂隙流進了巨大的地下溶洞,所以龍門石窟才避免了被水淹沒的命運。
嚴紹軍教授本以為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可是當地文物管理局又提出了一個請求,這件事關系到關于龍門石窟的另一個秘密。
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佛像,相比之下周圍的幾尊佛像已經被侵蝕了一大半,有的輪廓雖然完整可是具體細節已經面目全非。
問題跟著就來了,明明是同一座山上雕刻出來的佛像,為什么差別如此巨大呢?嚴紹軍教授一開始也覺得奇怪,甚至下意識以為是當地文物管理局對幾尊佛像的重視程度不同所致。
認為盧舍那大佛體積最大、雕工也最為精致,比其他幾尊佛像更重要,才給予了更多的保護,而被忽略的幾尊佛像由于得不到保護,才在風水日曬之下壞成這樣。但文物管理局的人表示對文物都是一視同仁的,不知道為何差距會如此巨大。
既然排除了人為的疏忽,嚴紹軍教授只好考慮自然因素的影響。風雨無孔不入,對佛像的影響應該沒什么區別。
如果排除風吹雨淋的影響,那就是日照時間對佛像的老化程度造成了影響,莫非是其他佛像接受日曬的時間更久,所以損毀才會更嚴重一些。
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嚴紹軍教授在巖體上安裝了溫度測量裝置,可是測量結果與預測中卻恰恰相反,保存最為完好的盧舍那大佛日照時間是最長的,而且溫度變化也是最大的。
這對佛像的保存工作極為不利,但是為什么風蝕日曬更嚴重的盧舍那大佛會完好無損呢?嚴紹軍教授想破了頭也不知道為什么,就在調查陷入僵局的時候,他有了一個突破性的新發現。
龍門山上面刻著許多的佛像,除了這一座近乎完好的盧舍那大佛,其他佛像根據侵蝕程度大致可以分為幾組,挨著近的佛像侵蝕程度也相似,還有幾座佛像雕刻了一半就沒有進展了。
嚴紹軍教授判斷,雖然是一座山體,可是巖石成分可能也有不同,于是分別提取了幾分巖石樣本送去化驗。
結果不出所料,不同位置巖體的礦物質含量差距很大,而且盧舍那大佛處巖石的氧化鎂含量最低。地質學里面早有人做過研究,鎂含量更低的巖石抗風化能力更強。
雕刻盧舍那大佛的石灰巖由于鎂含量特別低,又被稱為白云質石灰巖,和其他種類的石灰巖相比,不僅硬度更高,而且抗風化能力也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