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五三不做,福財不進門”,明日四月初五,3不做指啥,來了解
109 2025-07-13
都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這一點也反映在人們對職業的選擇上,有的職業現在看上去很不錯,風生水起的,但是缺乏前景,也許過上個十幾二十年就成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了,所以擇業的時候,除了關注當前,更要關注職業的前景。
下面就給大家說說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幾個“鐵飯碗”,當年要是能從事這幾種職業,那可是走路都能帶著風的,但是現在這幾個職業都已經不香了,有的甚至已經淪為“底層職業”。
01:司機
在八十年代,司機可是個十分吃香的職業,男孩子如果有駕駛證,在相親的時候都能加分不少。當時的小汽車比較少,除了一定級別的領導能夠擁有專車,私人能買車的那可是非富即貴。那個時候有駕駛證的人也比較少,所以工作比較好找,給這些達官顯貴當司機,工資不低而且還能攀龍附鳳,狐假虎威一番,實在是羨煞旁人。
即便不去給別人當司機,開開貨車拉貨,或者自己買一輛小貨車拉拉貨也是相當不錯的,那個時候村里最有錢的幾戶人家都是開貨車的。但是現在小汽車已經普及,駕駛也成為年輕人必備的生活技能,司機這個職業也就沒有以前那么跑火了。
02:供銷社員工
很多年輕人估計都不知道供銷社這個單位是干嘛的了,但是現在還是有這個單位的,只是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曾幾何時,這是個炙手可熱的單位,在80年代,物資匱乏,生活物資實行配給制,買東西只能到供銷社去。所以那個年代,供銷社的員工那可是高高在上的,要是不說點好話,陪個笑臉,根本就不搭理你。供銷社員工能搞到緊缺物資,能夠第一時間掌握商品信息,工作又比較輕松,自然成為當時人們首選的“金飯碗”。
現在再看看,供銷社這個單位哪里還有什么存在感,除了保留極少數的編制之外,大多數原來的供銷社員工都下崗分流,自謀職業去了。
03:糧站工作人員
糧食是人們最基本的生存物質基礎,而且是無可替代的,所謂“家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安全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在80年代,農民外出打工的很少,大多都在種地,一家人的收入基本就指望賣糧。那個時候,糧食只能賣給糧站,糧站工作人員掌握著給糧食定級的權力,糧食的級別又關乎到價格,所以農民是不敢得罪糧站工作人員的,真要惹惱了他們,動不動就說糧食水分含量太大,不予收購,那就只能拉回去了。
隨著糧食放開,私營企業參與到糧食收購之中,糧站不再是唯一的收儲單位,糧站工作人員的地位自然就一落千丈,由過去的香餑餑變成基本上無人問津。
04:電影放映員
還記得80年代,只要是那個村子放電影,哪怕離著十幾里地,也是要趕過去的,放映現場那可真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那個時候村子里修譜做祠堂,村民家結婚過壽什么的,能放上一場電影是非常有面子的。但是一個鄉鎮就只有一個電影放映隊,所以必須要提前打招呼,而且要關系到位才能給你安排,電影放映員自然是很吃香的,到哪里都有人叫吃飯的那種。
現在文化下鄉,偶爾也會在村里小廣場放上一兩部電影,但是觀眾卻是寥寥無幾,再也沒有往日的熱鬧。電影放映員也自覺無趣,往往放上個把小時就草草收場了,這個職業基本上已經涼涼了。
以上的幾個職業,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之下都是很吃香的,但是時過境遷,現在基本上都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更加談不上是什么熱門職業了。現在擇業也是如此,不僅要看當下,更要著眼未來,當前的熱門職業,說不定十年之后就變成了雞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