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這個時代超魔幻 有人把 “紙片人” 當完美戀人,有人找 cos 委托拍婚紗照,甚至有人直接快進到 “養娃” 模式。在這個物質豐富,感情卻像快餐一樣易逝的時代,高喊 “不結婚不生娃” 的年輕人,正在悄悄開創一種全新的情感消費模式。
養娃新潮流:BJD 成情感新寄托
New Trend of “Raising Babies”: BJD Becomes a New Emotional Anchor
在上海南京東路百聯創趣場 3 樓,有一家叫「藍月的娃娃屋」。這里一排排 BJD 娃娃,像有生命一樣凝視著過往人群 這些十幾到二十厘米高的樹脂人偶,有的穿著蕾絲裙,仙氣飄飄;有的帶著機械臂,科技感拉滿。
這幾年,潮玩大火 在整體消費市場不太景氣的情況下,卡牌、谷子、娃娃等潮玩卻一路逆襲,成了年輕人的心頭好。據雷報預計,近一年,41 個潮玩品牌推出了 222 款單平臺銷售額超百萬的產品。而 BJD 作為潮玩里的細分領域,憑借精致的面容、可靈活轉動的關節,還有超高度的可塑性,成功成為年輕人情感寄托的新寵。
大家熟知的芭比娃娃,從 1959 年誕生起,就憑借標準化的完美面容和不斷更新的潮流穿搭,占據玩具界 C 位,是全球女孩童年的一部分。近兩年,jellycat 靠治愈的觸感和可愛的造型,在毛絨玩具市場站穩腳跟。但 BJD 更絕,它除了拉筋牽引,球窩關節還能通過 “釘接”“榫接” 等多種方式連接,讓娃娃姿勢更豐富。
BJD 憑什么脫穎而出?
Why Does BJD Stand Out?
BJD 和普通玩偶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從誕生就帶著藝術屬性 生產流程超專業、超復雜,制作周期通常要幾個月到半年,部分廠商還會延期交付。而且制作模具壽命有限,模板損耗到一定程度,廠商就會 “閉倉” 暫停生產。這讓限量版熱門款式變得超稀缺,只能靠限時搶購,大大增加了 BJD 的收藏價值。
年輕人的 “養娃” 文化,早就不只是簡單收藏或娛樂。從選素體、調妝面,到搭服裝、布置場景,每個環節都要投入大量金錢和精力 在 BJD 玩家眼里,“養娃” 是一場關于審美和情感的自我實踐。和工業化玩偶的 “被動消費” 不同,BJD 文化講究 “共創共生”,玩家通過 “養成” 模式,給流水線產品打上個人烙印,滿足了 Z 世代對 “自我定義權” 的追求。
高門檻催生多元產業鏈
High Threshold Spurs a Diverse Industrial Chain
BJD 文化門檻雖高,但這反而催生出 “高凈值長尾效應”。圍繞 BJD,形成了一個龐大又多元的產業鏈:從設計生產,到妝容定制、服飾制作,再到寫真拍攝和后期修復養護,每個環節都商機滿滿
一只普通 BJD 娃娃可能只要幾百元,但玩家的投入遠不止買娃娃。就拿妝造來說,資深妝師的定制服務價格翻倍還供不應求,手繪定制后的娃娃價值遠超素體。專業攝影工作室給娃娃拍主題寫真,古風、賽博、童話等風格隨意選;服飾設計師推出高定娃衣,手工刺繡款價格堪比奢侈品;甚至還出現了娃娃修復師,給破損娃娃做 “醫美”。
二手交易市場也超活躍,限量款、絕版娃在二手平臺經常溢價數倍成交。“養娃即投資” 的屬性,讓玩家消費黏性越來越高,形成 “購買 — 改造 — 增值 — 再消費” 的良性循環。在流量時代,BJD 文化通過垂直社群搭建私域流量池,娃展、妝面大賽等活動,不僅推廣了品牌,還催生了 “活動 + IP” 商業模式。頭部 IP 和影視、游戲聯動推出聯名款,短視頻平臺的娃娃開箱、妝造教程也帶動了周邊銷售。
娃圈亂象:鄙視鏈與盜版危機
Chaos in the BJD Community: Chain of xinshilizz.com Contempt and Piracy Crisis
雖然娃圈發展得熱火朝天,但內部存在嚴重鄙視鏈。巨大的利潤空間,讓盜版娃娃(圈內叫 “d 娃”)泛濫。正版娃娃動不動幾千甚至上萬元,盜版只要幾百元,成本更低。這讓盜版市場迅速擴張,卻惹惱了正版玩家(“z 娘”)。他們對盜版零容忍,一旦發現 “d 娘”,不僅言語攻擊,還會掛到網上。
正版玩家覺得盜版侵犯設計師權益,破壞圈子生態;盜版玩家則因為經濟能力有限,只能選擇低價替代品。這種矛盾在娃圈很難調和。鄙視鏈雖然有保護版權的作用,但也滋生了攀比心理,把玩家按消費能力和版權意識分成不同階層。有些正版玩家把經濟實力和道德劃等號,為了維持 “z 娘” 體面,省吃儉用買限量款,讓愛好成了負擔。
當熱愛變了味
When Passion Changes Its Taste
在娃圈,部分玩家把高價娃衣、限量款娃娃當炫耀資本,二手市場溢價讓 “養娃” 變成投資游戲,BJD 文化漸漸背離初衷。承載情感的娃娃,在攀比和競爭中變成身份符號,這反映出年輕人想在虛擬世界找情感寄托,卻被現實消費邏輯束縛。
In the BJD doll community, some players regard high-priced doll clothes and limited-edition dolls as capital for showing off. The premium in the second-hand market has turned "raising dolls" into an investment game, and the BJD culture is gradually deviating from its original intention. The dolls that carry emotions have become symbols of identity in the process of comparison and competition. This reflects that young people are trying to find emotional sustenance in the xinshilidy.cn virtual world but are bound by the logic of real-world consumption.
正版玩家和盜版玩家圍繞版權和消費能力的爭論,暴露了消費主義和情感需求的矛盾。當一只正版 BJD 人偶價格相當于年輕人半月工資時,情感寄托就慢慢變成了階級符號。
但在這場紛爭背后,BJD 文化的核心始終是情感寄托和自我表達。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年輕人面臨工作壓力和社交焦慮,傳統情感聯結不再那么重要,BJD 人偶就成了填補情感空白的理想選擇。
或許,就像有人說的:“我不是在養娃,是在養自己未曾綻放的那部分靈魂。” 在 BJD 的世界里,我們用指尖創作對抗生活的虛無,尋找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