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花錢雇一個coser扮演你喜歡的角色,和他約會一天嗎?
這樣的服務叫“cos委托”。
別以為這是個別人的中二病犯了。
在某社交分享平臺,和“cos委托”相關的筆記有19萬條,是“家政服務”的26倍以上。
自從有了cos委托,童話可能真的存在。
女孩花錢和女孩的紙片人約會
圈子內把提出委托要求、支付費用的一方稱為“單主”,把coser稱為“委托(老師)”。
coser要裝扮成單主喜歡的角色,然后與其進行一場突破次元壁的約會。
由于cos委托是基于乙女游戲的火爆而出現的,所以單主指定的角色一般都是男性。
但是,接受委托、扮演男性角色的coser多為女性。
這是種什么體驗?
不妨想象一下和卡琳娜談戀愛的感受吧。
雖然卡琳娜老師不接cos委托,但不代表這件事的夢幻程度會因為損失一員大將而打折扣。
專業性比較強的cos委托,會給你一整套服務。
一些coser在約會前,會提前把自己的頭像換成和單主的情侶頭像,朋友圈換上單主的照片,實實在在地造一場沉浸式的戀愛場景。
除此之外,coser還會通過調查問卷提前了解單主的喜好和習慣,大至約會行程的安排,小至單主喜歡的稱呼、飲食上的忌口、當天是否在生理期及是否需要照顧等等。
當然單主的要求也不低。
從身高到性格,處處都有詳細的要求。
為了不破壞二次元的角色體驗,部分單主會要求coser在約會當天全程“上皮”。
也就是要完全貼合扮演角色的身份和性格設定,不能做出角色設定以外的言語或舉動,更不能聊現實中的話題導致“出戲”。
由于大部分接受委托的coser為女性,一些要求嚴格的單主會希望coser在委托期間全程不摘下口罩或盡量少發出聲音,以避免破壞男性角色的真實感。
但國產乙女游戲里的男主的身高一般都在175cm-180cm,所以為了貼近角色,coser需要增高墊來還原角色的身高。
除了外形和性格之外,coser在現實中的情感狀況也是單主選擇時的重要考慮因素。
單主普遍會更加偏好現實中沒有戀愛對象的coser,以求更好的代入感。如果coser處于一段關系中,也會在委托條中注明。
高要求就意味著高回報。
一般來說,預訂委托時單主需要先支付coser定金,定金一般占委托費用全款的20%-30%,約會當天的開銷由單主承擔,剩下的委托費用余款通常需要在結束前支付。
有博主結束委托訂單后算了一筆賬:
酒店241、手作225、餐飲433、車費286、陪拍100,加上雜七雜八,總計花費1900元。
小紅書上一個女生請了14個cos委托來幫她過生日。
在她曬出的賬單里,女生給14個委托報銷了商務艙機票、五星級酒店和他們準備的生日禮物費用。
光一天就花了9萬。
二次元的錢這么好賺?
有人一天辛辛苦苦才賺幾百塊錢,有人一天就花幾千找人陪自己談戀愛。
二次元的錢怎么這么好賺?
這得分兩個方面來看——行為和心理。
從行為層看,二次元是通過消費建構群體認同,同時也通過消費去表達群體認同。
因此,消費既構成了塑造認同的“原材料”,又是認同表達的符號和象征。
他們的“痛文化”就是如此。
它指的是用喜愛的動漫周邊來做裝飾,通常面積巨大又浮夸,怎么吸睛怎么來。
痛包、痛車、痛吉他、痛屋……基本沒有不能痛的東西,有段時間二次元的“痛”甚至蔓延到廁所的鏡子上。
“痛”是二次元對于喜愛的一種極致表達,這種文化也造就了他們獨特的消費模式——愿意為心愛的人物一氪千金。
谷子店就是這樣。
同樣的產品二次元們可能要買N件,用來裝飾自己的空間和物品,形成一種震撼的視覺效果,以此將自己對角色的喜愛宣之于眾,還能借此快速匹配到自己的同類。
二次元人因此獲得了極大的快樂,谷子店也被拉高了客單價和復購率,數錢數到手軟。
從心理層面來看,人類的本能就是與人建立情感鏈接,愛情關系自然包含其中。
但真人戀愛,風險與成本并不可控,時間與金錢是擺在明面的顯性成本。
魯迅說,“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口袋里沒有余糧的年輕人,談戀愛自然也變得奢侈。
更何況工作了之后,平時面對最多的就是同事,沒有社交圈的突破,就很難帶來新的感情機會。
而且人說到底是社會性動物,會被輿論環境左右。
社交媒體的各類段子,影視劇的各種情節都將愛情渲染上危險的色彩,大眾情緒被調動到“不婚不育保平安”的絕對化區間。
有的coser檔期已經排到了明年
這確實喚醒了大家,尤其是女性對獨立自強的追求和對自我的認可。但這樣一邊倒的局面,又催生出了新的“變態反應”——
不戀愛成為一種人設展示。
即使內心渴望戀愛,但在互聯網上,也得保持“酷酷大女主”的姿態。
這就是為什么戀愛手游能那么火。
現實中越不可得,人們才越會在虛構中追尋。
虛擬的對象能夠承載人們有關愛的烏托邦式愿景。
存在的前提是“有人需要”,所以cos委托應運而生。
如果可以填補現實生活中的空無,不管它是真的還是假的(哪怕是話要花錢),為什么要拒絕呢?
二次元到底多瘋狂?
每三個人里就有一個泛二次元受眾。
而二次元的消費又大多集中在線下,這就是實打實的財富,二次元甚至被稱為線下商店的救星。
畢竟,永遠不能低估他們為愛發電的熱情。
之前的谷子潮流就出過不少瘋狂事。
谷子就是Goods的音譯,通俗點說,就是動漫周邊,包括徽章、卡牌、立牌等等,“吃谷”,指的是買谷子。
在咸魚上的一場拍賣中,一塊直徑75mm,重達20克的“吧唧”(也就是印有二次元人物形象的徽章),以7.2萬人民幣的價格被成功拍下。
與此同時,上海黃金交易所中的金價是565.83元/克。
按單克價格來看,這個“吧唧”的價格是黃金的六倍。
設圈更是恐怖。
它指的是為平面人物繪畫的圈子,簡單來說就是根據設定畫人物圖等。
因為這種“人設”類似私人持有的動畫IP形象,所以設圈的人會將自己想象、創造的虛擬人物當成孩子一樣進行養成,賦予它性格和世界觀,并給它約稿,制作周邊。
這種養成代價可就不菲了。
有人浸潤兩年,花了十萬。
有人半年內花了70萬,就為了約稿買畫,單價最高能達到7萬。
據說還有過拍賣價格到16萬的,不過畫手覺得太高,自己降價了。
這還只是畫人設的錢。
有了人設圖之后,你還可以約Live2D動態,3D模型,印周邊,捏黏土人,做BJD(Ball-jointed Doll的縮寫,譯為‘球型關節人偶’),做cos服。
梵高聽了都要說一句佩服。
各種聯名活動更是大型聚會現場。
在別家還停留在“送兩張貼紙、搞個杯套”這種不識大體的階段時,必勝客已經喊出了“打造二次元烏托邦”的口號,附贈一套“全國主題店+精美周邊+限定皮膚+線下活動”的良心組合拳,狠狠地討好了原本圈地自萌的二次元們。
那家伙,那場面,那叫一個熱鬧。
二次元們集體炸街,把必勝客變成了漫展現場。
早上八點就開始蹲十點的預售,直接把點單小程序干到崩盤。
有人把cos委托形容為“一場以浪漫為名的圈內孤獨契約”。
它連接起賽博和現實,讓人難以分辨。
有人覺得這是花“冤枉錢”,但在這些單主心中卻是情感的撫慰和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