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按照蘇聯與美國的協議,157萬多集結在遠東地區的蘇聯軍隊對盤踞中國東北多年的日本關東軍發動了裝甲突擊,蘇軍裝甲部隊狂飆突進,僅僅用了十多天時間便將號稱為精銳的日本關東軍打得落花流水。
數十萬的關東軍向蘇聯紅軍投降,可是蘇聯卻沒有在戰后將日軍俘虜遣返回日本,而是帶回了蘇聯的西伯利亞地區,直到1956年,蘇日關系正?;?,這幾十萬的俘虜才回到了日本。在蘇聯戰俘營內,日軍戰俘遭到了非人的對待。
蘇軍對日本關東軍作戰前,為了麻痹日軍,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摘掉了元帥肩章,以上將的身份指揮部隊。在西方,上將是最高軍銜。可是在蘇聯部隊中,上將也就是一個集團軍司令級別的干部。而且,蘇聯部隊故意使用明碼呼叫,以便讓日軍監聽這些電臺,從而作出錯誤的判斷。
在電臺中,反復提及最高指揮官是一個上將,日軍果然中招,他們認為當時蘇軍最多不超過30萬,大約只有兩個集團軍。其實,蘇聯有11個集團軍,這還不包括正在路上的部隊。
時間到了8月份,日本大本營根本沒有意識到蘇聯可能會出兵,它們的主要精力是對付已經逼近琉球地區的美國艦隊。
而在美國使用原子彈后,日本全國都陷入了恐慌,誰也不知道美國人究竟擁有多少原子彈。而美國的核打擊也讓蘇聯十分緊張,蘇聯認為日本有直接投降的可能。因此,斯大林命令華西列夫斯基迅速出兵。
華西列夫斯基把時間選在了8月9日,首先這正好是德國投降三個月,證明蘇聯還是很守信用的。第二,這一天是日本的一個黃道吉日,日本關東軍的主要將領都在大連度假。
選擇這個時候進攻,日軍的指揮系統反應十分遲緩。在完成了一系列準備以后,8月9日凌晨,150多萬蘇軍兵分兩路夾擊關東軍。蘇聯軍隊的實力十分強悍,而且裝備遠勝于日軍。之所以日本能守住陣地,主要得益于日本精心構筑的工事,而蘇聯在進攻受挫后也認識到了這一點,隨后根據戰場的局勢調整了戰術。
蘇軍利用強大的火力對于日本的工事進行了連續數日的狂轟濫炸,讓日軍無法走出工事作戰,然后蘇聯利用轟炸的間隙將日本的工事、地道全部封死,向工事內投放燃擾彈,工事、地道內被困數日的日軍本來就沒有后勤補給,這樣一折騰,幾乎就成死老鼠了。
這件事的影響是深遠的,也是今天日本人怕俄羅斯和美國的原因??梢哉f,在蘇軍的高壓手段之下,日本人不敢也沒有力氣反抗,最終留下了十幾萬具冰冷的尸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