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韓國官員表示,由于日本國內大米價格持續上漲,越來越多日本游客在韓國購買大米帶回國,引發韓國大米購物潮。雖然日本政府近日向市場投放了儲備米,但仍難以迅速抑制高企的米價。日本總務省2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東京都區4月大米價格同比上漲逾90%,創1971年有可比數據以來最高紀錄。在大阪府和沖繩縣一些超市,一袋5公斤裝大米的價格已突破6000日元(約合311元人民幣),令消費者吃驚不已。
日本的食品自給率僅為38%,除了大米以外幾乎日本所有農產品都依賴進口,大米是為數不多的自給率100%的作物,如今從餐桌重要主食變為“奢侈品”。接下來外界普遍關注日本政府于23日起拍賣的第三批儲備米,能否取得平抑米價的效果。
這是2024年7月26日在日本東京一家連鎖超市拍攝的貨架上的大米(手機照片)。新華社
日本米價自去年夏天以來持續上漲。一些大超市陸續庫存告急,出現斷供,產業鏈受創。一些餐飲店難以為繼,使用大米作主要原料的壽司、仙貝等受到波及,壽司制作商為了保住價格,只能選擇更低成本的魚類;福島縣一家餐廳采用當地優質米越光米制作飯團,在盡力節省燃氣和電費后,還是不得不作出漲價這一決定。隨著米價猛漲,日元貶值,居民的生活不得不降級,市民的餐桌上增加了蕎麥面等面食。
一般認為,酷暑天氣、臺風災害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地震,導致大米減產,引發民眾屯米;游客來日品嘗日料,也進一步推高了大米需求。從供應過剩到奇貨可居,除了不可抗因素,恐怕也暴露出了日本根深蒂固的農業體系制度性缺陷。
二戰后,受美國影響,日本人消費習慣逐漸轉向面包等主食,且伴隨著人口減少,日本對大米的需求下降,價格下跌。上世紀70年代,日本出現大米產量過剩的問題。為了保護農民收入,農協和農林水產省推出了備受爭議的“減反政策”,即通過限制水稻耕種面積以維持大米價格。
于1947年成立的從政府到地方的“農業協同組合體系”(簡稱農協),掌握著日本農產品的生產與流通的命脈,幾乎覆蓋所有在冊農民。農協給農民提供產購銷一條龍服務,讓農產品不愁銷路,賣出高價。
日本大部分農民兼業化程度較高,平均收入超過城市居民,是“住在農村的市民”,小農戶因為不依賴農業收入,沒必要全身心投入農業種植,擴大種植規模,也不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另一方面,糧食收成好,供給增加,價格降低,反而使全體農民的總收益下降。日本農民是選舉中的主要投票群體,無論是執政黨還是反對黨,都希望撈取農民的選票。
對于農協來說,日本農戶將兼職所得,相當于農業收入4倍的錢,存入農協銀行。農協以信貸業務為最大收入來源,如今擁有存款量超過100萬億日元的巨型銀行,資金規模與日本最大的商業銀行相當,在日本擁有巨大的“政治捆綁”能力。
因“減反政策”存在很多問題,2018年日本廢除了該政策。但農協的影響力依然很大。政府還會繼續預測大米的需求,根據需求制定各地大米的生產標準。同時繼續對不種大米、改種小麥和大豆等其他作物的農民發放補助金。
這是2月18日在日本埼玉縣一處倉庫拍攝的政府儲備米。新華社/法新
如今,在米價高漲背景下,大米成日本赴韓游客熱門采購品。面對困境,日本政府25年來首次進口韓國大米。日本農林水產省在上個月拍賣儲備米,也是1995年建立政府儲備米制度以來的首次。依靠新米、儲備米的投放,短期來看雖然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居高不下的米價,但從長遠看,推廣優良品種,增加大米產量,解決農業系統的積弊,方可保障糧食安全。
(國際時事觀察員 周世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