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5月11日電(記者袁全、許東遠)“工作太忙,沒時間運動。”“下班了,我只想‘躺平’。”“外賣熱量高?但我不想自己做飯。”這些困擾現代人的減肥難題,同樣存在于醫生的白大褂之下。
5月11日“中國肥胖日”前夕,記者走進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為應對忙碌的日常中難以避免的“過勞肥”,這里的醫護人員選擇以科學為盾、以互助為矛,在院內一個名為“30斤俱樂部”的組織中開啟了一場自我革新的健康之戰。
清晨7點15分,記者來到華山醫院浦東院區的運動康復中心,“30斤俱樂部”的招牌下已聚集了十余名身著白大褂或洗手衣的醫護人員。運動醫學科主管技師孫揚手持計時器,一邊催促同事加快動作,一邊示范著標準姿勢:“大家抓緊時間動起來,門診開始前準時結束!”熱身、拉伸、啞鈴訓練……平日手術臺上沉穩干練的醫生們,此刻在瑜伽墊上發出陣陣“慘叫”。“堅持住,還有兩組!”孫揚的鼓勵聲夾雜著喘息,汗水浸透的T恤成了這群“減肥戰友”無聲的勛章。
這場每周雷打不動的晨練,源自兩位外科醫生“化脂肪為友誼”的奇妙碰撞。
沈奇偉帶領醫院職工一同鍛煉。新華社記者 許東遠 攝“前幾年忙到沒時間關注身體,體重飆升,體檢指標全亮紅燈。”肥胖疝外科副主任醫師沈奇偉摸著曾經的“將軍肚”感慨。一年減重30斤的經歷讓他意識到,醫護人員的健康管理不僅關乎個人,更影響著患者的信任——“自己都管理不好體重,如何說服患者堅持治療?”
無獨有偶,孫揚醫生也經歷過從“微胖界”逆襲的蛻變。兩人在食堂偶遇時,端著同樣低卡餐盤的雙手一拍即合:“既然獨行難堅持,何不組團作戰?”
2024年初,華山醫院“30斤俱樂部”正式成立,這個以“行為治療”為核心理念的互助組織迅速點燃了醫院內部的健身熱情。線上微信群從最初的沉默觀望,逐漸被健身打卡、食譜分享和表情包大戰填滿。“今天食堂新出的魔芋涼皮強推!”“剛完成30分鐘跳繩,求夸!”在碎片化的交流中,極端節食、過量運動等誤區被專業醫學知識悄然化解。
醫護人員排隊等候低卡減脂餐。新華社記者 袁全 攝科學減重的理念不僅滲透在醫護人員之間,更隨著“中國肥胖日”的契機走向大眾。
5月9日中午,靜安商圈內的一場跨界科普活動吸引了來往行人的駐足。華山醫院醫學體重管理中心的專家們從內分泌調控、手術干預到生活化減脂策略,將艱深的醫學知識化作通俗比喻:“減脂不是百米沖刺,而是終身馬拉松”“用一杯水代替奶茶,就是向健康儲蓄賬戶存錢”。鋼琴家孔祥東用Sol、Do、Do(5、1、1)三個音符即興創作的鋼琴曲流淌在會場,曾減重70斤的他以琴鍵為媒,講述著“醫學與藝術共塑健康”的故事:“科學飲食不是苦行僧修行,而是打開味覺新世界的大門。”
這場“醫學遇見藝術”的科普盛宴,恰逢華山醫院醫學體重管理中心成立一周年。該中心整合內分泌科、營養科、運動醫學科等多學科力量,將減重服務從診室延伸至食堂。醫院餐廳里,標注著310-510千卡的減脂套餐成為新寵,低卡西點與輕食沙拉的香氣取代了往日油膩。
在病房走廊,這場“健康革命”同樣悄然發生。臨床營養科為住院患者及陪護家屬定制的減脂餐,將高飽腹感食材與家常風味巧妙結合。一位連續預訂一周餐食的家屬展示手機里的對比照:“跟著營養師‘抄作業’,腰圍真的小了一圈!”而醫務人員們飯后參與的互動小游戲,則將“生活化減脂”理念融入舉手投足。
“從‘要你減’變成‘我要減’,才是行為治療的精髓。”“30斤俱樂部”發起人沈奇偉感慨道,“以前在群里,許多人默不作聲,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付諸行動,來到線下和我們一起鍛煉,有了強健的體魄,我們才能更好的去關心患者的健康。”也正是為了踐行這一理念,如今沈奇偉還做起了創意科普,利用每天中午的午餐時間,自己拍攝短視頻教大家如何在單位食堂也能吃得健康,相關視頻在短視頻平臺上的總瀏覽量超過1000萬。
在沈奇偉看來,在“脂肪攻堅戰”中,科學理性與人間煙火達成了微妙平衡:當醫生在瑜伽墊上齜牙咧嘴、當鋼琴家講述健康與體重的關系、當醫院食堂飄出低卡烘焙的香氣——關于健康生活的答案,藏在每一次群內打卡、每一場跨學科科普,以及每一份精心配比的餐盒里。
上一篇:“減重熱”背后的新藍海
下一篇:“瘦20斤,就能實現階層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