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吉州窯、建窯的瓷器特征!
宋代江西吉州窯、福建建窯是兩個獨特的地方窯,為我國陶瓷美學藝術作出了巨大貢獻。

宋 吉州窯剪紙貼花碗
宋代自皇室、士大夫到市民階層,飲茶、斗茶之風盛行,成為當時的時尚。吉州窯和建窯所燒造的黑釉茶盞,在當時最負盛名,此二窯工匠大膽運用新工藝,利用鐵釉的結晶原理和科學配方燒成了兔毫釉、油滴釉、玳瑁釉、鷓鴣斑釉以及曜變天目釉等多種黑釉窯變茶盞,釉質溫潤如玉。

宋 吉州窯剔釉填繪黑釉梅紋瓶

宋 吉州窯玳瑁釉罐

宋 建窯黑釉兔毫盞

宋 建窯曜變天目茶盞

民國 仿宋吉州窯剪紙貼花雙鳳紋碗
建窯盞的胎體較為厚重,胎色以黑灰居多,胎質堅實,胎泥中有白褐色沙粒,粗細不勻,用手觸摸會感覺很粗糙。盞體施釉較厚,盞口由于釉的垂流現象,口邊釉極薄,呈深醬色甚至露胎。口沿以下,釉子逐漸加厚,腹部內底中央與外腹壁釉的沉積最厚,有的器物外部黑釉垂流現象嚴重,甚至聚成釉珠狀。釉光柔和,具有玉質感,盞內注滿茶水后,釉面的兔毫、鷓鴣斑、曜變斑等窯變花紋更加鮮艷明麗,令人賞心悅目。從建窯蘆花坪窯址的考古發掘資料來看,出土有印陽文反書“供御”、“進盞”字銘的墊餅多件,出土物還有盞底印陰文“供御”二字者,這些考古材料證明北宋晚期宮廷已普遍使用建窯茶盞。

新仿宋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窯遺址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后井村、池中村一帶。吉州窯遺址位于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一帶。二者在地圖上的直線距離約為330公里,都屬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般研究認為,建窯興起于晚唐五代,盛于宋代,衰于元代。吉州窯創燒于晚唐,發展于北宋,極盛于南宋,至元代而漸衰。
雖然都位列宋代八大民窯,且以黑釉瓷著稱,建窯的黑釉瓷燒制技藝,在北宋就已臻成熟,吉州窯黑釉瓷燒制技藝,則在南宋才大為發展。
因建窯以燒制黑釉盞為主,吉州窯器型、釉色則更多,本文主要比較兩個窯口的黑釉盞。
建盞胎骨一般呈灰黑色,質地厚重且稍粗;吉州窯黑釉盞胎骨一般偏黃白色,質地較細。
釉料成分與施釉手法不同
建窯黑釉中含鐵量也比吉州窯黑釉更高,前者多呈均勻潤澤的的紺黑之色,后者則多為黑中帶褐。
建盞施釉很厚,一次上釉,且施半釉。吉州窯黑釉盞施釉較薄,貼花、撒釉等不同產品有不同上釉手法,且施全釉。
建窯油滴盞,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文物等級:國寶
吉州窯的獨門工藝是人工裝飾,如木葉貼花、剪紙貼花、撒釉等,釉水在窯內燒制時幾乎不流動,裝飾圖案也不會在燒制時變形。
研究認為,建窯在宋代的社會地位要高于吉州窯。
建窯黑釉盞在北宋時已作為貢品,記載于蔡襄、宋徽宗等帝王名士的茶書中,產品中包含帶有“供御”、“進琖”等皇家定制底款者,具有官方色彩。宋代文人墨客所作詩詞文章,提及茶盞時,也多以建盞為尊。建盞是宋代第一茶器的說法也廣為流傳。
而同時期稱頌吉州窯黑釉盞的文獻極為少見。
可以看出,建窯是主攻茶盞的專門窯口,所燒茶盞頗得茶客,尤其是上層階級的青眼,有“民窯官用”背景。而吉州窯以燒造日常生活用瓷為主,其產品多供民間使用。
吉州窯的產品有外銷到全國各地和海外,但并沒有形成一個真正的“吉州窯系”。建窯除銷路廣闊外,對其他瓷窯的影響也很大,甚至在一定區域內,形成了以仿燒建窯產品為主的“建窯系”窯口群。
吉州窯除主打的貼花、灑釉盞外,可能為拓展市場打算,有受建窯影響仿燒兔毫盞,部分產品造型也有建窯束口盞痕跡。而建窯產品則幾乎不見吉州窯的影響痕跡。
▼圖4,建窯兔毫盞與吉州窯仿兔毫盞
結合以上幾點可以看出,建窯和吉州窯雖然都是宋代著名黑瓷窯口,卻有不同的定位。前者以“專精”、“自然析晶”取勝,后者以“廣博”、“人工裝飾”立身。建窯在宋代“獨領風騷”的同時,吉州窯“另辟蹊徑”。盡管二者距離不遠,卻是兩個長期并存又獨立發展的大型窯口,具有各自的歷史文化價值。
本文轉載自網絡,侵權必刪!▼▼
華豫之門視頻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