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伊人网站-久久伊人天堂视频网-久久伊人青青-久久伊人男人的天堂网站-在线免费公开视频-在线免费福利

40萬人盜不動的妖墓,破解武則天留下的頂級防盜風水局

147小編 187 2025-07-12

在陜西咸陽,有這樣一座陵墓,它被冷兵器時代的刀劍劈過,被熱兵器時代的機槍、大炮轟過,1300多年來有17波人曾嘗試盜走墓中的珍寶,規模最大的一次出動,甚至動用了40萬人的軍隊。

但這座陵墓依然不拋棄、不放棄,恪盡職守地保護著墓主人,它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座二帝合葬的陵墓,乾陵。

點擊此處觀看完整視頻

里面躺著的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則天,曾有專家估算,乾陵中的文物總量應有700多噸。

讓人不禁好奇,漢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掃蕩了,康熙大帝連骨頭都湊不齊了,為什么單單武則天和李治的乾陵可以獨善其身?

有人說,是武則天利用乾陵的地勢地貌做了一個頂級防盜「風水局」,后世盜墓者入局皆會有去無回,乾陵墓道入口的61尊陰森無頭石像就是證據。

也有人說,乾陵周圍時常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的麥田怪圈意味著,這里可能存在目前科學所無法解釋的神秘力量,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今天我們聊聊乾陵的故事。

提起專盜帝王陵墓的盜墓狂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掘了清東陵慈禧墓和乾隆墓的孫殿英了

可唐朝末年、五代時期有另一位盜墓賊,孫殿英跟此人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他就是五代后梁初年的耀州節度使,溫韜。

溫韜少年時曾落草為寇,后來投靠了梁太祖朱溫,被任命為耀州節度使。控制耀州后,溫韜率領手下兵卒對境內及周圍地區的唐代帝王陵墓進行大肆盜掘,以獲取墓中寶物。

位于關中的「唐十八陵」中的17座都被溫韜給開盒了,包括固若金湯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唐十八陵中只有唐高宗李治和一代女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免遭于難。難道說,溫韜挖到乾陵這兒時,突然良心發現了嗎?

當然不是。《新五代史·溫韜傳》中記載,每次溫韜帶兵上山,準備開挖乾陵時,晴朗的天氣就突然狂風大作,電閃雷鳴,人馬一撤,天氣立馬轉晴,次次如此。

三次下來,迷信的溫韜也不敢再動乾陵了,只留下了一句「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其實早在溫韜挖乾陵的20多年前,乾陵就曾遭遇過一次大劫。

公元880年,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率領60萬大軍攻克洛陽, 隨即西叩潼關,直驅長安(今陜西西安),成立大齊政權。

攻下長安后,這位昔日的鹽販子先是痛痛快快地燒殺搶掠一番,過足了土匪癮,接著開始琢磨如何籌集更多的軍費。

這時,有人告訴了他一件事,在長安梁山西側黃土地下埋藏著大量碎石。這個消息就是在暗示黃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側。

黃巢大喜,立即調出40萬士兵,跑到梁山西側開始挖掘。這些人都是農民出身,對鐵鏟鐵鍬的運用熟練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鏟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黃巢溝」。

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沒有入口一樣。后來,唐王朝糾集藩鎮軍隊,集結長安城郊,向起義軍反撲,黃巢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空手而逃。

時間來到了民國時期,這次乾陵迎來的不是40萬大軍,而是一個現代化整編師,盜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鋤頭、鐵鍬,而是開山劈石如切菜的機槍大炮,主謀是民國時期的國民黨將軍孫連仲。

1930年,孫連仲經隴東、陜西赴河南任新職。路過陜西時,因為軍費問題,產生了效仿孫殿英的念頭,而孫連仲盯上的是乾陵。

他派了一個師的人馬,在乾陵周邊埋鍋造飯、安營扎寨,以軍事演習作幌子,命令士兵用烈性炸藥在梁山上到處炸,志在找到乾陵墓道口。

就在大家以為乾陵的墓道口馬上就要被炸開時,突然一陣狂風襲來,剎時天昏地暗,日月無光。

現場的數名官兵,被狂風卷上天空,轉了幾圈后被重重地拋到數十米外,好幾個士兵被摔得口吐鮮血,受了重傷。

其他士兵見狀,哪敢再向前,在喊叫聲中倉惶逃下了梁山,并將此事報告給了孫連仲。

孫連仲請來道士占卜,道士說是梁山上的「姑婆顯靈」, 意在警告孫氏,不要再繼續挖掘乾陵了。

姑婆(讀瓜)是當地人對武則天的一種敬稱。孫連仲聽了道士的話后,趕緊買來三牲祭品,在陵前祭奠一番后,宣布收兵。

此后,孫連仲再未動過盜墓發財的歪念頭。后來他在抗日戰場上叱咤風云,成就了「抗日悍將」的威名。孫連仲本人也得到了善終,活了近百歲,直到1990年才去世。

根據史料記載,有案可查的乾陵盜掘事件就有17次之多,但無一得逞。千百年來,這些盜墓賊們連乾陵的墓道口都沒找到。

刨除一些怪力亂神的因素,乾陵之所以如此牢不可破,其實是得益于它在地理布局上的神來之筆。

乾陵風水

乾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約80公里,以山為陵,氣勢宏大,被稱為唐代帝王陵墓的代表作。

中國古代帝王陵墓的形制大致可以劃分為兩類,「人工封土」與「因山為陵」,兩種形制各有優缺點。

所謂人工封土,就是先挖坑再回填,著名的秦始皇陵就是修建了雄偉的地宮后,再回填的封土堆。

這類皇陵可以按照最理想的模式修建地宮,但要消耗大量人力與財富,而且巨大人工封土很容易成為辨識地宮方位的標志,導致陵墓被盜。

如果盜墓者是擁有機槍大炮的官匪,想要暴力挖掘陵墓也不是不可能,炸了人工封土就行。

相比之下,因山為陵的皇陵,不起封土,鑿山為玄宮,陵墓之與山體融為一體,盜墓賊很難找到地宮入口。

想要暴力挖掘,除非把整座山都炸了,否則很可能依舊找不到地宮。

因此,這類皇陵的安全性和隱蔽性極高,但缺點是選址的時候要花一番功夫。找到一處山清水秀的風水寶地,成了這類皇陵興建者要解決的首要任務。

乾陵就屬于依山而建的皇陵,它所在的梁山有三座山峰,位于北側的主峰海拔高度1047米,南側二峰稍低,海拔分別923米和933米,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

乾陵所在位置四周開闊,平地涌出三峰,遠遠看去就像是一個仰面而躺的貴婦,主峰如頭,南面的兩座山峰恰為她豐滿的乳房,因此這兩峰也被稱為「雙乳峰」。

乾陵玄宮就位于北側主峰之上。由于梁山位于長安西北,而在八卦中,西北方位屬于「乾」位,故而得名「乾陵」。《周易》中的乾卦位又被稱為「天卦」,乾為天,象征永不停息、生生不息之意。

關于乾陵的選址,有這樣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在洛陽病逝后,陳子昂等人力主在洛陽設置陵寢,但武則天為了遵照高宗「得還長安,死亦無恨」的遺愿,決定在關中渭北高原選擇吉地。

她派出了星相學家袁天罡和專掌天文歷法的太史令李淳風為高宗皇陵選址。

袁天罡接旨后,走遍山川大河,始終找不到讓他心動之處。在一個浮云掩月的夜晚,他發現一處山巒上紫氣沖天,恰好與北斗相交。

袁天罡疾步奔上山巒,找準方位順手摸出一枚銅錢,埋在浮土下作為標記。

李淳風這邊也一樣,他沿渭水一路東行,三座奇異挺拔的高山突然呈現在他面前,從南向北望去,這三座山恰似一位仰臥觀天的妙齡少女

天為陽,地為陰,男為乾,女為坤,此處天地陰陽交合,滋生萬物。李淳風快步爬上最高的一座山峰,拔下發針扎入土中,隨后回東都洛陽復命。

武則天聽聞袁、李在同一方位選中了吉地,便派人再去復查。

大臣根據袁天罡和李淳風所描述的方位,來到梁山北峰山頂,尋找二人做的記號,扒開浮土后,驚訝的發現,李淳風的那根發針正扎在袁天罡埋下的那枚銅錢的錢眼里。

兩位高人選中了同一塊寶地,那陵墓建在這里準沒錯了。

武則天隨即命令吏部尚書韋待價負責乾陵的修建事宜。

由于時間急迫,韋待價征調了軍隊,役使罪犯共同修陵,西都長安附近的不少百姓也參與其中,終于在唐高宗李治去世后的次年8月,完成了地面和地下的主要工程。

隨后李治下葬,乾陵又連續修建了23年,這才完工。

相關史料記載,乾陵陵園「周八十里」,有城垣兩重,內城置四門,東曰青龍門,南曰朱雀門,西曰白虎門,北曰玄武門,城內獻殿、偏房、回廊、闕樓一應俱全。

有人說,正是因為修建了乾陵,武則天后來才能登上女皇之位的,因為乾陵的風水是典型的「女主守宮穴」,會大有利于女主。

另外,梁山所在的山脈從空中俯瞰,宛如一只曳著長尾展翅飛翔的鳳凰,這在風水上叫做「飛鳳局」

只可惜乾陵所在位置位于鳳尾,尾氣必衰,雙乳峰之間的神道還將鳳尾給斬斷了,所以武周王朝只能延續一代。

武則天臨終之前,下令將流放房州15年的廬陵王李顯迎接回了神都洛陽,并詔告天下:復立李顯為太子。武則天死后,江山重新回到了李氏手中,武則天也要求葬于乾陵,與丈夫李治同眠。

也有人說,乾陵的選址可能從頭到尾就是李淳風和袁天罡做的一個局,畢竟他們在武則天出生之時,就算出了天下將易主。

既然天意不可違,就順天而行,在李唐王朝中間埋一個武周的插曲,最后天下還是李家的,也算是曲線救國了。

關于武則天爬上權利巔峰的故事,我們下期視頻細聊,大家定個閱,以防錯過精彩內容。

1958年, 陜西省水電廳又在乾縣縣城西北5公里的乾陵西側位置修建了「乾陵水庫」,水庫恰巧位于飛鳳的心臟位置,飛鳳被挖心斬尾,此處以后是恐怕再難出現如武皇一般的大女主了。

發現入口

雙乳峰之間的乾陵神道,又被稱為御道、司馬道,它南起華表,北至朱雀門,全長700米,是通向陵墓的導引大道,也是皇帝進入「天國」的路標

當年兩位皇帝隆重、莊嚴、肅穆的葬禮就是在這寬闊的神道上舉行的。

1994年國家投資150萬元,用45031塊青石,鋪設了原來的古道,成了乾陵獨特的景觀之一。

神道兩旁有飛馬石雕1對,鴕鳥石雕1對,仗馬及牽馬人5對,翁仲10對。神道前部,本該是瑞獸朱雀的位置,卻以一對來自非洲的鴕鳥代替了。

《舊唐書》記載,中亞、西亞的一些國家曾將鴕鳥送到長安,作為貢品,獻給大唐天子。武則天將鴕鳥石雕置于乾陵,想必是想彰顯大唐萬國來朝的地位。

神道上延綿不絕的10對翁仲石人,高4.1米,身材魁梧,雙手持劍于胸前,面部表情各異。

歷史上,翁仲確有其人,他是秦始皇時的一個大力士,全名阮翁仲,身高力大,異于常人。翁仲死后,秦始皇鑄銅翁仲十二尊,置于咸陽宮司馬門外。

匈奴人來咸陽,遠見該銅像,還以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此后,翁仲像常被置于宮闕廟堂或陵墓前,作為鎮守者。

乾陵神道在梁山北峰前戛然而止,1000多年來,雖然人們知道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在梁山上,但是乾陵玄宮的入口究竟在什么地方,始終是個未解之謎。

直到1958年11月的幾聲炮響,意外地解開了謎題。

1958年大躍進時期,政府復修西蘭公路需大量石料,乾陵附近的農民便到梁山上放炮炸石。

11月27日下午,農民賀某又點了一炮,可是這次隨著「轟」的一聲,賀某看到的不是散落四處的亂石,而是從地底下飛出來的幾個石條。

這些石條明顯是人工打造的,上面還有刻字,石條上還連著像鋼筋一樣的鐵條。直覺告訴賀某,這石條恐怕跟「姑婆陵」,也就是埋著武則天的乾陵有關。

他一刻也不敢耽誤,趕緊將此事報告給了村長,村長又上報了文物部門。

陜西省文物主管部門立刻進駐梁山勘查,1960年4月3日,考古工作者終于在梁山主峰的南面中腰處找到了通往乾陵玄宮的大門,乾陵隧道之門。

這隧道也叫「羨道」或「誕道」,在這條長約63米、寬近4米的隧道里,工匠們用8000余塊石條,砌了39層,以封住地宮入口。

為了使石條不易松動,工匠們還在每塊石條末端鑿出燕尾凹槽,用鐵質燕尾板鑲嵌在其中,然后再用熔化的錫鐵汁澆鑄,使石條上下渾然成為一體。

羨道的發 掘結果與《舊唐書》對乾陵的記載完全吻合:「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

墓道口找到后,金剛墻已經露出來,如果砸開金剛墻,乾陵即可面世,然而能不能發掘皇陵,不是陜西省所能決定的。

陜西省文物局擬定了一份《乾陵發掘計劃》,提交給了中央。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史學家郭沫若得知此消息后,十分激動,他主張同意發掘乾陵。

4年前的1956年,郭沫若等人曾打著研究明史的由頭向國務院申請挖掘明定陵。一年后,定陵被挖開,考古隊確實在其中挖到了許多珍貴文物。

然而,由于當時考古技術有限,考古隊又沒有做好充足準備,許多國寶級文物剛一出土便因接觸空氣而迅速氧化變黑,甚至在眾人的注視下直接灰飛煙滅,中國考古最大悲劇就此釀成。

這次,周恩來總理權衡利弊,在《乾陵發掘計劃》上提筆批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來完成。」

中央下達指示后,陜西省文物局只能將乾陵隧道的封門石重新回填。

1973年,郭沫若再次提議挖掘乾陵,幸好又被周恩來否決,這次周恩來直接下令「十年之內不開帝王陵!」滿腔遺憾的郭沫若寫寫下了一句詩「待到幽宮重啟日,延期翻案續新篇」。

2000年,陜西省政府再次向國家呈報了乾陵發掘報告,理由是「搶救性發掘是保護乾陵文物的最有效手段」,幸好還是被北京否決了。

如今去梁山參觀乾陵的游客們還能在主峰的南面中腰處,看到這唯一一塊裸露在外的封門石,只是你絕對不要懂什么歪腦筋,因為你的一舉一動都被旁邊的攝像頭監視著。

數年來的考古勘探結果表明,正如史料記載的那樣,乾陵有兩重城墻,即內城和外城。

內城約為正方形,各邊長度約為1.5公里左右,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內城墻垣中部各開有一門。

距內城城垣約200米處,當年又建筑了廣闊的外城城垣,東西寬約1750米,南北長約1980米

昔日堅固的城垣經過千年的風吹雨打和人為的破壞,到現在大部分都已夷平,只尚存少數若斷若續。

梁山主峰西南方向的黃土地下埋藏著大量碎石,疑似是修建墓室時挖出的廢料,當年黃巢就是根據碎石的位置挖出了40米深的黃巢溝

但玄宮的入口其實是在山峰的南面,工匠們不惜費時勞力,把碎石運到山峰的另一側,就是為了設下這個聲東擊西的圈套,好讓盜墓賊無法得逞。

碎石堆的分布呈扇形,下部寬度五六十米,高度六七十米,這樣算下來表面積約1500平方米左右,如果厚度度按3米算,那么碎石堆的體積大約為4500立方米。

碎石堆的體積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陵墓玄宮的體積,專家們由此推斷,乾陵玄宮內的空間在2700-5500立方米之間。

按照這個規模,假使空間的1/4存放陪葬品,那么陪葬品的體積至少也有700立方米。

如果將一立方米按一噸計算,乾陵地宮內的文物總量應有700多噸,更何況金屬、玉器、石質陪葬品的單位重量可能還不止每方米一噸。

那么乾陵中究竟有哪些稀世珍寶呢?雖然乾陵并未被發掘,但是根據史料的記載以及其他唐陵出土的文物,我們依舊可以對乾陵中陪葬品的狀況推斷一二。

墓中珍寶

目前,考古學家們將乾陵玄宮中的陪葬品分為了6大類

1)金、銀、銅、鐵等金屬類的日常生活用具和各類禮儀器具;

2)陶、瓷、琉璃、玻璃等所制作的器物、人物和動物俑類;

3)珊瑚、瑪瑙、琉璃、象牙等制成的各類器具和裝飾物;

4)包括石畫像、石雕像、石棺槨在內的石質品;

5)壁畫和朱墨題刻;

6)典籍、字畫、絲綢和麻類織物,漆木器、皮革和草類編織物等。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于各類書籍字畫了。

郭沫若當年上報周總理,請求發掘乾陵時就曾說「毫無疑問,肯定有不少字畫書籍保存在墓室里!

打開乾陵,說不定武則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輪集》十卷可重見天日!也說不定武后的畫像、上官婉兒等人的手跡都能見到!石破天驚,一定是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

《垂拱集》共一百卷,是武則天仿王羲之行書書寫而成的,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記敘她如何從一個才人,一步步當上皇后,最后成為女皇的過程,是她宮廷生活的日記;

另一部分是她治國的經驗總結。《垂拱集》記敘了唐高宗、武則天兩朝的許多重大宮廷事件,對于研究唐代歷史,揭開唐史中的許多疑點具有重大史料價值。

同時,《垂拱集》也是武則天以王體行書寫成的,是書法藝術難得的珍品。據史書記載,武則天臨終時,曾囑咐李顯,要把她的《垂拱集》作為陪葬品,一起埋入乾陵中。

而《金輪集》是武則天的詩集,武則天不但是一位鐵腕的政治女性,同時也是一個才女,她自幼聰慧過人,頗有詩才。

但如今的《全唐詩》中只收錄有武則天的詩40余首,其他的均已失傳。如果《金輪集》能出土的話,應該可以讓今人一睹武則天的文采。

另外,乾陵中還可能葬有著名的《蘭亭集序》的真跡。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等41人,宴聚于紹興市郊會稽山陰的蘭亭溪畔,26人賦詩41首,聚詩成集,是為《蘭亭集》,王羲之為《蘭亭集》書寫序文手稿,曰《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如其中的20個「之」字,竟無一雷同,成為書法史上的一絕。

后來,文韜武略的唐太宗李世民對王羲之的書法情有獨鐘,曾費盡千辛萬苦尋得了《蘭亭集序》真跡,并在遺詔特意交代,一定要將《蘭亭集序》隨葬,而且要將其放置在自己的頭下。

也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唐太宗的陵墓昭陵,可剛才我們提到溫韜把唐十八陵中的十七陵都盜了,其中就包括昭陵。

而在溫韜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中,卻并沒有《蘭亭集序》,此后也未曾出現真跡流傳和收錄的任何記載。那么《蘭亭集序》真跡究竟去了哪里呢?

一種說法是,唐太宗的兒子李治也酷愛《蘭亭集序》,他可能偷偷把真跡從隨葬品中扣了下來。最重要的是,李治還是個妻管嚴,媳婦兒武則天也是個王羲之書法迷,所以《蘭亭集序》會不會在李治和武則天去世后,陪葬乾陵了呢?

乾陵武則天的陪葬品中,可能還有世間唯一一幅武則天的寫真畫。

在武則天還是唐太宗的才人時,一天,大畫家閻立本被太宗召入宮中,他見到太宗身邊有一位容貌非凡,氣質高妙的女侍者,不覺呆住了。

太宗正是召他來給這位武才人畫像的。太宗吩咐人備好筆墨,閻立本俯在案上作起畫來,不一會兒便畫好了。太宗看著畫像不住點頭,又遞給了一旁的武則天。

這是武則天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畫像,心中自然十分歡喜。

相傳,武則天死后,此畫像隨她葬入乾陵,這是唯一一幅武則天的真人畫像,一旦出土,價值不可估量的。

除此之外,乾陵中可能還葬有預言奇書推背圖的原始版本。

《推背圖》第一次見于正史是在《宋史·藝文志》里,它被列入了子類中的五行類,但未提及撰寫人。

《宋史》之前,南宋岳飛的孫子岳珂寫過一本《桯史》,其中也提到了《推背圖》,并說《推背圖》的作者是唐代李淳風。

如今《推背圖》學者一般都認為,此書是由李淳風和袁天罡合著的,以李淳風為主。

根據《桯史》的記載,自五代時期起,天下大亂,遍地都有人稱王、稱帝,于是有野心的人就利用《推背圖》等讖緯之書,作為起事的依據。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趙匡胤一度想將《推背圖》列為禁書,但苦于此書已在民間廣為流傳,很難全部收繳,于是趙匡胤想了一個辦法:

命人把《推背圖》中的讖語、圖畫的次序搞亂,并篡改了一些內容,做出了幾個偽本,投放到民間,讓它們和原本一起流傳。

久而久之,人們或不知孰為原本,或以為預言不準,就不再收藏了。由此可見,自宋初時期,《推背圖》的真面目就已不復存在。

如果《推背圖》真是由唐朝太史令李淳風所著,那么其原始版本也有可能在乾陵玄宮當中。

乾陵怪圈

2006年陜西省文物修復中心的工作人員秦建明,在研究一張上個世紀80年代的乾陵航拍照片時,發現了一個讓他驚訝不已的東西:

在乾陵陪葬墓---李謹行墓周圍,有一個巨型圓環。乾陵除主墓外,還有17個小型陪葬墓,分布在陵園東南隅、神道東側的黃土臺地上,這里葬著其他皇室成員與功臣。

陪葬墓距離主墓越近,其墓主人身份越尊貴。李謹行是唐朝名將,少數民族出身,靺鞨人,他為大唐開疆拓土及邊疆安寧作出了突出貢獻,因此獲得了葬入皇家陵園的殊榮。

秦建明在李謹行墓周圍發現的這個詭異圓環,以李謹行墓封土堆為中心,直徑約110米,環寬約3米左右,處在較為平坦的耕地中,呈淡淡的暗色調,與周圍田野的色調明顯有差別。

發現怪圈后,秦建明曾帶領考察隊到李謹行墓周圍進行了實地考察,結果到現場后卻找不到怪圈的痕跡。

秦建明又回去查找了其他年份的乾陵航拍照片,發現此圓環是時而出現,時而消失的,只有1968年、1984年和2004年的航拍照片拍下了圓環的身影。

68年的照片中,除了李謹行墓外圍的大圓外,還出現了10多個小圓,直徑多為三四十米,錯落地分布在東西長4公里,南北寬2公里的地帶

有的在陪葬墓區內,有的則超出了陪葬墓區范圍。

乾陵怪圈和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其他麥田圈還是有區別的,麥田圈的紋路都比較清晰,而且圖案復雜。

但乾陵怪圈只是一個若隱若現的圓圈,圖案簡單,而且需要提高照片的對比度才能看地清楚。

秦建明雖然沒有在現場發現怪圈的痕跡,但當地的居民透露,圓環所在位置的莊稼有時候是會比周圍的莊稼矮一些,這可能就是從空中俯瞰,圓環呈淡淡的暗色調的原因。

秦建明懷疑,地底下可能有什么異常的東西,他帶領考察隊在李謹行墓周圍鉆孔探查,結果發現這個大圓環其實是一個巨大地下壕溝的遺存,溝寬2.7—3.0米,深2.5米。

隨著歲月的消逝,壕溝被周圍的泥土回填,地表雖然已看不出痕跡,但壕溝中莊稼的長勢還是和周圍有所不同。

對于此壕溝,考古專家們給出了三種不同的推測。

一是,圍墓溝說,認為壕溝是墓穴的附屬設施,這是當時特有的一種喪葬形制;

二是,排水溝說,認為壕溝起到了排水作用,也可以更好的保護墓穴。但這兩種推測都有一個說不通的點,那就是為什么17座陪葬墓中只有李謹行墓周圍出現了此壕溝?而且這種圓形壕溝從未在乾陵以外的其他陵墓中被發現過。

第三種推測是,少數民族特殊葬制說。因李謹行是靺鞨人,靺鞨是活躍于中國古代東北地區一個民族,信奉薩滿教,崇尚太陽,圓形的壕溝代表的可能就是靺鞨人所崇拜的太陽。

這種推測乍聽之下聽很合理,但細想也有一個說不通的點,那就是68年的航拍照片中,還出現了很多其他的小圓環,有些甚至都不在陪葬墓區范圍內,說明這些怪圈也許并不是圍繞著墓穴存在的。

目前關于乾陵怪圈,學術界還沒有得出一個統一的結論,而乾陵的謎團,也并非怪圈一個。

無頭石像

在乾陵神道北段盡頭,朱雀門外的東西兩側,有61尊無頭石像,被稱為六十一蕃臣像,西側32尊,東側29尊。

這61尊石像與真人身高相仿,裝束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有翻領緊袖的,也有披發左衽的,但一個共同點是,全部雙足并立,兩手前拱,畢恭畢敬地站著。

關于六十一番臣像的來歷,《陜西通治》中記載說,唐高宗駕崩后,各國的王侯與使節,紛紛來唐都吊唁,并前往乾陵送葬。

為紀念當時盛況,武則天命人將參加葬禮的各地王賓和使節,仿真人服飾及身高雕刻成了60多尊石像,立于梁山主峰前。

然而,后來專家們研究后發現,不少石像背后都刻有一個「故」字,說明他們在石像完工前已經去世了。

其中西側有一尊石像背后的刻字是「故阿史那彌射」,阿史那彌射是西突厥的首領,曾被大唐封為驃騎大將軍,但他在公元662年就去世了,比唐高宗早去世21年,是不可能來參加高宗的葬禮的。

這時,又有專家提出了另一種猜想,會不會是武則天為了歌頌其丈夫唐高宗李治的文治武功,特意命人為歸順大唐的原少數民族酋長雕刻石像,并立于王陵前呢?

不過,這種猜想很快就又被否決了,因為石像中的一些人是在公元705年武則天駕崩后,才歸順唐朝的。

目前,學界公認的一個觀點是,六十一蕃臣像中的一部分是武則天所立,另一部分是武則天的兒子唐中宗李顯所立,目的自然是為了闡揚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功績。

可這些石像為什么都沒了頭呢?

關于石像無頭的原因,民間曾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明末清初時,一個外國使節到乾陵來游玩,發現他的祖先在給大唐的皇帝守靈。

他認為這有失國格,有辱人格,但又怕貿然把這些石像打碎,會引起兩國不必要的紛爭,所以他想了一個陰招:

每天晚上穿上夜行服,到附近的農田里糟蹋莊稼,之后再散布謠言,說石像成精了,把莊稼都糟蹋光了。當地百姓聽信謠言,一氣之下就把石像的頭敲碎了。

這種說法雖然講的有鼻子有眼,但畢竟是民間傳說,沒有任何證據支撐。還有一種說法是,石像的頭是被盜墓賊破壞了。

千百年來,盜墓賊費老半天勁盜掘乾陵,卻最終空手而歸,只能拿這些石像出氣了。

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曾到過乾陵,并留下了「番王嚴似立層層,天馬排行勢預騰」的詩句,說明在明朝初年,石像的頭還是完好無損的。

然而明末時期,一些描寫乾陵的詩中出現了「赤馬剝落離倒旁」的句子,說明此時乾陵的立馬和石像都紛紛地倒在了地上。

有考古學家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將目光鎖定在了明朝嘉靖年間的那次震驚世界的大地震上(嘉靖大地震,也稱華縣大地震)。

明嘉靖34年,也就是公元1555年1月23日,陜西華縣一帶發生了強烈地震,震級達到8至11級。由于地震發生在子夜,人們還在熟睡中,致使80多萬人死于這次大地震。

乾陵距離華縣只有100多公里,屬于震中地帶,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六十一蕃臣像的頸部是最脆弱的位置,所以地震過后就出現了「蕃臣斷頭」的奇觀。

乾陵神道兩側一些毀壞的牽馬人像也恰好是斷頭,也從側面印證了專家的這種推測。

另外,細心的朋友們可能注意到了另一個謎團,朱雀門東西兩側的蕃臣像數量是不等的,這在極其重視「對稱美」古代王陵中是很罕見的。

后來,研究人員在乾陵東側的陵園區內,發現了兩塊未完成的毛坯石料。石料高2.45米,寬0.86米。

根據這個尺寸推測,應該是一個石人的毛坯。這個毛坯石料不遠處還有一尊石像的半成品,其形態身體已全部刻成。

這三尊半成品石像會不會就是朱雀門東側少的那三位蕃臣像呢?如果是的話,他們又為什么未被雕刻完工呢?

蕃臣們掉落的頭顱又究竟在何處呢?這些問題可能要待到乾陵正式發掘的那一天才會有答案了。

六十一蕃臣像南面,緊挨著神道北段處,有一塊述圣紀碑和一塊無字碑,兩塊石碑東西呼應。述圣紀碑,是武則天親撰、其子中宗李顯書丹,歌頌唐高宗一生的一塊碑文

全文5000字,字填金粉,光彩照人。而與之遙相呼應的無字碑關乎武則天一生的功與過,下期視頻我們再細聊。

上個世紀70年代,中美之間曾發生過一件政治趣聞。

1971年7月,阿波羅15號發射升空,宇航員在浩瀚的宇宙中,俯視了埃及金字塔,中國長城

突然他們在黃河某處轉彎地的西面看到了九個一字排開的小黑點,坐標在這個范圍,其中最西邊的黑點最顯著。

宇航員以為這是新式武器發射點,立即拍照,并向五角大樓匯報。

可事實上,根本沒有什么新式秘密武器,這些黑點是整齊排列在渭北高原上漢唐帝王陵墓,最西面的黑點正是乾陵。

和霸氣逼人的女帝武則天一樣,乾陵也注定了是渭北高原上的一顆明珠。

上一篇: 袁天罡定乾陵風水斗法的“千年之謎”
下一篇: 乾陵選址:袁天罡與李淳風的終極風水對決!
最新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多人群p刺激交换电影 欧美多毛的大隂道 | 涩涩免费视频软件 | 饥渴难耐的浪荡艳妇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 | 亚洲日韩成人 | 美国z0069| 香蕉久久日日躁夜夜嗓 | 浴室里强摁做开腿呻吟的漫画男男 | 十分钟免费视频大全在线 | 男人私gay挠脚心vk视频 | 国产真实夫妇交换视频 | 午夜天堂一区人妻 | 97人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免费精品 | 免费看黄色小说 | 欧美成人3d动漫专区 | chinesevideos原创麻豆 |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 三级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 厕所xxxxx| 国产乱人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 亚洲精品久久久无码AV片软件 | 99在线免费 | vr亚洲成年网址在线观看 | 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忘忧草在线社区WWW日本-韩国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手机在线 | 香蕉97超级碰碰碰碰碰久 | 日韩中文字幕欧美在线视频 | FREE另类老女人 | 纯肉高H放荡受BL文库 | 老妇xxxxbbbb | 久久国产精品人妻中文 |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AV在线观看 | 日本xxxx19 | 色多多污污在线播放免费 | 久久99国产亚洲高清观着 | 国产午夜三区视频在线 | 免费国产久久啪久久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