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口四不放,放了家運散——家居風水禁忌解析
184 2025-07-09
轉自:明燈堪輿學;風水堪輿文化實踐人
風水師這一行當,從古至今,一直籠罩著神秘的面紗。風水師,也被稱為“陰陽先生”。據記者調查,近年來,在我國農村,幾乎每個鄉都有一至數名“陰陽先生”,城市里的專職風水師也日漸增多,幾乎所有大的商業樓盤都會請風水師參與設計。保守估計,全國風水師已達數萬之眾。“風水熱”正在我國悄然復興,而在一些“精英人士”的引領下,“風水”甚至有成為時尚的趨勢。
風水師是一個沒有具體規范的行業,其從業者形形色色、良莠不齊,且不乏招搖撞騙之輩。風水師們的論斷真在何處,又假在哪里?包含了怎樣的道理,又隱藏了幾多騙術?這一職業群體的生存狀態究竟如何?
成為風水師的六點要求
關注風水行業多年的倪教授,還出版了,他預言,明年的圖書市場將是“風水年”。“別的不論,就說房子吧,現在的樓盤,不少都考慮了風水的因素,請風水師看過。前幾年開盤的上海一個天價樓盤,本來有不少香港客戶購買,但樓盤老板突然病死,讓他們覺得那里‘風水不好,不吉利’,紛紛退房。”風水之盛行,可見一斑。
那么,究竟什么是風水?咱們明燈易學比較認同的,是劍橋大學李約瑟博士給出的定義——風水實際上是結合了地理學、氣象學、景觀學、生態學、城市建筑學等學科的綜合自然科
學。“從仰韶文化遺址看,距今6500 年前,古人就形成了東南西北的方位概念,并對天地人的關系有了理解,這實際上就是風水的雛形。據考證,中國古代都城、村落和民居幾乎都是按風水布局的,可以說,風水是中國式的建筑學和規劃學。”他進一步解釋說,“大到城市建筑風格,如為何在這里選址,怎樣規劃設計,路怎么開,樹怎么種;小到居家布置,如大門怎么開,鏡子不能照床等,都屬于風水的范疇。這是中國獨有的文化。”
中國傳統的風水學主要分為兩大門派,一為巒頭派,二為理氣派,二者都以《易經》及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理氣派主要盛行于福建、浙江一帶,其鼻祖為宋代風水大師賴布衣,現在不少樓盤開發商都愛請理氣派風水師看風水;巒頭派的大本營則在江西,這一派的風水師看陰宅較多。
當年,明成祖朱棣就是請的江西風水師廖均卿為明十三陵選址。廖均卿是江西贛州府興國縣人,其先祖廖三傳曾師從唐代著名風水大師楊筠松和卜則巍,而楊、卜二人正是形勢宗風水術( 即巒頭派) 的鼻祖。
在明燈堪輿學看來,一個合格的風水師起碼要具備6 點要求:
一、要對空間及物體間的相互影響很敏感,有觀察力;
二、要有地球物理學知識,對各地的水文條件、地質情況了如指掌,做到“三年尋龍,十
年點穴”,即至少要跑遍周邊的山山水水,才能找到風水寶地;
三、要有氣象學知識,對各地氣象氣候和環境狀況十分了解;
四、要有建筑學知識;五、要懂心理學,對醫學、佛學及傳統文化也要了解;
六、也是最主要的,要掌握傳統的風水理論和勘察手法,對各風水門派、天干地支、陰陽五行等原理要熟練運用。
“但事實上,當代不少所謂的風水大師,并不能全部做到這六點。”
民間風水師今年44 歲的陳先生,曾是湖北省十堰市的一位名不見經傳的鄉間風水先生,自稱從事風水行業已有20 個年頭。最近,他因撰寫一本名為《解密風水術騙局》的書稿而備受關注。當記者采訪他時,他先是得意地告訴記者:“你們城里人不了解,在我們這里,人人都要學風水的。”在記者進一步詢問他對于風水學的看法時,他卻變得含糊起來,低聲說道:“講那些事是沒有太多意義的。”陳先生告訴記者,自己所在的村子只有100 多口人,有包括他在內的兩名風水先生。他24 歲那年,正值改革開放初期,“鄉下那時候很盛行拜師學風水”,他也在父親的安排下,拜了一位王姓長者為師。
這位師傅曾是國民黨時期的一名教師。記者問他老師授課的內容及書目,陳先生想了許久,只說“當然很多,”卻沒有說得更具體,至于書名,也只說了一本《崇正辟謬》。記者在查閱相關資料后發現,這不過是一本講述擇日擇吉學的算命書。陳先生以文化人自居,他說:“目前國內的風水大師包括兩種,一是學術派,二是江湖派,而我當然是屬于學術派的!”這個只有初中三年級學歷的鄉村風水先生,時時將《易經》、《八卦》掛在嘴邊,并自稱,多年的從業經歷讓他對科學依據有了“較深刻的體會”,可體會是什么,究竟如何深刻,他卻始終避而不談,也無法對其進行深入的解釋。
與傳聞中奔走在各地“布陣指揮”的風水大師不同,陳先生看風水,既沒有道具,也不懂風水術語,憑借的只是自己對建筑、環境的零星、最基本的了解,如要在安全、通風好、陽光足的地方建房子等。
但即便如此,對當地不少村民而言,讀了幾年書的陳先生說的話是“值得信”的。
“同村有一戶人家讓我去看他家新蓋的房子,我一看就覺得這房子建的地兒不好,建在了泥沙石筑成的斜坡上。雖然各方面采光很好,但看上去就覺得危險。”陳先生于是提出,應該盡快搬走。可剛蓋好的房子哪能說搬就搬,那家人并沒有聽取這個建議。第二年夏天,村里下暴雨受了災,沿著斜坡順勢而下的泥沙沖垮了那戶人家的房子。
“后來呢?”記者問道,陳先生有點不耐煩:“后來他們就搬走啦!”這一事例,被陳先生視作自己“20 年職業生涯中的精彩一筆”。在中國,像陳吉印這樣成長于鄉村深處、游走在城市邊緣的農民,構成了我國最底層、最大規模的風水師群體。他們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也從未對傳統文化進行過深入研學,更多的只是靠經驗或一張嘴。
嫡傳派、學院派成熱捧對象記者從倪方六口中得知,“當代活躍在都市里的風水師主要分為嫡傳派和學院派,前者以某某的傳人為噱頭;后者則打著高等學府的旗號,以名氣唬人。”
李明亮( 化名) 算是“嫡傳派”風水師。今年48 歲的他,17 年前辭掉公務員的工作,轉而成為專職風水師,“因為自己的性格不適合在機關工作,而且做風水師比較自由,收入也肯定比當公務員好”。
李明亮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風水師,他自幼便跟著父親學習看風水。李明亮告訴記者:“要想學到一定水平,沒有三五年是不行的。我們同行之間也不交流,家族中很多東西都是保密的。”記者在網上以“風水”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很快便出現了8310 萬條搜索結果,多是各種各樣的風水行業協會。記者按照某協會網站的提示,撥打了一位“風水大師”的電話,對方在得知記者身份后馬上問道:“你們收費嗎?能出現我的名字幫我宣傳一下嗎?”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這些協會幾乎都是以營利為目的的民間組織,主要針對客戶開辦收
費講座,也會邀請行業內人士“授課”:“我幾乎每天都會接到邀請電話,只要愿意,我一年能開200個類似的講座。但實際上,也就是兩節課,然后發給‘學員’一個證書,要價卻從幾千到幾萬都有。”能標出這么高的價碼,是因為有市場。為了能讓自己沾上一定師承淵源或學
術背景,風水師們大都熱衷于上課、拿證。為了去偽存真,也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風水學的真實面目,我國部分高校和學者也在積極推動正規的風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