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涼席”逐漸淡出視野?漲知識了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
涼席逐漸淡出大眾視野
成了“兒時回憶”
“夾肉”的麻將涼席
睡起來臉上留印子的竹席
總有“倒刺”的草席

作為80、90后的深刻記憶
涼席在我們兒時的夏天里
扮演著最為重要的角色
……
涼席曾經火遍南北
01.「物美價廉」
作為80后一代,我們從小就沉浸在涼席的陪伴中。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親朋好友,都對涼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那個獨特的年代,每逢夏天,人們會提前將涼席洗凈,鋪在床上。

在炎炎夏日中,涼席成為了清涼的象征。涼席之所以風靡南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物美價廉的特點,讓幾乎每家每戶都能輕松擁有。

02.「帶來清涼」
在80、90年代,電風扇和吊扇是主要的降暑工具。在涼席旁擺放一臺電風扇,風扇快速旋轉,帶給我們清新的涼爽感。

即便氣溫高達38℃,躺在涼席上的我們,依然能感受到涼席帶來的清涼。市面上琳瑯滿目的涼席,確實為我們的睡眠舒適度增色不少。

從最初的草席,到后來的竹條涼席、麻將涼席等,涼席種類繁多,也見證了它的不斷更新換代。如今,冰絲涼席、乳膠涼席等新品層出不窮,涼席已然成為許多人記憶中的“好東西”。

03.「取材純天然」
涼席的材質一般為茅草編制或竹子制成,這些純天然材料備受追求健康生活的人們喜愛。

04.「使用方便」
涼席的使用方法相當簡單,只需將其鋪設在床上,無需進行額外操作。此外,涼席重量輕盈,適用于各年齡段,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都能輕松使用。正是由于涼席使用簡便、方便,使其在市場上廣泛普及,成為夏季家居生活的必備之選。

涼席的起源
涼席在我國至少已經有八千多年的歷史,是歷時最長、最古老的臥具。在石器時代,人們以穴居和巢居為主,平臺上鋪席,席地坐臥。

河姆渡出土的葦席殘片
在周朝的禮樂制度中,就對席的使用有嚴格規定。席的材質、形制、花飾及邊飾,都要視身份地位的貴賤高低制作,使用范圍亦不同。司筵執掌“莞、繅、次、蒲、熊”五席,按不同場合、身份、地位設幾敷席,只有天子才能使用最為尊貴的“熊席”。

后來,席子分為了“席”和“簟(diàn)”,有的席在冬天用來保暖,制作材料無非是蒲草、蘆葦,質地溫和柔弱;而簟是夏天用的,也稱夏簟,質地清涼,只有竹篾是用來制作簟的材料,也是古時最高檔的材料之一。

秦漢以后,席的使用不再局限于宮廷與政治,它逐步走進人們的生活:或陳設在王侯宅院的矮榻前;或鋪墊舒展于平凡小院的長椅上;或鋪墊于文人的書案旁、隱者的茶座邊、悟道者的佛經下。

唐宋時期明確有了涼席的功能概念,當時在夏天鋪設涼席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了,涼席的制作選材也更多的考慮了實用性。夏簟在宋元時大受歡迎,人們都將它稱為“涼簟”,演變至今就成了現代的涼席。

宋《槐蔭消夏圖》
清朝以后,廣東制作的象牙席為最好,清中期曾作為常見的貢品。廣東的象牙藝師們利用象牙的紋理與韌性,將用藥水浸泡過的象牙劈成均勻的薄片,再磨制出潔白的光澤,然后編織成各種紋飾。史料中記載的象牙劈絲軟化的工藝早已失傳,沒有人知道如何做到這項工藝。

北京故宮內收藏的象牙席
而到了科技發達的現代席子已經成為流水線上的一員,鮮少有那種天價席的出現。真的要感謝下古代的匠人發明了這一避暑神器給我們今天的生活帶了一絲清涼。

席是床榻之始,也是人類走向文明的一個起點。
涼席為何跌下神壇?
如今,涼席依然存在于許多人的家庭中。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越來越多的家庭已開始摒棄涼席,這款傳承千年的家居用品似乎正逐漸淡出我國家庭。

1.安全隱患:使用過涼席的人多少都有被劃傷的痛苦經歷,尤其是涼席使用久后,竹條易破損、開叉。一不小心,便可能扎破皮膚,劃傷手臂,甚至腳指頭。

2.易發霉變黑:由于涼席多為木質纖維結構,如草席、藤席、竹條席等,它們會不斷吸收人體排放的汗液。不用時,便容易發霉變黑,霉斑斑駁,清潔困難,令人望而生厭。且涼席展開面積大,清洗不便。

3.皮膚、頭發容易被夾:無論男女,只要頭發稍長,睡麻將涼席時便容易被夾。原本只想享受清涼午覺,醒來卻發現頭發被涼席夾住,仿佛被撕扯了一整個頭,這種經歷實在“慘痛”。
像竹子做的“麻將”涼席非常的容易夾肉,每次躺在竹子做的“麻將”涼席上,如果翻身時不注意的話,就會被竹子做的“麻將”涼席中的縫隙夾到肉,非常的疼。

4.適用人群有限:涼席使用壽命較短,一般3年左右需更換。且它并不適合所有人,材質偏硬,老人和嬰幼兒尤為不宜。

5.透氣性差:許多涼席并不具備良好透氣性,久睡后背部甚至會黏在涼席上,背部感覺黏糊糊的,影響使用體驗。

6.空調的沖擊:空調的降溫效果更為強大,不僅能使全身涼爽,甚至能讓整個房間保持適宜溫度。相比之下,涼席在此方面并無優勢。這也難怪,市面上的涼席越來越受到冷落,甚至連風扇、吊扇等家電在空調面前也相形見絀。

綜合自:人民網、美家小記等
你家里還有涼席嗎?
為啥用涼席的人越來越少?
可以留言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