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風水之門廳走廊風水禁忌!一看嚇一跳!
100 2025-07-03
從北京向西南方向開車120公里的永寧山,
一百多年前還是一片禁地,古樹參天,上風上水,秀色可餐。
北有依峰巒疊翠的山麓,南有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這里便是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時起四位皇帝的陵寢之地,位于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緒的崇陵,還有3座后陵。此外,還有懷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爺陵等共14座。其建筑形式體現著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后陵均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嬪、公主、王爺園寢則以綠琉璃瓦或灰布瓦蓋頂。其中清泰陵規模最大,位于陵區中心。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清西陵面積達800余平方公里。陵區內千余間宮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如果吧故宮比作成營盤,
那么明清的皇帝們就像流水的兵一樣。
誰也沒能將故宮作為自己的唯一。
但皇陵卻具有了其唯一性,
猶如皇帝個人的豪華私宅,
不像故宮,太多的重復性,
每一個帝陵 ,
都有一段獨特的故事,
都有一件費解的謎團,
讓人無比神往。
清西陵全地域有四座皇帝陵
主陵雍正帝泰陵, 嘉慶帝昌陵,道光帝慕陵,光緒帝崇陵.
此次坐標:清西陵之泰陵(雍正皇帝)
有歷史,有傳說,有探秘,有地宮。
系列一:石牌坊大紅門和石像生
作者:@老豬的碎碎念
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衛星圖 非常直觀展現規制地形
按照先例,雍正的陵寢應該建在遵化縣清東陵界內,與其父親康熙為伴。因此,他曾經把東陵九風朝陽山作為自己的萬年吉地,但雍正并沒有在那里建陵,而在易州另辟陵區。對此事后人眾說紛云,一說雍正改調篡位,葬于康熙景陵旁心虛不安;二說世宗(廟號)好大喜功,殺戮成性,居功自傲,另辟陵區為突出自己。這種說法和史實是不相吻合的。但他為什么要遷陵呢?據《工科史書》記載,為了廢掉九風朝陽山陵址,他曾傳諭:“此地近依孝陵、景陵,與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輿之人再加相度,以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末全,穴中之士又帶砂石,實不可用。”所以,派和碩怡親王允樣和兩江總督高其倬另選陵址。
王陵之地,果然不同凡響 剛剛到了正門,便被一個謎團困住了。
唯有清西陵,在大紅門外建了三座形制一樣的石牌坊,正面一座,左右兩側各有一座,而且還在大紅門外設了兩個石麒麟,而在其他的陵寢,比如明朝十三陵,清東陵全都是一座石牌坊。為什么清西陵的石牌坊是三座?門外還有兩個石麒麟呢?
小道消息解釋:雍正帝在當皇子時,曾長期居住在雍和宮。雍和宮南院佇立著三座高大牌樓、一座巨大影壁和一對石獅。喜歡獨特創新的雍正帝認為自己能夠當上皇帝,與自己居住宅院的風水有重要關系。于是將自己居住的陽間宅院的樣式搬到了自己死后居住的陰宅,在清西陵大紅門處修建了三座石構造牌樓門和兩個石麒麟。
2000年11月,清西陵與清東陵一起,被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石牌坊之謎小道消息二:鎮壓水怪。此地原為一個大水池,居住著已經修煉成正果的老烏龜,而當人們為了施工填埋大水坑的時候,為了鎮住越來越多的水,當地州官把大印投入水里才鎮壓住,為了長治久安地鎮壓水怪,特意多修建了兩座石牌坊,每座高12.5米,面闊31.85米,五門六柱十一樓,完全用巨大的石料采用木結構雕刻和構造方法而成。
精美的浮雕皇家石刻,精細程度嘆為觀止,
注意看是五爪金龍,帝陵專享。龍的形象雄渾有力,霸氣十足。
其他任何陵寢都沒有的石麒麟,歷經幾百年,仍然矗立在原位,
實打實的真正皇家文物,實屬不易。
華表亦稱桓表、表木或誹謗之木,是中國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納諫或指路的木柱。在堯舜時代就出現了,堯時立木牌于交通要道供人書寫諫言,針砭時弊。遠古的華表皆為木制,東漢時期開始使用石柱,豎立在宮殿、橋梁、陵墓等前的大柱,也稱為神道柱,石望柱。
神功圣德碑樓,亭內樹碑,用以彰顯皇帝的功德 。重檐歇山頂,黃琉璃瓦頂。
建在正方形的青白石基座上。每面檐強各有一個拱券式門洞。
這個是赑屃,喜歡馱重物。
所以石碑下面都是他的造型。
碑樓內,矗立著兩統巨大的石碑,每統碑重56.55噸,碑身陽面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著雍正皇帝生前的豐功偉績,大約五千字,這是一部給雍正歌功頌德的重要資料。
往前走就是各種石像生,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設的石人、石獸統稱石像生,又稱“翁仲”。是皇權儀衛的縮影。在明代,凡是舉行大典的時候,除文武百官及軍事儀仗排列兩側,還將人工馴養的獅子、大象等動物裝在籠里,放在御道兩旁,以壯皇威。皇帝死后,需要相同的排場,所以就在陵前設置了石像生。這種做法開始于秦漢時期,此后歷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數量和取象不盡相同。
泰陵七孔橋北、神道兩側安設石像生五對。分別是“獅子、大象、駿馬、文臣、武將”。
雕刻拙樸,突出各自神韻。
文臣和武將排排站,有沒有感覺很萌的表情。
這個是有名的望柱,清代的石雕工藝得到很大的發展,望柱的雕刻也越發精美,眼前這兩根 云柱上的云飾栩栩如生,極富立體感,如此的手筆和氣度恐怕只是皇家的宮殿園林才能夠作到。
石像生作為陵寢建筑這一大規模的紀念性建筑群的一部分,其配置并無定制。修建泰陵時,因為風水的原因而未設置。直到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為了表示孝心,不顧大臣的反對,強行建置了五對石像生,其間引起了他與臣工抵牾的波折。
走到盡頭,就是龍鳳門。
龍鳳門:清代陵制,牌坊式建筑。由六根石柱和四段琉璃墻壁組成的,有三個門,是火焰式牌坊。
起到收攏視線、突出石像生的作用。
龍鳳門后又是一道三孔石拱橋,至此進入泰陵陵區主要部分,再行數百米,可見三路三孔石拱橋和小碑樓,小碑樓后即是隆恩門前廣場,廣場東西各有朝房、班房兩座。分別用來祭祀時制作面點、甜食和值班守護之用。在廣場東側,有一坐東朝西的院落,是為神廚庫,顧名思義就是廚房倉庫。神廚庫院內包括北、東、南三個神庫和東南角一座宰牲亭。在神廚庫墻外南側還有一座井亭,便于取水。
雍正皇帝的泰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是清西陵的祖陵,亦是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寢。共分為泰陵、泰東陵和妃園寢三個部分。泰東陵居于泰陵正北,妃園寢居于泰陵東北、泰東陵東南。其中泰陵埋葬著雍正皇帝、孝敬憲皇后和敦肅皇貴妃三人;泰東陵埋葬著孝圣憲皇后,即乾隆帝生母;妃園寢埋葬著雍正帝妃嬪、公主等,計21人。
經兩座三孔石橋,便進入宮殿區。
這里將又是一個傳奇。
系列一謝謝觀賞
未完待續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歡迎關注。
下期系列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