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會越搬越窮?這些風水知識必須記住了!
175 2025-07-1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ID:xhmrdxwx)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黃筱、梁軍、董小紅
今年春節,醫美機構成為年輕人追逐的“香餑餑”,過年的“變美三件套”也從過去的美甲、染發、種睫毛,變成了如今的水光針、肉毒素、玻尿酸。
在所謂“三月不變美,四月徒傷悲”的網絡話語鼓動下,做一點小改變迎接春天的熱情仍在持續,求美的受眾群體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從城市到農村,“小鎮青年”逐美熱情高
杭州白領陳珊珊春節回河南新鄉縣農村老家過年,她發現已經兩年沒見的表嫂有點變化,“感覺比兩年前見到時年輕了很多,皮膚變好了,眼睛好像也更有神了。”
按捺不住的好奇心驅使,她問了表嫂變美的原因,“原來是在朋友那里打了水光針和玻尿酸。表嫂說因為是開在縣里的‘個人工作室’,價格比城市優惠很多。”
陳珊珊有些意外,她曾經以為打針、動刀的醫療美容只是城市里年輕人、有錢人的追求,沒想到在老家鄉鎮經營小超市的表嫂如此“新潮”,比她這個在城里打工的人還先體驗水光針。“小鎮青年”對美的追求,與城市人相比絲毫不遜色。
29歲的小鄒來自四川自貢農村,這幾年她陸續開了眼角、割了雙眼皮,陸陸續續花了近10萬元在臉上。
在她看來,這是一筆“必須”的投資。“跟大城市女孩相比,我們優勢本來就少,肯定要在外貌上更突出些,不然在外打拼咋立足呢?”小鄒說。
在西部地區甘肅,越來越多的公立醫院開設了整形美容科,讓求美者在家門口就能“變美”。
近年來,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整形美容的顧客絡繹不絕,醫院每月要做15臺相關手術,還定期邀請韓國專家赴蘭州開展常規美容手術和技術指導。
該院整形外科主任醫師王永翔也從處理外傷的燒傷科大夫成功“轉型”,常規開展各類整形手術。
“以前正規醫院的醫生都覺得做割雙眼皮、開眼角之類的整容手術是不務正業。”他回憶說,幾年前他在北京等地參加整形美容行業的學術會議,到會專家寥寥無幾,但最近幾年都會達到上千人。
從“她經濟”到“他經濟”,植發產品成“香餑餑”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調查發現,醫美領域男性消費正在崛起。
有咨詢機構發布2020年《中國新白領消費行為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近兩成男性白領每月在醫美護膚方面的消費達1131元,與女性的1197元幾乎持平。
男性不再是醫美消費的“絕緣體”,“他經濟”也迎來了“高光時刻”。
2020年“雙十一”期間,有電商平臺錄得醫美醫療訂單量環比增長近7倍,成為最受歡迎的生活服務項目,平均客單價達6300元,這其中有近三成訂單來自男性消費者。業內人士稱,醫美已成為疫情后不降反增的消費支出,且有著明顯的男性化趨勢。
在《中國新白領消費行為研究報告》的受訪群體中,有72.73%的男白領嘗試過面部護理;58.8%嘗試過水光針、熱瑪吉、光子護膚等醫美小手術;46.52%嘗試過文眉、文眼線、種睫毛等服務……
嘗試醫美的男性群體更加年輕,從19歲-22歲年齡段開始嘗試醫美的男性比例已經超過女性,“00后”男性成為醫美消費的主力增長點。
李嘉倫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整形外科醫生,同時也是一位實實在在的整形美容體驗派。他做過抽脂、植發,也打玻尿酸、肉毒素,嘗試過光子嫩膚和超聲刀。
對于諸多男性求美者熱衷的植發,他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真實體驗:“植發前我剃光了頭發,額前和腦后布滿紅點。有些植發廣告宣稱午休時間做手術,下午不影響上班,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我在手術床上先是趴著取毛囊,然后躺著種毛囊,花了五個小時,打了六次麻藥,每次都是十幾針,手術過程中和手術后都很疼。”
李嘉倫說,這些分享一方面是自己有脫發煩惱,確實有植發需求,另一方面則是希望從專業醫生的角度告訴大家真實情況,避免消費者因偏信廣告而“踩坑”。
年齡分布“兩頭化”蔓延,醫美行業進入“爆發期”
近年來,人們對醫美態度不斷變化。2010 年之前激光、注射類等“輕醫美”項目,還屬于小眾的高端消費,更多是明星需要做;到七八年前,它變成了輕奢消費;最近兩年,打玻尿酸、瘦臉針變成了“午餐美容”,每個人都可以享受,醫美也已經常態化,人們不再像以前那樣諱莫如深。
最小的有十二三歲的,最大的有八十歲的,不少整形醫生都有相同的感受——盡管年輕人是主流消費群,但醫美消費人群的年齡邊界不斷向兩頭延伸。
“有帶著十多歲女兒來找我咨詢祛痣、改善眼瞼下垂的媽媽,也有70多歲的老演員,希望通過改善面部皮膚狀況延長藝術生命。”李嘉倫說。
甘肅省衛生健康委綜合監督局局長王文軍表示,醫美消費者年齡結構發生變化,過去是中青年女性為主,現在有低齡化趨勢,一些中學生會選擇割雙眼皮、鼻子整形,還有消除臉上小瑕疵;而老年人則是做除皺、淡斑等微整手術。
常態化的醫美消費習慣形成是中國醫美行業快速發展的縮影。受訪人士表示,由于醫療美容產業是“美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附加值高、帶動力強等特點,以醫療美容為代表的美容消費需求,已成為除基本生活消費以外,繼住房、汽車、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消費熱點。
部分城市已把醫美作為區域經濟增長點重點打造,比如,成都市正計劃打造“醫美之都”。根據規劃,到2025年成都醫療美容產業營業收入將達到1000億元,2030年達到2000億元。
2020年下半年以來,“醫美”概念還成為資本“新寵”。機構發布《2020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在遭遇疫情沖擊情況下,2020年中國新增醫美機構5150家,市場規模達1975億元,占全球比重17%。
隨著醫美產品供給迭代升級、下沉市場滲透率提升、各年齡人群消費增長促進等,醫美行業進入“爆發期”的同時更需要嚴監管走上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