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上墳帶上三種人,祖先高興財上門”,農村老話在不在理?
179 2025-07-13
有誰能夠相信,一個曾經被旱澇肆虐的村落,經過重新布局改善風水后,經過六百多年再沒有發生過一次旱澇之災,這就是俞源村。更令人。驚奇的是,此后村泰民富、人才輩出,不僅在明、清兩代富甲一方,還出了尚書、大夫、撫臺、知縣、進士、舉人等二百六十多人,堪稱地靈人杰。
浙江省武義縣俞源村,坐落在武義縣西南二十公里處,離古代縣治宣平二十公里,山環水抱,是中國有名的太極星象村。村東南九龍山、六峰山為括蒼山余脈。從北往西依次還列叢蓬崗、青龍山、白虎山、金屏山、九龍山、龍宮山、夢山、經堂山、李丁山、背山頭、西山等。有銀河溪和前宅溪,銀河溪發脈于嘯云坑、九龍坑和龍宮坑,前宅溪發源于大黃嶺。兩溪在村西匯合為俞源溪,在村口呈“S”形太極河向西北流出,注入熟溪,匯流武義江、錢塘江。銀河溪江整個村莊分隔成前宅和后宅,后宅又分上宅和下宅。
此地三面是崇山峻嶺,北面是一條彎曲的峽谷,一條溪流呈“S”形穿村而過,經過人工改造,之所以設計成“s”形,帶有一定的玄機。當年劉伯溫與俞氏的第五代傳人俞淶為至交,據俞氏家譜記載,劉伯溫曾在俞源村小住,但是村中非澇即旱,瘟疫流行,劉伯溫認為俞源村外圍有十一道山峰環繞,是為福地,但這條溪水直行,將瑞氣盡泄,如改直為曲,以太極圖布局,設黃道十二宮環村,住宅按照星象排列建造,可以求得發達。俞淶將此加載家譜,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漸成完整氣候,以后果然家族興旺,成為四方羨慕的風水寶地。
整個村落的布局是一個巨大的太極圖。有關專家儀器測量,確認該太極圖直徑為三二八米,面積為一百二十畝。溪流的分割恰好將村落前的這個區域,由南至北分割成太極的兩儀,也就俗稱的陰陽魚。其中的陰魚身上長滿了各種參天大樹,陽魚魚眼上本來也有古樹,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被毀。村中以前有二十八幢大型的廳堂是按照星象圖上的二十八宿排列,被譽為“太極星象村”,是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經典遺存。
俞源村整體上坐北朝南,以筆架形的六峰山為朝山,饅頭形的夢山為案山,高聳的李丁山為祖山。一般村落只有上、下水口,俞源卻多一處中水口。上水口位于洞主廟前,是兩條坑泉合一的上宅溪上游;下水口位于村北叢蓬古林外;中水口為大黃嶺峽谷溪水入村處。
明朝萬歷四十二年(公元一六一四年),《俞氏宗譜》后序載俞氏祖先擇址:
始祖處約府君德者……雅愛山水之奇,數游覽括、婺間,見婺界有所謂九龍山者,其下溪山秀麗,風氣回環,欣然有卜居之想矣!仕無幾何,輒爾脫卻名利關,創此安樂境,則今俞氏千百世不拔之業實托始焉!
此地的風水:
宣邑山水惟俞源為最勝,自九龍發脈,如屏、如障、如堂、如防,六峰聳其南,雙澗繞其北,回環秀麗如繪也。
俞源村現存古民居有三百九十五幢,村中還有七口水塘,俗稱七星塘,主要用于防火防旱等,還有七星井,其布局亦呈北斗七星狀排列。俞氏宗祠的偏廳,擺放著一個巨大的俞源村落沙盤,它直觀地將奇特的太極田、星象村完整地描繪出來。劉伯溫按天體星象原理規劃俞源村布局,意在營造良好的環境,體現了古代人在村落建設上的生態意識。
從俞源村后的夢山岡高處俯瞰,一條山溪從村莊東南方流入,改為東西方向橫穿村子,直至村西山腳,復折向北至村口,呈“s”形流向村外田野,“s”形的溪流與四周環山在村口勾勒出一個巨大的太極圖。而“s”形溪流正好是一條陰陽魚界限,把田野分割成“太極兩儀”。溪南“陰魚”古樹參天,魚眼處現有公路穿過;溪北“陽魚”稻谷金黃,魚眼處種著旱地作物。經儀器測量,太極圖直徑為三百二十米,面積八公頃。據說,太極圖置于村北口子上,一則可以擋住北方的寒冷空氣和“邪氣”,二則好似一座“氣壩”,防止村莊祥瑞之氣外泄。
專家們進一步考證后發現,俞源村的民居布局是按中國古代的天體星象圖“天罡引二十八宿,黃道十二宮環繞,,來排列的,與一九七四年在河北宣化遼墓中出土的星象圖的排列完全一致。村口的太極圖即環繞俞源村的“雙魚宮”,與圍繞村子的十一道山岡正好組成“黃道十二宮”。村中的二十八處古建筑群則按東方蒼龍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和南方朱雀七宿的方位排列,七口水塘(又名“七星塘”)呈北斗七星狀排列,組成“天罡引二十八宿”的布局。更為巧妙的是,倆位于西方“白虎”之首“奎”宿的俞氏宗祠,恰好裝在北斗星的“斗”內。
俞源村是個有七百多戶人家、兩千多人的古村落,是目前中國最大的俞姓聚居地。據村里人講,俞源村的布局是中國明代開國元勛劉伯溫親自設計的。劉伯溫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戰略家,精通堪輿(風水)之術,在民間傳說中被描繪成仙風道骨、足智多謀,是個諸葛亮式的傳奇人物。據《俞氏宗譜》上講,俞源村的俞氏的第五代孫俞淶與劉伯溫青年時乃同窗好友,交游甚密。元末至正九年(一三四九年),劉伯溫辭官歸里,路過俞源探望俞淶,當時俞源旱澇不斷火災頻發,瘟疫流行,民不聊生。俞淶請劉伯溫幫忙想想辦法。精通天文地理的劉伯溫經過仔細勘察,認為7俞源四周有十一道山岡環繞,有靈瑞之氣,但村中的溪流太直太“硬”,把瑞氣都帶走了,若將村口溪流改為曲溪,設計成太極圖,與十一道山岡形成黃道十二官,就能把村中的瑞氣留住。他還進一步設計了天罡引二十八宿的村莊布局,在村中按北斗星狀挖出了七口池塘,要求俞氏后代按他的布局建造房屋。
令人驚奇的是,從此之后,俞源村旱澇無虞.村泰民富,不僅在明、清兩代富甲一方,而且還出了尚書、大夫、撫臺、知縣、進士、舉人等兩百六十多人,被認為人杰地靈的“風水寶地”。
怪事當然還不只這些,俞源村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六日必定大雨,大旱之年也不例外;“聲遠堂”的八條木雕鯉魚會隨季節而變換顏色;村口太極圖陰魚中的那棵六百多年樹齡的白櫟樹長到27米高,被稱為浙江的“白櫟王”;七星塘中的第三口“玉衡塘”,每當村民填塘造房,必遭火災,屢試不爽……據說,俞源這樣的謎團有二三十個,令后人對它充滿了種種猜測和幻想。
然而,人們也不禁產生了疑問,這難道僅僅是古代堪輿術的一次成功演練嗎?
有關專家分析認為,劉伯溫按天體星象原理規劃俞源村布局,意在營造良好的風水環境,事實已具有樸素的生態學意義.是古代生態環境意識在村落建設上的體現。
首先,在村口造一個太極圖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水利改造工程。俞源村所在地形幾乎是四面環山,僅在北面有一個小缺口,整個村莊就像一只口小肚大的瓶子,一條小溪就從瓶頸處筆直地流出村外。雨季時每當大雨過后,山上的水紛紛涌入小溪.溪水流量陡然增加。由于出口狹小,溪道筆直,溪水下泄速度極快,在短時間內瓶頸處就會滯留大量溪水.進而造成漫溢,形成澇災。
劉伯溫將溪流改成s形,就是要把溪道變長,溪道容積加大,可使溪水下泄速度減緩,使瓶頸口處水量不至暴積,溪水可以緩緩流出村莊。
同樣,劉伯溫用黃道十二宮的理論把環繞俞源的山岡變成了“神山”,培育了村民保護山林的生態意識,從而世世代代禁絕了濫砍山林,改善了小溪源頭的生態環境,從根本上消除了山洪下泄、溪流泛濫的誘因。據史書記載,劉伯溫的好友俞淶還帶頭在家鄉營造過兩片人工林近五公頃。這樣做了還不夠,劉伯溫讓人在村內挖了七口池塘,做旱時救旱、火災時救火之用。劉伯溫還把它們按北斗七星狀排列,名之曰“七星塘”,進而將村落的民居全部按天罡引二十八宿排列……中國歷史地理學界權威、浙江大學終身教授陳橋驛考察后認為,俞源可稱為中國古代村落生態建設的典范。
為了保護好風水,俞氏宗祠對村口和大祠堂山的風水林,訂有嚴厲的護林禁約。凡偷砍亂伐的,輕者罰植樹木,重者罰錢演戲,更嚴重者報官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