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 《人民公敵》:演員在舞臺上“排練”,然后呢?
奚牧涼
當觀眾確認,出演《人民公敵》的胡軍等人真的要“讀著劇本”在首都劇場把易卜生的這部名作演完時,我猜他們的感受會天壤之別:1、什么鬼?2、好有趣!作為一名力求心態開放的人,我自然感受是第二種,當然前提是這種演法應該并非是投機取巧的伎倆,而是有意為之的實驗。
其實,準確地說,《人民公敵》在舞臺上展現的,是一種近似坐排(研讀劇本)之后,正粗排(排大體的調度、表演)、大約二輪時劇組的樣貌:演員可以丟開劇本,也可以繼續念;調度基本成形,但也有偶爾“冒場”;臺詞、動作如何表演,演員有時還莫衷一是;一些舞美已進場,但對“臺燈的插線板放哪兒了”這些細節,演員還未必明確;最后還有排練的隨意性——演員可一邊拿保溫杯喝水一邊讀本,沒詞或少詞的演員可旁邊甚至場下休息。
對“大導”林兆華稍有了解的觀眾,便會明白他這種排法的意圖。2014年,大導在北京人藝之外已排過一版《人民公敵》,其最終的舞臺呈現是中規中矩、不越雷池的。而此次北京人藝版《人民公敵》其實在調度、舞美等方面與前番有著諸多相似,讓人不禁浮想大導在短短兩年內“二進宮”,是想完成未盡的夙愿。正如大導近年多次提出,不想排“太像戲的戲劇”;在他今年80歲之際,在首都劇場這一他“又愛又恨”的“戲劇殿堂”里,他執拗地破拆掉經典的、安全的甚至陳舊的排法演法,不僅給《人民公敵》這部“社會問題劇”帶來了舉重若輕的幽默感,更重要的,可謂向北京人藝乃至中國戲劇拋去了一封以“不走尋常路”為題的“戰書”,其號召意義是值得充分肯定與贊許的。
但遺憾的是,演員在舞臺上“排練”,然后呢?我最初猜想,跳出部分是完全自由的,考慮到《人民公敵》原著與當下中國的一定互文性,最終演員會徹底打破戲里與戲外、故事與現實的界限,甚至將觀眾也拉入其中。但是此版《人民公敵》最終沒有這樣做。后來我退而求其次,猜想此版《人民公敵》已變為了預先編排好的戲中戲(仿佛同樣由《人民公敵》衍生出的戲中戲《〈人民公敵〉事件》),內層是《人民公敵》原著,外層是一個與原著相似的故事:胡軍飾演的大明星(實際上現實中他就是全組名氣最大的)發揮“演員中心制”,儼然導演一般對其他演員指手畫腳,最終搞得怨聲載道,他成了“劇組公敵”……但是,此版《人民公敵》最終也沒有這樣做。
此版《人民公敵》最終跳入跳出得凌亂無序,且不論跳入跳出是即興發揮還是先有準備,總之除了“為跳入跳出而跳入跳出”,可能很難再為其找出合理理由。而如果觀眾拋卻對跳入跳出的期待,只以觀看原著的心態觀看此版《人民公敵》,便又會發現這種一會兒是戲中人一會兒又演戲中人的跳入跳出,已使該劇零碎而冗長,原著的力量感被大為困住,尤其是最后一幕跳入跳出變得雷同、強弩之末后,該劇實在有些粗糙乏味了。
大導近年的不少作品都表現出他還想有所突破、不甘于中國戲劇現狀的心態,但諸如《雷雨2014》《公民》以及此版《人民公敵》,最終都“風聲大雨點小”,兆頭不錯的實驗最終草草收場。也許大導力不從心、獨木難支,這是他的遺憾,也是中國戲劇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