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游”持續升溫,從北京秀水街到義烏國際商貿城,從海南免稅店到深圳華強北,越來越多外國游客專程到中國買買買。
“中國購”究竟藏著怎樣的吸引力?
5月2日,在位于重慶市渝中區解放碑商圈的千葉眼鏡旗艦店,顧客在店內選購商品。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空箱來滿載歸
“一定要帶空箱子去中國!”這個實用小貼士近期在海外社交平臺引發熱議。從“China Travel”(中國游)到“China Shopping”(中國購),外國人來華買買買正成為跨境旅游新趨勢。
國家移民管理局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假期外國人出入境達111.5萬人次,同比增長43.1%。上海的不少出租車司機注意到,外國游客越來越多的同時,行李箱也越來越大。數據顯示,4月30日到5月4日,境外來滬消費4.55億元,同比增長211.6%。
“看這個錢包,每一個圖案都是手工繡的。”海外視頻平臺上,來自南非的博主薩拉和網友分享近日中國行的收獲,“還有這個會自動泡茶的保溫杯,設計太棒了!”
一些海外消費者甚至組成“代購團”,專門飛來中國采購熱門商品。社交媒體上,有博主發起“互助代購”邀請:“如果你這周去中國,幫我代購點東西。下次我去幫你帶。”
據統計,去年10個試點地區辦理“即買即退”退稅規模同比增長22倍,是全國離境退稅規模同比增速的18倍。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外國游客的購物偏好也在悄然變化。
“以前會買小玩偶和便宜的紀念衫,現在更想帶回有特色的東西。”迪恩說,他的購物清單上,真絲制品、陶瓷、漢服占據重要位置,智能產品則是必購選項。“中國產品的質量、設計和迭代速度都令人驚嘆。”
支付平臺數據顯示,外國游客在華消費中,本土商超、潮流文創、特色美食等占比顯著提升。
外國游客也可掃碼支付
記者從螞蟻集團獲悉,目前,全球游客來中國,可用支付寶“外卡內綁”和Alipay+跨境服務“外包內用”兩種辦法便利消費,其中后者為來自10個國家和地區的13個境外錢包用戶,來華可直接用自己熟悉的家鄉錢包掃碼支付。
來自Alipay+跨境服務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入境游客用家鄉錢包游上海,跨境消費金額增長了1.49倍。“中國制造”的各式商品,如文創紀念品、衣服鞋子、電子產品等,都成為來華游客掃貨目標。
從消費金額排行看,盒馬、名創優品排名靠前;而泡泡瑪特等海外年輕人也追捧的中國潮玩、海底撈等走出國門的中國餐飲連鎖,也吸引了不少入境游客慕名來“原產地”打卡。除了來中國大采購,其次就是吃飯和地鐵出行,尤其今年“五一”Alipay+錢包用戶在地鐵出行上的交易量也增長迅猛,這說明入境游客來中國用移動支付更方便了,用家鄉錢包無論是“一碼通行”還是售票機買票,都能大大節省他們游中國的出行成本。
“五一”入境游客最愛去哪兒玩?數據顯示,上海、北京、廣州、杭州、深圳、成都、南京、天津、西安和重慶,成為這個“五一”外國人最愛用“支付寶碰一下”的Top10城市。
“中國購”緣何走紅?
實惠+方便,是吸引外國游客來華購物的重要因素。在華購物到底能省多少錢?
在南京德基廣場,意大利游客馬里諾通過“即買即退”服務,“足不出店”就領到近1000元退稅款,轉身又購入一套睡衣。“手機上操作幾步就能到賬,超級方便,這讓我更想多買些特色商品。”
無錫某商場財務總監陳友平介紹,按退稅率11%計算,再扣除2%手續費,外國游客消費1萬元人民幣商品可節省900元。“這對購買奢侈品、高端電子產品等商品的消費者來說,吸引力尤為突出,也有利于刺激再消費。”
免簽政策持續放寬讓“中國游”更易轉化為“中國購”。國家移民管理局4月15日發布數據顯示,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實施以來,全國入境外國人同比增長40.2%,其中免簽入境游客占比達71.3%。
“能停留更久,就可以去更多附近的城市,自然也要買買買。”馬里諾說。不少周邊國家游客來華購物熱情高漲。在韓國,一些年輕消費者甚至掀起“周五下班飛中國”的短途購物潮。
4月29日,一名入境游客在上海市張園的集中退稅服務點領取退稅金。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商務部等部門近期也推出一系列便利化舉措,如將離境退稅起退點從500元降至200元、現金退稅限額提高至2萬元,在境外旅客聚集地增設退稅商店,將“即買即退”服務措施推廣至全國等。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認為,一系列優化政策落地豐富了消費場景,緩解了退稅商店偏少、分布不均等問題。同時,進一步降低了購物門檻,激發外國游客更多“隨手買”“多次買”的消費行為。
外卡POS機覆蓋率提升,支付寶、微信等移動支付的“外卡內綁”和“外包內用”能力不斷迭代,讓不少地區實現了“碰一下”可支付。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還推出多語種退稅指南和電子地圖,讓外國游客“買得放心、退得省心”。
外國游客的“購物車”也折射出“中國制造”的全球競爭力。江蘇省社科院社會政策所所長張春龍表示,中國產品的高新技術含量上升、制造業供應鏈不斷完善,讓不少國產品牌在全球市場上的魅力與日俱增。“高品質、高性價比促成外國游客持續來華‘淘好物’。”
以游促購、以購帶游
免簽政策穩健推進、來華簽證流程持續簡化、離境退稅“即買即退”便利措施加持……由政策紅利與市場活力共同推動的“中國熱”,正在重塑全球消費版圖。
專家認為,可通過提供政策便利、打造有中國特色的文旅產品、完善消費服務等措施,優化外國人來華的旅行體驗,吸引更多國外游客走進中國、感受中國。
華僑大學旅游學院教授殷杰建議,進一步優化在華旅游政策和環境,為國際旅客提供更便利的旅行體驗。“可進一步簡化簽證申請流程,縮短簽證辦理時間,如推出電子簽證、落地簽證等政策,方便國際游客來華旅游。”殷杰說。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多民族融合的特性以及悠久的歷史文化為國際傳播提供了豐富資源。”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趙永華認為,在打造文旅產品方面,地方文旅應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發具有特色的旅游產品和文旅活動,讓國際游客切身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
“隨著技術的發展,未來國際游客在中國的旅游消費將呈現出數字化、智能化、定制化、創意化等趨勢。”殷杰認為,可以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完善消費服務,進一步優化來華國際游客的消費體驗,充分發揮“中國游”和“中國購”的正向促進作用,實現以游促購、以購帶游。
半島新聞綜合整理,素材來源:新華社、工人日報、新民晚報、央視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