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人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錯誤地以為,諜戰的范圍極窄,是冷戰后才有的事情。這得拜1979年以來國內公映的大量此類影片之賜:所描寫的均是這一歷史進程。這一印象,首先來自于明星扎堆的《蛇》,導演是法國的亨利·維尼爾,他還有很多影片在國內公映過。
《蛇》
這部影片一開腔就是《孫子兵法》,讓國人備感親切,而以紀實口吻講述的美國中央情報局辦公所在地,也讓我記憶猶新。它如是言道:占地五十公頃,造價230億法郎,在國外雇傭了20萬名左右的特工,總部有1萬名雇員。科學家、電子專家、經濟學家、心理學家、原子能學者、內外科醫師、飛行員、密碼破譯專家、研究伊斯蘭法、中國造船業,以及政治、冶金、柔術、化學、物理和微型攝影的專家。
這就是我對諜戰的初步印象,它龐大、有序,關鍵是科技含量超高。
《蛇》當年也算是轟動一時的電影,它倍受理工男的熱愛。多年后,竇唯還為懷念當時觀看此片的記憶,專門譜過一首相當神奇的曲子。諜戰片給我的初步印象,不是那些神奇的的交通工具,也非那些應有盡有的裝備。而是那些無聲的、袖珍的手槍,即食即亡的毒藥,以及各類測謊儀。
后來我在建國初期的老電影《寂靜的山林》里,也見識過這個。這部由朱文順執導,王心剛主演的影片,前半部分非常好。在日常中,兇險緩緩的到來。
《寂靜的山林》
在國門初開的那段日子里,希區柯克的影片,也有不少在電影院里一展其冷色調,這其中,也包括翻拍自他名片的《三十九級臺階》,還有兩部是《美人計》和《西北偏北》(國內上映時叫《諜影疑云》)。希區柯克的電影愛講述一個人在主動或被動的情況下,如何成為另一個人。
《美人計》
李安貌似很推崇伯格曼,在我看來,他對希區柯克更有心得些?!渡?》里的王佳芝是個重度影迷,她心情不好,就跑到戲院里解悶。她看的都是美國電影,其中有一部應該是屬于希區柯克的。王佳芝和希區柯克電影中的那些倒霉蛋也一樣,也想成為另外一個人,只是代價太過慘痛了一些。
《色,戒 》的海外宣傳語,也大抵是這個意思。因身份的置換而引發的心態上的迷失,是很多有腔調的諜戰片所努力追求的,李安也不例外。人們在這個進程中,會高估自己的意志、品格、承受力,直至忠誠度?!渡?,戒 》最浮面的意思也就是這些。
《色,戒 》
我個人雖然不太喜歡《色,戒 》,但我也得承認這是新世紀以來,目前所看到的,最接近諜戰本質的影片。你沒有想像中那么愛國,這一點是做出來了。你也沒有想像中那么愛人,卻沒有深入下去。
2021年,有兩部華語諜戰片以不同的渠道,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稇已轮稀泛汀短m心大劇院》。
兩部影片在主題上有相近之處,都愛在私情和公情之間兜轉?!稇已轮稀肥且粍臃残模闳f劫不復,張譯的命數便是如此。
《懸崖之上》
而《蘭心大劇院》里,鞏俐是自以為能獲得兩全,但她還是在真實的舞臺、虛擬的情境里葬送了她自己。
《蘭心大劇院》
影片最后的一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世界諜戰片的經典《柏林諜影》。英國著名性格演員理查德·伯頓扮演的特工,本可順利翻越柏林墻,但念及紅顏未能出墻,而雙雙殞命。人在這部影片里,在冰冷的國家機器面前,只是一枚可有可無的螺絲釘,當你想為此多冒出幾股熱氣時,你反而冷卻的更快。這層表達,婁燁是照顧到了,但國內的諜戰片很難跟進這一命題。
個體與國家的關系,再往深一點說,是基本人性與崇高信仰之間的博弈。也是很多諜戰片所一再關心的。
但真正做到出色的,還是《柏林諜影》和《鍋匠裁縫士兵間諜》。
《柏林諜影》
兩部影片的原作者是前不久剛出世的,最負盛名的諜戰題材作家約翰·勒卡雷,他本人就從事過情報行業,所以他寫來,不太注重情節的離奇,智與勇這些必備的品格,在勒卡雷筆下,全成了人生的累贅。與其說某人去執行一行任務,不如說任務本身會吞沒掉人應有的光彩。你戴著非人的面具,時間一長,你就面目模糊了。
《鍋匠,裁縫,士兵,間諜》(2011)
我們這邊的諜戰戲,一般不會對這般的形而上不會投以熱情,而一再強調的人性化,更多的時候,只是淪為一種可口可心的包裝。撕掉它的表皮,剩下的是再泛濫不過的,靠英雄夢來維持的家國情懷。他頂多會緊張,但從戲一開始,你就知道,他一定會克服掉的。
《秋喜》里還表現一下地工人員,服用癮品來緩解壓力的作為。他可能會因某個活潑而安靜的異性,動搖那么一兩下,但他遲早會做出正確而光明的抉擇。而這個最早被稱為細作和探馬的作業,所真正經受的心靈煉獄,乃至人格的異化,我們基本上是只字不提的??傊谀軕饎僖磺械男⊥窗W,又或者,崇高的理想絕對能包治百病。
《秋喜》
真要直指人心,在中國電影里,怕是看不到的,大多時候,那只是一出又一出闖關游戲,還動不動就有驚無險。還得在電視劇里找,最早的《無悔追蹤》。再到柳云龍的兩出大戲《暗算》和《風箏》。
《風箏》
大的形態,都是圍繞人和歷史的關系在打轉,但又分別道出非常人的意志對常人欲望的逐級折損。他們再出類拔萃,也得掉到塵埃里去。他們有好多名字,但最終的目的,是讓他們無名。他們越是處心積慮,他們只是要在人世上白白走上一遭。他們的存在,是讓人們意識不到他們的存在,最后,他們對自己的存在,也自覺或不自覺的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態度。
前文提到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公映的外國諜戰片里,漏掉了一個最不該的漏掉的《沉默的人》。主演是法國巨星利諾·文圖拉,他是讓·加本之后,法國最具男子氣概的演員。
《沉默的人》
而他主演的另一部更有名的電影《影子部隊》,在我看來,是最好的諜戰片。
《影子部隊》
前面所提及的諜戰片那些常態性的命題,《影子部隊》均有所涉獵。但這就像這場秘密的戰爭一樣,它以極其沉著而果敢的走位,在打一個換一個地方。好像什么事情都很重要,又好像沒那么重要。梅爾維爾從卡爾·德萊葉和羅伯特·布列松那兒習來的極簡主義,在這部杰作里,所發揮的作用是最大的。德萊葉和布列松的電影美學,是反過程的。
而《影子部隊》自然不需謹守這一美學原則,但梅爾維爾得其精髓,他深曉結局不是完全跟過程進行呼應,而是對過程提出質疑。從最浮面的程度來看,這個關于殺人和被殺的故事,它越不具體的展現其過程,而用到位的細節和出神入化的凝視來呈現之時,卻更見猙獰。
而它真正想說的是,這個過程是值得被遺忘的,但又無法徹底的拋置腦后。
影片所講述的二戰時的法國抵抗運動,從政治正確的角度,無疑是光榮而神圣的。而在這部影片里,卻不見半點豪情。
那些英勇的地下尖兵們,沒有一個人會為此而驕傲起來。他們像每一個普通人一樣,在與死神會晤的道路上,他們一樣的坐立不安,則是表現形式,多以坐以待斃的面目示人。他們幾乎有著統一的表情,那就是沒有表情。這是梅爾維爾諸多與犯罪有關的名片里,所慣有的美學特征。
梅爾維爾式的冷然,不單是要在不置一詞中去盡得風流,而是拒絕與這個世界進行交流。而在這部影片里,沉默不僅是一種語言方式,是語言的無力和暴力的無力,在互相尾隨又相繼成全。
個人經歷上,梅爾維爾和布列松有相近之處。他們都在二戰中服過役,可以說,他們都殺過人。雙手曾沾滿鮮血的人,之于血漿的奔流,和那些在安樂窩成長起來的人最大的不同是。
后者是靠想像性的代入,而前者是對記憶進行凌遲般的進入。梅爾維爾喜歡在他的片頭加上題詞,本片的題詞是:「不快樂的記憶,我也欣然接受。因為那是我遙遠的青春」。片中出現的人其實沒那么年輕,但與快樂無緣的記憶卻是共通的。
《影子部隊》題詞
梅爾維爾的影片,我最喜歡的是《萊昂莫漢神父》和《影子部隊》,都描述了抵抗運動,從語言上來說,前者是在直抒胸臆和言不由衷間搖擺不定,后者是在多說無益中,眼睜睜的看著人算是如何在天命中流逝掉的。都有一個行動力極強,在不知不覺間中綻放母性光輝的女英雄。兩位女演員都非常杰出,分別是埃瑪妞·麗娃和西蒙·西涅萊。前者是得不到的愛情,后者是毫不慷慨的就義。
《萊昂莫漢神父》
按梅爾維爾本人的話說,是如影隨形的恐懼纏身,是不可思議的愛恨交加,是在百密一疏中輸送著終將凍結的情感。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消亡。又或者說一切爆發都有片刻的寧靜,一切死亡都有冗長的回音。這是梅爾維爾最沉著最果敢,是凜然但仍可侵犯的敘事效應。
《影子部隊》開篇是凱旋門,在全片中首尾呼應,開場的那一段,是梅爾維爾本人最滿意的鏡頭,他選擇在凌晨三點拍攝,用煤油燈照明,是一列德軍行進在此。
《影子部隊》
在最早的版本里,這是影片的結尾。傳說德國人也很喜歡這場戲,而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當年沒有及時拍攝到德軍穿行于此的影像資料。他們曾向梅爾維爾洽談過版權事宜,但被梅爾維爾拒絕。這是一支沒有歡迎隊列,但仍然意氣風發的侵略者。結尾是透過車窗,用抵抗戰士的目光注視著這座巴黎乃至法國最重要的建筑物之一。
而全片所要告訴我們的是,在戰爭中,在你那些不為人知,又不得已而為之的人生中,誰也不會有真正的凱旋。
《影子部隊》最讓人心頭一悸的自然是對內部的清洗。殺人跟殺死自己,在樸素的人道主義者眼中,實際沒什么區別。一個年輕的叛徒在被處決前,聽得到他的哭泣,但看不到他的眼淚。
但直到勒斃后,才有兩行清淚掛在臉上。實施絞刑的一位抵抗戰士,發出了泣鳴。而在這之前,殺伐決斷的利諾·文圖拉閉上了一會兒眼睛,但又很快睜開了。他不得不去看那個曾經熟悉的世界,怎樣一步步的陌生化起來。
片尾,那個為抵抗組織屢建功勛,但因親情所累而成為背叛者的西蒙·西涅萊,她在被自己人槍殺前的凝視,她的眼神是在望向那些曾與她并肩作戰的戰友,也是在望向我們每一個觀眾。法國人對此的評價更為精準:「是在望向主義和信仰之外的事物」。這么說,這也多少帶有些歷史虛無主義的色彩。
這讓我想起多年前的一部電影《忠誠與背叛》,這部講述中共紀委前身的影片,有好場動作戲都極為干脆利落。對于叛徒的肅清,是讓其母親利用兒子的孝心進行誘殺。母親扮演者,我記得是岳紅。這真是太過殘忍的忠孝不能兩全,這也說明,這電影完全可以拍的更好。
《忠誠與背叛》
利諾·文圖拉除了解決自己人,也讓一個無辜者丟了性命。他在納粹的嚴密監視下,在極短的時間內,說服一個年輕人,說他會制造機會讓其逃脫。他也非常利索的殺死了一個德國守衛。年輕人往大門跑出,殊不料。
這是利諾·文圖拉在聲東擊西,他飛快地從一個側門跑到了空無一人的大街上。此段戲調度之沉穩,對空間運用之自如,都令人擊節。而在時間的交待上,利用墻上壁鐘分針的變化,來表現這個受過戴高樂嘉獎的老特工,那不可思議的應急之智。
《影子部隊》的片尾字幕告訴我們,片中出現的每一個抵抗之士,都沒有活著見到戰爭結束后的曙光。
而對男主人公利諾·文圖拉的陳述,較為含糊,顯示是:1944年2月13日,他決定這次不再逃跑。利諾·文圖拉一直在跑,跑向一個與安全有關的地方,可他內心的安全,別人不能給他,他自己也照顧不到。
他太渴望結果,又太想忘掉那些過程。
他真正想逃離的,是那些不快樂的記憶,可他終于還是跑不動了。
上一篇:夭壽,反派比正派更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