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門朝南子不寒,大門朝北主易累”,農(nóng)村大門朝向有講究?
178 2025-07-13
公元683年,在乾陵的選址上,唐朝的兩位國師——袁天罡和李淳風,上演了史上最戲劇性的“風水對決”。讓我們沿著時光通道,回到那一刻的歷史畫面,看看這二位大師是如何斗法?
永淳二年(683年)冬夜,袁天罡獨坐觀星臺,青銅羅盤上的二十八宿紋路泛著幽光。他翻開《六壬課·天星卷》,指尖劃過“北斗第七星破軍,主殺伐,應地脈死生之門”的密文。
遠處梁山方向,一道紫氣沖破層云,與北斗勺柄相接——這正是《五行相書》所載“帝星入垣”之象。
“此乃天道所鐘!”袁天罡猛然起身,袖中銅錢叮當作響。他連夜策馬出城,在梁山主峰北麓埋下一枚特制“天罡錢”。此錢外圓內(nèi)方,背面鏨刻北斗七星,正面“開元通寶”四字以朱砂浸染七七四十九日。
天罡鎮(zhèn)地煞,此地為吉昌。
同一時刻,李淳風正赤足立于渭水河心。
《乙巳占·地氣篇》有云:“山如骨架,水如血脈”。他閉目感受腳下暗流,忽將手中六壬式盤擲向空中。盤上“太乙九宮”紋路與星斗輝映,指引他登上梁山南麓。
“子午線在此!”李淳風以身影為尺,當正午日晷陰影與腳尖重合時,他揮袖撒出八十一枚碎石。碎石依后天八卦排列,中心“坎離位”赫然浮現(xiàn)陰陽雙魚糾纏之形。
“二魚相交,生氣勃發(fā)!”他從發(fā)髻拔下一根七寸銅針,針身密布《連山易》卦符。此針乃是用昆侖玄鐵所鑄,在終南山地火中淬煉三年而成。針尖刺入魚目之位時,整座梁山突然震顫,驚起夜梟無數(shù)。
乾山艮水,一針相連。
三日后,武則天親臨梁山。
“袁卿說龍穴在此。”宦官挖開袁天罡標記的黃土,那枚天罡錢在晨光中泛著血光。
“李卿亦說真龍在此。”武士撥開李淳風的碎石陣,赫然見銅針直插地縫,針頭竟精準穿過錢孔!
群臣嘩然中,袁天罡撫須長嘆:“《六壬課》有言‘天垂象,地成形’,今日方知李兄已窺天人交感之妙。”
李淳風卻跪地叩首:“非臣等之功,實乃梁山本為‘三才聚靈’之地——北峰應紫微帝座,雙乳峰合日月精華,渭水環(huán)抱如黃道周天,此乃《青囊奧語》所謂‘三元不敗’局。”
乾陵地宮開鑿當日,李淳風手持《乙巳占》立于龍穴核心。
“依臣測算,主峰下有三條石灰?guī)r裂隙。”他命工匠沿裂隙走向開鑿暗渠,“此乃地龍七寸,需以‘九曲通幽’之法導水,否則百年后地宮必成汪洋。”
暗渠走勢暗合《撼龍經(jīng)》中“水纏玄武”之勢:
主渠長九十九丈,對應“九九歸一”;
支流分八道,暗合八卦方位;
交匯處設青銅龜鈕,龜背刻《洛書》數(shù)理。
2010年考古隊用探地雷達掃描,發(fā)現(xiàn)乾陵地宮水位始終低于甬道三寸——正應了李淳風當年“水不過膝,氣不犯棺”的預言。
神龍元年(705年)冬,袁天罡臨終前遙指乾陵方向。
侍從翻開他枕邊《五行相書》,末頁赫然畫著無字碑的圖樣,旁注:“天星分野終有盡,地氣流轉(zhuǎn)始無窮。留白以待后劫,方是鎮(zhèn)陵之法。”
當年那針穿錢孔之局,實為《推背圖》第四十五象“金圣嘆版”所載——“有客西來,至東而止,木火金水,洗此大恥”。武周代唐,冥冥中早有定數(shù)……”
而今,當游人在無字碑前駐足時,或許不會想到:碑座暗刻的六十四卦浮雕中,“乾”卦爻辭被人為磨平——這究竟是兩位國師對天道的敬畏,還是給后世留下的最后一道風水謎題?
作者簡介:
孫三盤:易文化學者,孫氏鐵盤(版)神數(shù)傳人。以“算盤、式盤、羅盤”三盤合易學大道,故號“孫三盤”。
學易三十年,精通河洛理數(shù)、風水堪輿、大衍筮法、梅花易數(shù)、四柱八字、五格剖象、六爻納甲、道家符箓等術。尤以一副算盤,推演孫氏鐵盤神數(shù)(河洛理數(shù)金鎖銀匙決)、孫氏鐵盤奇門遁甲、孫氏鐵盤玄空風水、以籌策重現(xiàn)文王八卦大衍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