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 文丨陳 桐
編 輯丨美 圻
文娛價值官解讀:
ID:wenyujiazhiguan
5天7.44億,《水餃皇后》《獵金·游戲》《幽靈公主》位列前三名,2025年五一檔塵埃落定。
去年五一檔最終拿到了超過15億票房,僅次于2021年的巔峰年,跟2019年持平位列歷史第二的位置。與這樣的成績對比,今年多了4部電影的五一檔,票房同比下降五成,和2015年的6.33億處于同一區間,一夜退回到十年前。
作為春節檔之后、暑期檔之前承上啟下的重要檔期,五一檔向來備受市場矚目。今年五一檔的票房走勢,讓人看不到止跌回穩的跡象,觀眾被《哪吒2》點燃的觀影熱情,又迅速冷卻下來。
電影是一個“個案”行業,一部片的成功并不能代表整體實力,尤其是超級佳作拉高了觀眾的審美閥門,那些庸常作品更易成為炮灰。在春節檔之外,如果行業拿不出足夠優質的頭部大項目,僅靠號召力有限的中腰部影片,大眾依然不愿意走進電影院。
《水餃皇后》領跑
中腰部影片難挑大梁
今年五一檔,依然呈現出“頭部集中”現象。《水餃皇后》檔期內獲得了1.91億元的票房,排名第一;《獵金·游戲》獲得1.34億元票房,排名第二。這兩部影片成為五一檔唯二破億元票房的影片,雙強領跑。
《水餃皇后》是今年五一檔期票房、首日票房、總場次、觀影總人數、預售額多項冠軍,該片之所以脫穎而出,在13部影片中實現領跑,得益于幾大因素。
不過,《水餃皇后》的口碑也出現了兩極分化,大女主劇情太過平淡、對女主人生經歷重要節點缺乏細膩動人描繪、情緒起伏剛有點意思緊接著就泄了下去、女性成長題材再陷男導演“理解偏差”困局等問題,讓一部分觀眾認為該片依然是急于“割韭菜”的套路化作品。
正因為此,《水餃皇后》的總票房可能不會太高,燈塔數據專業版預測《水餃皇后》總票房為3.7億元、貓眼數據預測該影片票房為4億元,雖然在五一檔中遙遙領先,但放在整個市場看只能勉強及格。
除了《水餃皇后》和《獵金·游戲》,后面6部影片的票房扎堆3000萬—7000萬這一區間,其余則基本在2000萬以下。近兩年,電影市場的大盤基本上是被一兩部超級爆款帶熱的,觀眾的觀影目標都很明確,并不會分流到其他影片,靠中腰部影片的“群狼戰術”,難以提振大盤,這是今年五一檔票房同比下降五成的一個關鍵因素。
多元題材
開出驚喜“盲盒”
今年五一檔共有13部電影上映,比去年多出4部,雖然整體票房表現一般,但題材更加多元,涵蓋現實主義、金融犯罪、警匪動作、家庭溫情、公路喜劇、動畫IP ,堪稱最“百花齊放”的一屆五一檔。
多元化的題材選擇滿足了不同年齡層、不同興趣偏好和不同地域分布的觀眾需求。夾在春節檔和暑期檔兩個最重要檔期之間的五一檔,進可攻退可守,更適合扮演一種探索角色,通過細分策略為行業長期增長注入新動力。
從年齡分層看,《幽靈公主》《海底小縱隊:海嘯大危機》吸引的多是家庭觀眾,滿足了親子群體的合家歡需求。《獨一無二》以25歲以下觀眾為主,占比達41.8%(貓眼數據專業版),對青少年觀眾更有吸引力。以女性奮斗史為核心的《水餃皇后》則滿足了成年觀眾的需求,女性觀眾占比為75.6%。強調動作與懸疑元素的《獵金·游戲》和《雷霆特攻隊》男性觀眾占比達51.4%。
從地域分布看,今年五一檔影片票房分布呈現出更鮮明的區域偏好,貓眼數據專業版顯示,《蒼茫的天涯是我的愛》在華北地區下沉市場表現突出,《獵金·游戲》在華南地區更受歡迎,這說明當類型片與地域文化緊密結合后對特定范圍的觀眾更有粘性,有利于提振票房。
在實現題材多元化和受眾精準定位的同時,這屆五一檔有部分電影跳出了常規套路,讓寡淡許久的市場開出了驚喜“盲盒”,而這正是中國電影眺望遠方的希望。
相比于乏善可陳、樣板戲化又畏手畏腳的《水餃皇后》,敘事流暢、節奏把控到位、商戰橋段在外行人看來能自圓其說但人物塑造一塌糊涂的《獵金·游戲》,《大風殺》無論是優秀的視聽風格還是仿西部片的設定與故事都足夠獨特,反倒成了五一檔最令人驚喜的作品。
這部電影填補了近年國內西部槍戰片的空白,是一部風格生猛、邏輯嚴謹的暴力美學佳作。片中關于角色的掙扎、追尋后的一聲嘆息,以及荒野下眾人的突圍,都給觀眾一種說不出的氤氳感。加上視聽、氛圍、環境、節奏等方面的考究,即便影片還存在一些缺憾,也仍是瑕不掩瑜,這份獨特的稀缺性,足以讓它成為一部好片。
《蒼茫的天涯是我的愛》也給國產喜劇吹來了一些新鮮清爽的風。拋開公路片與多元喜劇風格的融合,這部片最大的亮點是沒有太多下目線的爹味說教,也不像《人生開門紅》那樣把觀眾當幼稚園小朋友,符合年輕觀眾對“無壓力喜劇”的期待,這也是喜劇片向年輕觀眾靠近的一次全新嘗試。
中國電影市場見頂了嗎?
2025年春節檔以95.1億總票房刷新紀錄,但超半數來自《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碾壓式勝利,該片不僅占據檔期51%票房,更在延長上映至5月后持續虹吸市場,年度票房占比超60%。
《哪吒之魔童鬧海》孤獨狂歡的同時,電影市場卻在整體萎縮。2024年,中國內地全年電影票房只有425億,較2023年減少超過120億。2025年,電影行業的微死狀態仍在持續,清明檔影片數量相比去年多了一倍,卻只收獲3.77億票房,和去年8.34億票房相距甚遠。五一檔的票房只有去年的一半,表現同樣遠不及預期。
單部作品的超高光表現并未帶動電影市場整體走向復蘇。2019年,中國內地電影創下650億票房、總觀影人次17.3億的紀錄,此后兩項數據就一路走低,“救救中國電影”相關話題成了微博熱搜常客,650億也成了一個再難觸及的天花板。
那么,中國電影市場見頂了嗎?將其與已成熟且接近發展天花板的北美市場對比,能更清晰地預判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的潛力。
北美電影市場總人口約4 億,擁有約1萬家影院、6 萬塊銀幕。在市場巔峰期的2018年,總額近120億美元,觀影人次達13億,人均觀影約3次,平均票價9美元。反觀中國內地,人口總數達14億,截止2024年底共擁有1.2萬家電影院,銀幕總數約為90000 塊。2019年巔峰期票房總量約650億元人民幣,觀影人次17.3億,人均觀影1.2次,平均票價約38元(折合美元5塊多)。
從人均觀影頻次來看,北美城市人口占比高,觀影人群主要集中在城市。考慮到中國農村與城市人口結構差異,在未來中國城市人口持續增長的情況下,人均觀影次數可能會略低于北美市場,有望提升至 2-2.5 次,屆時總觀影人次將在25 - 35 億左右。假設平均票價依然維持在38元,在不漲價的情況下電影年票房依然能突破950億元。
由此可見,目前四五百億的票房遠未見頂,中國電影市場之所以越來越冷,一方面是因為短視頻和微短劇強勢分流,導致觀眾的時間成本越來越高。花費2個多小時和幾十塊錢觀看一部質量欠佳的電影,遠不如刷短視頻獲取即時快感來得輕松。另一方面,行業拿不出質量過硬的作品,套路化、割韭菜、夾帶私貨的電影依然是主流,許多觀眾在經歷一次不佳的觀影體驗后,會對后續觀影行為產生抵觸,直接影響了電影市場的觀影人次和票房表現。
目前,中國電影市場已走到“不破不立”的臨界點。短期需通過內容提質、服務升級穩住基本盤,長期則需構建工業化體系與國際化競爭力。如果依然在現有的套路中兜兜轉轉,未來的天花板會越來越低。
本文為文娛價值官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