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廟前貧,廟后富,大廟左右出寡婦”,真的是風水問題嗎
小時候聽老人念叨這句話,總覺得玄乎得很。廟宇前后左右住的人家,日子竟能分出三六九等?后來年紀漸長,才明白這老話里藏著的哪是風水命理,分明是千百年來老百姓對生活的觀察和總結。今天咱就掰扯掰扯,為啥一句老話能傳得這么廣,傳得這么久。

先說廟前。廟宇自古就是香火聚集地,逢年過節、紅白喜事,老百姓都要去燒個香磕個頭。可熱鬧歸熱鬧,住在廟前的住戶日子卻往往過得緊巴巴。為啥?你瞧瞧廟前的地勢就知道了。
過去修廟講究風水,要么占著山頭,要么卡著村口,地勢高敞是好事,但住在這兒的鄰居可就犯了難。挑水砍柴得爬坡,趕集買賣得繞路,種地收糧也不方便。地勢高了,雨水順著坡流走了,田里缺水莊稼長不好,收成自然差。
再者說,廟前空地多用來擺攤做買賣,人來人往熱鬧是熱鬧,可攤位租金貴得嚇人,普通人家哪租得起?就算租得起,廟里和尚道士一天到晚敲木魚念經,清早雞叫就聽見鐘聲,晚上睡覺還嗡嗡響,誰能睡得踏實?日子久了,人沒精神,干活提不起勁,掙的錢自然不夠花。

再看廟后。廟后這地方,跟廟前比起來可就清靜多了。為啥清靜反而能發財?道理簡單得很。廟后背靠山,前有廟宇擋風,地勢相對平坦,種地打糧方便。廟里香火錢收得多,和尚道士也得過日子,米面油鹽得從后門進。這后門一開,買賣就來了。
誰家要是開了個豆腐坊、雜貨鋪,專供廟里吃穿用度,生意能不紅火?再說了,廟后一般離村口遠,外頭人少打擾,自家院里養雞種菜,自給自足不說,還能挑點新鮮的去集市賣。日子一長,手頭寬裕了,蓋新房置地,光景自然越過越紅火。

最后說說廟左廟右。這話聽著扎耳,其實背后全是生活經驗。廟宇左右多是偏殿配房,平日里做法事、超度亡靈都在這兒。香客來燒紙磕頭,哭聲哀嚎此起彼伏。住在旁邊的人家,天天聽著這些動靜,心里能舒坦?
尤其女人,本就心細,聽多了悲聲,夜里輾轉反側,身子骨慢慢就垮了。再說廟左廟右的住戶,進出都得繞著廟墻走,路窄不說,逢年過節香客多,連個晾曬衣裳的地方都找不著。日子久了,鄰里間走動少,婚喪嫁娶都嫌麻煩,年輕人說親事都難。姑娘嫁過來,守著冷清日子,丈夫又常年在外謀生,一來二去,感情淡了,人也孤單了。

這句老話傳了上千年,不是因為玄妙,是因為實在。過去老百姓識字的少,可日子得過啊。誰家蓋房子,誰家搬新居,長輩一句“廟前貧,廟后富”,立馬就知道該往哪兒選址。這話里頭沒有神仙鬼怪,全是活生生的經驗。
廟前地勢高種地難,廟后背風好過日子,廟左廟右吵鬧多不聚人氣——這些事兒擱現在也適用。你看現在城里人買房,不也講究地段嗎?臨街的吵,靠公園的貴,樓道口的車來車往煩人得很。

如今社會發展快,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可老話真就過時了嗎?未必。現在年輕人聽慣了風水玄學,覺得這些是迷信。可細細想來,這老話里頭的道理,跟現代建筑講究的“功能分區”“宜居環境”不謀而合。
廟前對應的是商業區,廟后是住宅區,廟左廟右則是公共設施配套區。選房時避開噪音源、污染源,講究采光通風,跟老祖宗說的“廟左廟右出寡婦”本質上是一回事。

這句老話傳了這么多年,有人當真,有人一笑置之。可甭管信不信,它都成了咱們文化里的一塊磚,砌在鄉村的石板路上,也砌在老百姓的柴米油鹽里。您說這老話還有道理嗎?歡迎留言說說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