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溫潤舊物什 摩挲老時光
117 2025-07-03
我國有關地理(風水)的學問,由來已久。人們大多推崇唐代的楊筠松和晉代的郭璞。但實際上,地理學問所運用的方法,與《易經》的道理緊密相連。運用的是伏羲的先天八卦、文王的后天八卦。因為河圖洛書關于生成的數理,在楊筠松和郭璞之前就已經被闡述了。查閱《青囊經》《天玉經》《寶照經》等經典文獻,這些內容都被收錄在《四庫全書》之中。再看公劉遷徙到豳地時,觀察陰陽、查看流泉的說法,也在唐代和晉代之前就有了。楊筠松和郭璞之所以被后人推崇,是因為他們發現了前人沒有發現的內容,就好像清代有蔣大鴻先生一樣。《地理辨正》這本書,經過蔣大鴻先生詳細注釋之后,才成為一本專門論述地理(風水)的書籍。在蔣大鴻之前,
《青囊經》《天玉經》《寶照經》等經典,不過是零散地收集在《四庫全書》里罷了(臺灣鐘義明老師注釋:《四庫全書》完成于1782年,蔣大鴻寫《地理辨正》的時候,還沒有《四庫全書》)。那個時候還沒有所謂系統的“地理(風水)”學說。蔣大鴻采用了“地理”這個名稱,從那以后才有了所謂的“蔣氏地理之法”。羅盤有被叫做“蔣盤”“楊盤”的,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但實際上,并沒有所謂特定的“楊法”“蔣法”。三元和三合的理論,本來就是同一源流。“合”離不開“元”,“元”也離不開“合”,這些說法都是后人編造、牽強附會的。
我個人認為,《易經》所闡述的道理,推廣開來可以涵蓋天地宇宙,收攏起來又能蘊含在微妙之處,沒有什么能夠超出它的范圍。舍棄《易經》的道理來談論地理(風水),那是虛假的方法。舍棄天理和人情來談論地理(風水),也是虛假的方法。天、地、人,通常被稱為“三元”,合起來說就是一個整體,也就是天道,包括地理和人情。俗話說“一德二運三風水”,這確實是非常正確的話。世界上從來沒有舍棄天道和人情而只談論地理(風水)的情況。不只是在尋找風水寶地這件事上是這樣,在社會上立足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所以,世上有人指責風水是迷信,那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是地理(風水)本身沒有道理還會害人,而是人們不明白地理(風水)的真正道理,盲目地過分追求。不明白天理和人情之間的關系,卻迷信地理(風水),舍棄根本去追求細枝末節,哪有這樣的道理呢?
世上有風水師,就如同各種行業有技師、工程師一樣。他們各有所長,能夠取長補短,不是外行人可以隨意干涉的。就像易牙善于品嘗味道,伯樂能夠識別千里馬,道理是一樣的。朱熹說過:“作為子女,不能不了解醫學,也不能不了解地理(風水)。”因為醫學和地理(風水)都包含著孝道。如果父母在世時,把他們托付給庸醫;父母去世后,把他們的安葬托付給庸碌的風水師,心里能安穩嗎?
其實,地理(風水)就是人們常說的“風水”。風水可能帶來的危害,不是說在親人去世之后才體現。在親人活著的時候,如果居住的地方沒有門窗,就會受到風的侵襲;如果沒有房屋,就會受到水的侵擾。不是一定要追求華麗的住宅,只是求一個安穩罷了。當親人身體健康的時候,即使有風的吹襲、水的侵擾,做子女的如果不幫他們遮擋,親人自己還能夠躲避。但親人去世后,他們留下的身軀,就完全由子女來安置了。就像韓愈所說的“焚燒了也可以,沉入水中也可以”(這里是一種極端的說法,來對比子女應有的態度)。而想要安撫已經去世的親人的心意,盡到子女的孝心,有什么辦法呢?試著把親人的遺骸,放置在低洼的地方,讓它被水淹沒;或者放置在荒僻的地方,讓它被風吹打,這樣做合適嗎?人不是沒有感情的木石,也不是鳥獸,世上沒有這樣的情理。
世上之所以有地理(風水)這門學問,就是為了安撫親人的心意,讓做子女的安心。不是用親人的遺骸來為子女謀求富貴。追求吉祥、避開兇險,這是人之常情。想要親人安寧、子女安心,那么必然要尋找吉利的墓地。但如果尋找吉利的墓地卻假手于平庸無能的風水師,只聽他們說而不自己判斷,又怎么能分辨出這塊地是吉利還是兇險呢?地勢高卻不會受到風吹,地勢低卻不會被水淹沒,沒有牛羊的踐踏,也沒有污穢之物的侵擾,墓地隱蔽卻不閉塞,開闊卻不空曠,這樣的地方就是吉利的墓地了。這樣的墓地可以安撫親人的心意,也可以盡到子女的職責,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
活著的時候要居住在合適的房屋里,去世后要尋找吉利的墓地。陰陽的道理是一致的,用尋找房屋的眼光,去為祖先尋找墓地,避開風和水的侵害,讓氣場匯聚,既符合人情,又符合天地之道,這是可以確定的。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