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業主,庭院施工前你應該了解的風水匯總
61 2025-07-03
現代職場上大家都知道不論是開會還是出席宴會,座位怎樣布置都是有講究的。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到底應該怎樣安排才合理。其實現代的很多講究都是從古代延續下來的,而其根本原則就是為了在生活細節上也要遵循禮法,讓“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體現在生活的點滴細節上,《論語.鄉黨篇》第九章關于座位的設置孔子教導我們的非常簡單,就一句話——席不正,不坐。
孔子這句話解釋起來很簡單,席子擺放的不正,不坐。
何為“不正”,不是簡單的席子擺歪了就是不正,當然擺歪了也是不正的一種。《禮記.禮器》中對于席的要求“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 方位上“南北向,以西為上,東西向,以南為上”,嚴格按禮制的要求執行才能稱之為席之正,否則也可以稱為“席不正”。另外,所謂正還可以從席的擺放細節上判定,席子的四邊應與墻壁平行,方可稱之為正,否則則為不正。
在唐以前,席地而坐是比較普遍的起居習俗。席又分為“筵”與“席”兩種。筵是比較大的竹席,應該要鋪滿室內,就與現在的木地板一樣。“席”一般用蒲草編制,呈長方形,放置在“筵”的上面,起到隔潮的作用。一般情況下應該是一人一席,
孔子心存至正,事事都嚴肅整齊,即使是坐席擺放的是不是正這種小事都一絲不茍,如果不合于禮的要求,決不姑息遷就。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席不正則可能會出現秩序混亂的情況,不僅與已不便,也有可能會影響到別人。
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對于本章是不是錯簡提出了異議,“此句孤出,于上下文皆不得其類,疑是錯簡,當在‘割不正不食’句之下,如‘食不語’連及‘寢不言’之例”,認為這一句話與上下文都無法銜接起來,可能是錯簡,這句話放在“割不正不食”一句話的后面可能更合理一些。不論是“割不正”還是“席不正”都是在嚴格執行禮法制度過程中出現了問題,故孔子才會“不食”、“不坐”。非常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