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迷信!這2種“畫”家里不能掛,老祖宗的經驗
176 2025-07-12
古人的風水智慧值得我們傳承發揚,本人立志用現代科學知識重新解讀我國的傳統風水學。歡迎有興趣的友友一道為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努力。
我們在建房或裝修房子時(尤其是在農村建房),常會聽到風水師說:“春不砌東墻、秋不建西屋,夏不造南房、冬不修北屋”。這是什么意思呢?有科學道理嗎?
其實,這四句話是古人在建造房屋時,針對不同的季節所做的不同的施工部署。即:施工時的起始位置的安排。“春不砌東墻”就是說春天建房,不應先從東方開始施工;“秋不建西屋”是說秋天建房,不應先從西方開始施工;同理,夏天不應先從南方開始施工,冬天不應先從北方開始施工。那么,這里面有科學道理嗎?
要想弄明白這期間的緣由,我們需要先穿越到古人生活的那個環境中去。古人建房的主要建材是黏土、木材這兩種材料,而不是現代的鋼筋、水泥。這也是為什么直到現在,我國很多大學仍把房建工程專業叫土木工程專業的原因。了解中國古建或建筑材料學的應該知道,拌和黏土、夯筑黏土施工;存儲、加工和使用木料,這些施工作業內容對氣候溫度、濕度、風力風向、日照等自然因素是比較敏感的。很容易受這些因素的影響而產生材料性狀的變化。這里,我給大家講一個我小時候聽過的真實故事:
小時候,我父親給我講過一個施工質量安全事故。是說有一家人請了一位建造師傅準備建三間土坯大瓦房(即墻體是夯土筑墻,上蓋黏土瓦的房子)。開工后,師傅剛干完兩堵墻,師傅家里便來人叫師傅趕緊回家,說是家里出事啦。這師傅撂下活,跟主人家告了個假,便回家去了。
這師傅一走就是倆星期,這倆星期天氣還特別好,每天都是大太陽,結果,就在師傅回來的前一天下午,這師傅臨走前打下的兩堵墻倒掉了一堵墻,剩下的一堵墻也變形嚴重不能用了。這主人家見到師傅回來了就說:我只聽說過,有風吹垮的房子、有雨淋垮的房子,有水沖垮的房子,還從沒聽過有太陽曬垮的房子!你這打(夯)的是什么墻?太陽都能曬垮!這師傅是又羞又愧,無言以對。我父親他們聽說這事后,也去現場看了。當時,施工時間正是夏季,這兩堵墻都是橫墻,墻體長面正好是東西曬。垮掉的這堵墻,東側因有前墻遮擋,日照較少,而西側無遮無擋,日照充分,導致這堵墻左右兩側失水干縮不一致,從而產生一側變形過大,最終導致墻體倒塌。——太陽把墻曬垮了。
由此可見,古人對開工建造方位及時間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應該是考慮到了建筑材料的特性與自然環境因素間的關系。由于不同季節的空氣溫度、濕度,自然的風力風向,日照時間亦是不同的,古人便通過選擇不同的動工方位和施工順序及時間,來盡可能的減輕自然因素對建材的不利影響,從而保證建造的質量。要知道,“天人合一”這始終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底層邏輯。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建筑早已不是黏土和木材為主,而是以鋼筋、混凝土為主材了。這些現代建材對自然環境因素就具有明顯的抗干擾能力。因此,古人依據不同的季節選擇開工方位及時間的方法對現代建造活動就沒有那么多的現實意義了(對正真的古建施工應該依然有用)。但是,我認為對現在建設工程的施工部署、流水施工作業段的安排仍具有很好的借鑒和指導意義,如:鋼結構工程施工。
可見明白了古建與現代建筑在建材上的發展變化,就不難得出“春不砌東墻、秋不建西屋,夏不造南房、冬不修北屋”。這應該是我國古人在古建活動中經驗教訓的總結,是古人建造智慧的體現,而不應被視為封建迷信!
古人的風水智慧值得我們傳承發揚,本人立志用現代科學知識重新解讀我國的傳統風水學。歡迎有興趣的友友一道為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努力。
*原創不易,引用、下載或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