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庭院有四樹,不貴也能富”,指的是哪四種樹?有何寓意?
173 2025-07-14
感謝鐵顏顏老師賜稿
原文載《黑龍江民族叢刊》2021年第4期
引用時請注明出處
▼
“事死如生”—契丹貴族喪葬習俗中的風水因素
文丨鐵顏顏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
摘要:契丹人早期墓葬形式為“無墓葬”,至遼朝建立前后逐漸實行“墓穴葬”,在墓葬的選址,下葬吉時的選擇上多參用漢俗中的“風水”因素,沿襲唐宋相關風水理念。契丹貴族依風水下葬的習俗的形成,正是中原喪葬禮儀與契丹人原始信仰相結合的產物,對遼代社會變遷、民族交融起到了推動作用。
關鍵字:契丹貴族:喪葬習俗:墓地選址;擇時下葬
契丹人禮俗從“其無禮頑嚚,于諸夷最甚”,[1]1886到太祖“省風俗…定吉兇儀”。[2]6充分說明了契丹人禮儀的發展進程。在喪葬習俗上,契丹底層民眾或守于舊俗,或困于經濟,其葬俗改變較慢,而契丹貴族葬俗多參用中原葬禮。陰陽宜忌的風水觀念在漢代已深入人心,[3]94至唐宋已經形成明確的理論,[4]175甚至以之贈送外邦君主,至明清時則達到鼎盛。中原葬俗中有眾多陰陽禁忌避諱之處,一般體現在墓葬方位和下葬時間的選擇上。遼代契丹貴族在喪葬禮儀上講究尤多,一般在擇時上有“選定通年利月吉日良時”,墓葬選址上“依山傍水”的種種禁忌,不但沿襲唐代相關風水理念,且多與宋境納甲風水理論相契合。
一、從東胡原始葬俗—遼代多元葬俗
契丹屬于古代北方草原的游牧族群,是我國北方地區古老的東胡族系鮮卑族的后裔。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自然環境對契丹人的習俗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包括喪葬習俗。契丹早期的喪葬方式為露尸葬(樹葬),或露尸后火葬,樹葬加火葬是契丹人早期葬俗的主流。《北史·契丹傳》載:“父母死而悲哭者,為不壯。但以其尸至于山樹上,經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5]樹葬,源于古代游牧族群流行的天葬,即將死者的尸體至于山上或者野外的大樹上,任其腐化,三年后收回焚之。關于契丹人原始葬俗起源學界尚無定論,北朝時期的室韋,“父母死,男女眾哭三年,尸則置于樹上”,到了隋唐室韋仍保留此俗,契丹與之相鄰,習俗大體相同?!杜f唐書·契丹傳》記載:“其俗,死者不得做冢墓,以馬駕車送入大山,置之樹上,亦無服紀”。[6]2337此處文獻記載明確指出契丹早期的喪葬形式為無墓葬,即“死者不得做冢墓”。至南宋末年,樓鑰奉命出使金朝途中經過契丹地區,曾見契丹將尸體至于樹上,并記到:“道中有一曬尸棚,其俗,行有死者,不理,立四木高丈之余,為棚其上,以荊棘覆其尸,以防鴟梟狗鼠之害,立一碑,以記其姓名年月”。[7]374至此契丹的喪葬習俗,較之前北方游牧民族的原始葬俗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再是是將尸體放置野外了事,已經出現了記載死者姓名年月的碑文。關于契丹人早期的喪葬情況,從《北史》到《唐書》的記載都很簡略,而且內容也一如《契丹國志》所載。契丹人何時開始實行土葬目前學界無從定論,從已知的考古資料可知唐代的契丹人已經開始實行土葬。[8]在遼寧發掘出的一些契丹人墓葬中,墓口為長方形的豎穴墓,墓葬中可見尸骨,并帶有少量陪葬物品,據考證為遼朝建立前契丹人墓葬,這說明遼朝建立前契丹人就已經開始土葬。契丹人建立遼朝后,無論是文獻的相關記載還是考古發現,均表明契丹古老的露尸葬、無墓葬方式已經絕跡。契丹人開始進入土葬與火葬并行的墓穴葬時期,從發掘出的大量契丹人墓葬就可以得到證實。
遼朝建立之初,遼太祖阿保機就進行了一系列“省風俗、見高年、議朝政、定吉兇儀”的動動,其中所指的“兇儀”便是與喪葬習俗有關的活動。其重點之一在于吸收漢族喪葬禮儀,改革契丹舊俗。[9]伴隨契丹建國后社會的發展,中原漢文化的傳入,契丹人的喪葬習俗易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改變,筑墓入殮成為喪葬的主要形式,喪葬禮儀日趨完善。
伴隨契丹人喪葬禮儀的轉變,中原漢人“事死如生”的喪葬觀念在契丹人中開始傳播。將《遼史·禮志》中圣宗、興宗和道宗三個皇帝喪禮情況的記載與出土的石刻資料相互結合可以看出,契丹貴族在喪禮上不僅保存了一部分契丹原始喪禮的儀式,更重要的是沿襲與借鑒了唐宋的喪葬禮儀,卜葬之風盛行,修建墓地、占卜葬時成為喪葬習俗重要組成部分。唐宋時期是風水術在中國古代發展的頂峰時期,宋代的風水典籍從官修到私修對后世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占卜葬地葬時日漸成為喪葬習俗中十分重要活動。遼代出土的契丹貴族墓志碑文等石刻資料明確記載,契丹貴族去世后,都要請人占卜擇地擇吉時,然后才能依禮下葬。
二、墓地選址
中國古人對于墓地的選址與營造十分重視,他們認為只要穴地有生氣,死者就會得到安逸,給活著的人帶來庇佑,反之則會遭到不幸。所以為了尋找好的
墓穴位置,創造了包羅甚廣的風水理論,包涵五行、天干地支、八卦、天文、歷時等諸多因素。契丹人建國后,以皇族和后族為代表的契丹貴族,對墓地的選址尤講究風水,耶律瓊墓穴確定之前,家人“卜其兆宅,安膺玄宮”,統和二十五年耶律加乙里妃墓志記載“考以陰陽修其宅兆洲”。就考古發現來看,契丹家族墓地的確常選擇在東、南或東南方向開闊低平并常有溪流、其余三面依山的簸箕形山坡上,典型如清河門、耶律瓊、豪欠營墓。這種背抵高山、面臨溪流的地勢正是所謂的“上吉之地”。[10]《遼史·方技傳》中就有記載:“(耶律乙不哥)幼好學,尤長于卜筮,不樂仕進。嘗為人擇葬地曰:‘后三日,有牛乘人逐牛過者,即啟土。’至期,果一人負乳犢,引而過。其人曰;‘所為牛乘人者此也?!靻⑼?,即葬,兇吉如其言。”[2]1477另據《遼史·逆臣傳》記載:“耶律婁國反叛被誅,穆宗“詔有司擇絕后之地葬之”。[2]1501這是墓葬選址中陰陽風水之法的一個特例,但卻能充分說明遼代契丹人在對墓葬的選址方面是有風水之術應用的?;首逡墒吓c后族蕭氏族居于遼朝最高的統治地位,是當時最為重要的一個特權階層,同時也是受中原文化影響最深的契丹貴族,其喪葬習俗多以漢俗為主,對契丹人的喪葬習俗的演變影響頗大。
遼祖陵,《遼史》中關于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祖陵有這樣的記載:“陵鑿山為殿,曰明殿。殿南嶺有膳堂,以備時祭祀。門曰黑龍,東偏有圣蹤殿,立碑述太祖游獵之事。殿東有樓,立碑以記創業之功”。[2]438太祖陵三面環山,由山門而入,四周圍環狀山峰,形成一個袋狀山谷,唯東南豁開一個谷口,是上好的風水佳地。祖陵南側是漫岐嘎山,形如祖陵的屏風,山的南側有沙立河由西向東流過。一些學者實地調查太祖陵發現遼人不僅利用這些天然的地理環境來營造墓地,更是有人造痕跡來彌補墓地上風水的不足。[11]祖陵四周的山脊上,有人工壘砌的石墻。通過對環繞祖陵四周的山峰做了全面的考古調查發現這些石墻將祖陵陵園密封成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元。
遼懷陵,是遼太宗耶律德光和其子穆宗耶律璟的陵地,也稱鳳山陵。位于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崗根蘇木的一個袋狀山谷中,眺望谷內,云遮霧障,古木參天,溪水潺潺,懷陵對面的山峰成臥龍之狀,仿佛隨時會騰空飛起一樣。《遼史》中對懷陵的記載 “在(懷)州西二十里”,[2]438后經多方考證,認為記載有誤,懷陵在懷州城北方向,即位于城北的床金河谷和位于西北的烏蘇伊肯河谷。[12]在地形選擇方面,陵內山勢雄偉挺拔,三面群峰環抱,樹木茂盛,溪流不絕,具備了遼皇陵“依山為陵”和選擇風水秀美的高山大脈作為墓地的特征。
遼慶陵,《遼史·地理志》慶州:“慶云山,本黑嶺也,圣宗駐蹕,愛羨曰:“吾萬歲后,當葬此”。興宗遵遺命,建永慶陵。[2]438遼慶陵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的索博日嘎蘇木的大興安嶺山脈中,瓦爾曼哈山(遼之慶云山)東西橫亙,山南坡間相距約 2 千米東西排列三座陵墓,此即遼慶陵。
遼顯陵,《遼史·地理志》顯州條載: “顯陵者,東丹人皇王墓也。人皇王性好讀書,不喜射獵,購書數萬卷,置醫巫閭山絕頂,筑堂曰望海。大同元年(公元九百四十七年)世宗親護人皇王陵駕歸自汴京。以人皇王愛醫巫閭山水奇秀,因葬焉。山形掩抱六重,于其中做影殿,制度宏麗?!?span style="color: green;">[2]455顯陵位于遼寧省北鎮市,主陵在富屯鄉的琉璃寺,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長子王耶律倍的墓地。陪陵在富屯鄉新立村的董家園子,是耶律倍長子遼第三代皇帝世宗耶律兀欲,和世宗的懷節皇后、皇妃珍氏和耶律倍的三子耶律隆先和四子耶律道隱。
遼乾陵,《遼史·地理志》乾州條記載:“本漢無閭縣地。圣宗統和三年置,以奉景宗乾陵?!?span style="color: green;">[2]455位于遼寧省北鎮市,主要皇陵位置在富屯鄉龍崗子村,當地人稱此處為“大土包”,據說是遼景宗耶律賢和睿智皇后(俗稱契丹蕭太后)的合葬墓。“龍崗墓群”也在這一區域內。據史書記載,陵區內還埋葬著天祚帝耶律延禧以及名臣耶律隆運(韓德讓)、耶律宗允、耶律宗政等數十位遼代聲名顯赫的人物。
后族蕭氏家族墓地,契丹貴族蕭氏墓地迄今發現較多,墓地規模比較大,少則三五座,多則幾十座。選址也十分注重堪輿,蕭氏家族墓地主要集中在土河上游馬盂山一帶,也都是依山傍水的風水佳地。衛國王駙馬陵位于赤峰市郊區大營子鄉大營子村,1953 年由熱河省考古工作隊清理發掘。墓地在大營子西北的盔甲山南麓第一主峰的東南約 100 米的緩坡山,附近地勢由西往東逐漸高起,盔甲山高 1470 米。山以北為西路嘎河上游沖積平原,以南則山多地少,墓門為南偏東 4°。根據出土墓志記載為遼駙馬贈衛國王墓。[13]遼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位于內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青龍山鎮,在斯布格圖村北廟山的南坡上。[14]秦晉國大長公主陵,契丹秦國大長公主墓,位于河北平泉縣蒙和烏蘇鄉八王溝西山坡上,四周群山環抱,前有南北行的溝壑,此墓東向。蕭僅墓,蕭僅墓位于阜新縣八家子鄉西北西北 3 公里的烏蘭木圖山南坡,坐北朝南,烏蘭木圖山為阜新第一高山,牤牛河發源于烏蘭木圖山西坡。墓門方向為南向偏東 15 度。肖袍魯墓,位于遼寧省法庫縣柏家溝公社前山大隊。墓地在前山大隊村東北2.5 公里的山谷中,墓葬處在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谷的北山南坡上。后面突起兩個山頭,被當地人稱為蝴蝶山,東面是山谷的開口,谷口東面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山嶺。在東 7.5 公里即為遼河。墓門向南偏東 24 度。[15]肖義墓,發現于遼寧省法庫縣西北 45 公里葉茂臺西山南坡向陽處[16],在這座墓室底部考古工作者發現了“石條蓋頂的地下水道”,也就是通過這條水道發現該墓葬。這一水道修建很可能是與墓葬堪輿術的“藏風得水”觀念有關。
綜上對契丹貴族墓地選址的分析可以看出,契丹貴族墓葬都依山為陵,背山選擇高處可以感覺有氣勢,高瞻遠矚;選擇面向開闊地,其后人則有大好的發展前途?!霸嵴?,乘生氣也。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丘隴之骨,岡阜之支氣之所隨”。死者與生者及自然山勢丘隴聯合在一起,這便是最早風水理論在墓葬中的應用?!帮L水”好的地理條件,大致是前有“照山”,后有“戤山”,左右有“靠山”,所謂前“朱雀”,向陽高燥,后“玄武”,草興木茂,左“青龍”,右“白虎”,虎踞龍盤,土質厚實,必是發祥之地,子孫興簪嬰相繼。從春秋,到秦漢、唐宋墓地選址都基于此理論,由以上契丹貴族墓葬考古材料我們就不難看出遼代墓葬這種“依山為陵,背山,多選在陽坡”是對遼王朝以前,唐宋喪葬習俗的一種沿襲和發展。
有水環繞,在風水理論中,強調得水為上。“風乘氣則散,界水則止?!庇衷疲骸肮湃司壑共簧?。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17]我們可以從材料中看出遼代墓葬的選址都伴有水系,如祖陵“溪水自北向南流,經西南谷口流出,終年不絕。”慶陵山中溪澗也是終年不絕,匯經東南方谷口流出。不僅是皇陵如此,公主駙馬,契丹貴族漢人地主豪強的墓地也都會選擇依山傍水,可見遼代在墓葬選址方面不僅注重選擇大山,同時也不能缺少水系,這種山環水繞的架構,正是風水意義上墓葬的首選之地。
墓南向偏東,按照風水的一般理論,選擇方向是與整個環境結構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一般坐北朝南是標準。在墓葬風水的選擇上常常還要結合山的走勢等,大致都在南和東之間。根據已經出土的契丹貴族墓志發掘報告證實,遼代的墓葬方向(指墓門方向)皆在東南之間(95 度—175 度),墓門與墓地方向是一致的,與中原傳統墓門向正南有所不同。契丹人有“東向拜日”的習慣,這一習慣很可能是影響到墓門方向的因素。在墓地選址的風水觀念中,墓門方向亦多是東南向,中間正南是留給神明的道路,所以墓門多南偏東。
集中的總體布局是契丹貴族墓葬選址的另一主要特點,因受風水理論的影響,彼此間有緊密的內在聯系和呼應關系,即一致的朝向、相類似的建制、相似的方位關系等。大多數契丹貴族墓葬都是以家族墓葬的形式出現,由于史料上的匱乏和考古資料的不完善,對于穴位布置是遵照怎樣的制度建立的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三、擇時下葬
出土的契丹貴族墓志碑文中明確記載了墓主人的卒、葬日期,如某年某月某日某時葬。關于下葬“吉時”的記載一般采用中原王朝傳統的“四柱法”紀時,即年,月、日、時,四者既有相互之間的聯系,也可以各有側重,根據五行、堪輿、叢辰諸家之說或本家族的拘忌,形成代表本家族的風水禁忌。從春秋戰國時開始,伴隨著天文歷法知識的發展和陰陽五行之說的流行,形成了一套復雜的時日兇吉選擇法,到唐宋期間中國傳統風水擇吉之風發展到頂峰。擇日所依據的基本理論有天干、地支、五行、二十八宿、十二支、八卦等,不論它們的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有何不同,最后在擇日理論中都分類配合,相互形成了各種關系的形態。古人用干支來紀日,即“天有十日”;十二地支就是十二辰,用來記月。又將干支結合起來紀年,六十年一循環。同時將干支與五行八卦等理論結合便具備了相生相克的基本關系,于是形成了具有兇吉意義的各種吉日與兇日。在遼代的石刻資料中不乏大量類似的運用干支紀時表示吉日吉時的記錄,在選擇吉時的時候也是繼承和發揚前人的干支、陰陽五行、八卦的等理論。
年,我國古代以干支紀年,這種紀年法六十年一循環,存在規律性,為堪輿家紀時“四柱法”之一柱。“凡葬,先擇年,年吉然后擇月。”[18]284如有學者指出北朝葬在子、午年者頗多,葬在五音姓利中的通月者亦眾,說明五音姓利擇吉法在北朝時期對葬埋擇吉有一定影響,至唐代仍是廣為人知的理念,宋代五音姓利擇吉法進入官修典籍。[19]與宋同時期的遼代契丹貴族也深受五音姓利與葬日選擇關系的影響,利用五音姓利進行擇年月最為常見。所謂五音姓利,就是將天下之人總歸為五姓:宮、商、角、微、羽,姓便代表了一種特定的五行,在與年余月日代表的五行屬性組成代表吉兇寓意的年月日時,就是五音利姓的基本常識?;驹戆ㄐ虏穳L域需太歲納音與姓相生、五音姓利夫妻合葬墓需考慮“五姓大小墓受殺、孟仲”之說取孟、仲年,不取季年,與月的搭配上一般是孟年用仲月,仲年用孟月;“通年”之說,“如大通年用小通月,小通年用大通月,交互用之,無不利也?!薄吨匦U乩硇聲肪?0《年月吉兇》:“太歲在子、午、卯、酉,名大通年。太歲在寅、申、己、亥,名小通年?!币浴巴辍睘榧?。如《韓瑜墓志》“國朝深諭吉地,允擇通年”[20]94的內容不但說明風水觀念深入人心,也表明了遼朝廷對這種風水觀念的尊重。
契丹貴族的墓葬形式多采取聚族葬、歸葬祖墳,而夫妻合葬墓是最常見的喪葬方式,因此在葬年月的選擇上首先考慮五姓大?。ǚ蚱蓿┠故軞ⅰ7驄D二人合葬墓,必然有一人早亡而另一人祔葬而考慮小墓受殺的拘忌。“凡大墓受殺年月,不得開夫墓附妻喪,若小墓受殺年月不得開妻墓附夫喪,大兇”[19]184。耶律氏皇族與蕭氏后族本無漢姓,《遼史·后妃傳》記載:“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稱劉氏,以乙室、拔里比孝相國,遂為蕭氏”。劉姓,按五音中應屬宮音,“宮姓己酉丑年月為大墓受殺,即己巳、癸酉、乙丑為正殺。亥卯未年月為小墓受殺,既己亥、癸卯、乙未為正殺”,不開夫墓之月四、八、十二,不開婦墓之月二、六、十。[19]284蕭姓五音中屬角音,“角姓申子辰為大墓受殺,即丙申、庚子、甲辰為正殺,寅午戊年月為小墓受殺,即丙寅、庚午、甲戌為正殺”,不開夫墓之月三、七、十一,不開婦之墓月正、五、九。[19]285韓姓五音中屬商音,“商姓寅午戊年月為大墓受殺,即壬寅、甲午、戊戌為正殺,申子辰年月為小墓受殺,即丙寅、庚午、甲戌為正殺”,不開夫墓之月正、五、九,不開婦之墓年月三、七、十一。如下表對已出土的契丹貴族夫妻合葬墓葬年月統計分析,除耶律弘世夫妻合葬墓沒有避開大墓受月份,(凡葬有二法,有吉葬,有兇葬,百日內承兇下葬無禁忌,考其妻葬期為百日內承兇下葬無禁忌),其余合葬墓均符合五姓大小墓受殺中宮姓的禁忌,符合宋遼時盛行的五音姓利擇吉法。
月,由于干支紀月未普遍流行,且推算稍繁,故遼人多喜歡用月建(農歷每月所置之辰為月建)代替。如《耶律昌允妻蕭氏墓志》“大安八年壬申歲正月壬寅二日乙酉癸時,啟先太師之塋合祔焉,禮也”。[21]208又如《蕭烏盧本娘子墓志》(大安七年)“選定次歲辛未、月建癸巳、二十日□時、祔于先塋之北”[22]205
。均是用干支紀月法表明月建。契丹貴族喪葬擇時里對月份的要求是“利月”《重校正地理新書》卷10《年月吉兇》:太歲在子、午、卯、酉,名大通年。又用二月、八月、五月,十一月,名大通月。太歲在寅、申、巳、亥,名小通年。又用正月、七月、四月、十月,名小通月),按《葬歷》所載,是講究奇偶(即奇月死,偶月葬,偶月死,奇月葬。);修造大原則的推算,則有“二德”推移之說(《宅經》:“又此二宅,修造唯看天德、月德,天道到,即修之,不避將軍、太歲、豹尾、黃幡、黑方及五姓宜忌,但隨順陰陽二氣為正。此諸福煞,依陰陽而立,故不能若為災,避之亦不妨。”)。至于下葬吉月的具體要求,可參考上條年的選擇,年月的選擇上除了夫妻合葬墓要考慮“五姓大小墓受殺”外,在年月的選擇上就是“孟仲”之說與“通年”之說。
日,契丹貴族葬時中紀日的方法包括干支紀日法、蓂莢紀日法、五行紀日法、月相紀日法等,在擇吉避兇方面,主要以干支紀日法最為常見,在下葬的擇日上,以“吉日”為良。契丹貴族所用擇日,不過唐人之余,故可根據此前陰陽宜忌日期及宋代《地理新書》的相關記載來推算。在選擇上首先避諱“十不可葬日”,據宋人《地理新書》載:“己巳、辛巳、癸巳、乙巳、丁巳、丁亥、乙亥、辛亥、癸亥、名天地重復日,不舉兇日,值此日死者”。[19]302對已經出土的遼代石刻資料關于葬日的記載統計,以上幾日均為出現過,契丹人所不用的葬日與五姓納音擇日篇中明確禁止用于下葬的忌日一致。[22]46
時,在最重要的吉時環節上遼人的葬時紀時方法上也是采用了不同的紀時方法,包括地支紀時法、干支紀時法和天干紀時法。契丹貴族葬時的另外一個主要方法是將八卦和天干混和,由此產生堪輿家認為的四個最吉利的時辰,“四大吉時”成為民間擇時法之一,“遼金石刻之文多作斯語,以甲乙丙丁庚辛壬癸乾坤艮巽代十二支紀時也?!贝苏f源自唐,非只遼金用之。呂才葬書:“若用葬書,多用巽、艮二時,并是近夜半?!背鐾临Y料關于契丹人葬時中“吉時”記載相對較少,無法考證其規律,故本文不進行重點討論。從目前不太完全的統計來看,契丹貴族多選用的下葬吉時為分別是“甲時”、“乙時”,“艮時”與“巽時”次之??梢钥闯龅木褪瞧醯と说脑釙r大多數選在夜間來完成,與唐代下葬吉時的選擇相吻合。
四、結語
喪葬習俗是很重要的文化表現形式,契丹貴族喪葬習俗的變遷是其政治經濟發展衍生的文化產物。遼朝建立后,統治者大膽啟用漢族知識分子為官, 積極承襲和借鑒唐、宋中原傳統文化。在這一過程中,唐宋禮制則成了遼朝學習的主要方面,其中兇禮是十分重要的一點。在唐宋禮制的影響下,契丹的喪葬習俗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特別是“ 澶淵之盟” 以后的一百多年間,遼宋之間友好往來日益頻繁,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交往更加暢通無阻,中原的禮制與風俗,逐漸唄契丹人接受。《遼史》載:“太宗克晉, 稍用漢禮”,“唐晉文物,遼則用之”,“及太宗人汴,取晉圖書、禮器而北,然后制定,漸以修舉”,[2]14中原傳統文化成為契丹人文化習俗轉變的最為核心的因素。在上述的歷史條件下,契丹的喪葬習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原漢人“事死如生”的觀念在遼開始傳播。唐宋時期是風水觀念在中國古代發展的頂峰時期,在這種大趨勢的影響下,產生了以干支與五行相生相克風水理論結合的喪葬習俗,一同被遼代的契丹人學習和接納。值得關注的是契丹人原始宗教信仰,為契丹貴族喪葬習俗中風水觀念傳播提供了可能。原始薩滿教作為一種完整的宗教表現形式在遼代已經基本消失,只有一些對自然和對祖先的崇拜的內容被以民俗的形式繼承下來,為風水觀念的傳播提供了契機。契丹早期葬俗“父母死而哭悲哭者,以為不壯......冬日時,向陽食;夏月食,向陰食,若我射獵時,使我多得豬鹿”??梢娖醯と嗽缙趯易遄嫦褥`魂的崇拜和祭奠之情。契丹族的祖先崇拜活動逐漸演變成為其固定習俗,喪葬禮儀實則也是靈魂崇拜的一種形式表現,自然也就是祖先崇拜聯系在一起。契丹貴族依風水下葬的喪葬習俗,正是中原喪葬習俗與本民族信仰祖先崇拜相結合的產物,是在內部民族信仰和外部中原文化共同影響的結果。
參考文獻
[1]魏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脫脫.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羅振玉、王國維.流沙墜簡[M].北京:中華書局,1993.
[4]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M].北京:中華書局,1979.
[5]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趙永春輯注.奉使遼金行程錄(增定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8]李逸友.遼代契丹人墓葬制度概說[J].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化研究文集,1991(5).
[9]張邦煒.遼、宋、西夏、金時期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
[10]彭善國.遼代契丹貴族喪葬習俗的考古學觀察[J].邊疆考古研究,2004(2).
[11]董新林.大遼祖陵探秘[J].中國文化遺產,2010(1).
[12]張松柏.遼懷州懷陵調查記[J]. 內蒙古文物考古,1984(3).
[13]前熱河省博物館籌備組.《赤峰縣大營子遼墓發掘報告》[J].考古學報,1956(3).
[14]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遼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發掘簡報[J].文物,1987(11).
[15]馮永謙.遼寧法庫前山遼肖袍魯墓[J]..考古,1983(7).
[16]溫麗和.遼寧法庫縣葉茂臺遼肖義墓[J].考古,1989(4).
[17]郭璞.葬書[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本,1986.
[18]王洙著.金身佳校注.地理新書[M].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2.
[19]吳羽:《五音姓利與北朝隋唐的葬埋擇吉探微》[J]中山大學學報,2017(2).
[20]向南.遼代石刻文編[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21]向南,張國慶,李宇峰.遼代石刻文續編[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0.
[22]關于契丹貴族葬日統計從參見鐵顏顏.《論遼代墓葬與堪輿術》[D].長春:長春師范學2012.
一宋史研究資訊一
郵箱:txq162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