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春交會”上,有媒體公布了首批全國重點網絡影視劇拍攝規劃登記備案篇目。
在去年12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印發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于網絡視聽節目信息備案系統升級的通知》。
按照通知,制作方需要在制作前,登記節目名稱、題材類型、內容概要、制作預算等規劃信息,在拍攝制作完成后,登記演員片酬等相關信息。經相關部門審核后,將自動獲得備案系統生成的規劃備案號,并由總局在政府網站上進行公示。
第一劇集(diyijuji)通過對這份備案篇目進行分析,發現都市題材占比最大,且青春、校園是關鍵詞,但同時,古裝題材內容的系列化明顯。
而對于電視劇來說,它的創作方向和變化趨勢,則反映在電視劇拍攝制作備案公示表中。
第一劇集(diyijuji)通過對2月電視劇備案公示表分析發現,在總量上,環比有所增加。2月劇目總量有95部,與2018年2月的115部相比,同比減少17.39%,但相比于2019年1月的82部,環比增加15.85%,總量穩中有升。
題材方面,當代題材持續增長,古裝題材有回暖趨勢,雖然近代題材較一月占比有所下降,但近代革命題材占比增長迅速,依然是創作的一大方向。
同時,對比兩份片單,我們也得出了一些趨勢:在題材上,古裝劇在重點網絡劇的占比高于電視劇,且細分類型更加多元,內容更偏向輕松化,這樣的輕松化也出現在當代題材劇上。
從報備方來看,電視劇和網絡劇的分界線明顯。電視劇依然是頭部公司的首選,上升期/新公司更愿意入局網絡劇。
以下,第一劇集(diyijuji)具體分析。
電視劇:革命題材大幅上升,
宮廷劇繼續“遇冷”
從總體題材上來看,備案的電視劇中,當代題材63部,依然占比最高,為66.32%;其次是近代題材,共有19部,占比20%;古代題材電視劇共有11部,占公示總數的11.58%。數量最少的是現代題材,為2部,占比2.11%。
這一組數據,相比1月來看,當代、古代題材比例稍有增加,具體表現為當代都市、當代農村、當代軍旅題材的增加,以及當代涉案、當代科幻、當代其他題材的稍有減少。
這一變化,除了與政策導向有關系之外,還與電視劇受眾群體的喜好有很大關系。
古裝劇方面,古代宮廷題材繼一月備案數量為零后,2月依然遇冷,相反,古代其他題材劇集大幅增多,其中有如《小李飛刀》這樣的經典翻拍,也有《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這樣典籍的影視化。
可見,隨著影視劇環境稍稍放松,未來古代題材也可能會實現“回暖”,但宮斗劇依然可能限制較多,從而影響宮廷劇的創作數量。
而近代、現代題材劇集比例則有所減少,除了近代革命題材的大幅上升,相對1月環比增加27.27%,近代青少題材的重新出現,其他近代題材比例均有所下降。
從具體細分題材上來看,當代都市題材占比最高,達到33.68%,其次是近代革命和當代農村題材,分別占比11.58%和10.53%。當代都市題材歷來是劇集題材里的大頭,而近代革命和當代農村題材占比排名前列,也與政策的鼓勵和倡導有很大關系。
與1月備案劇題材相比,2月備案劇再度出現了現代其他題材和近代青少題材的劇集,分別各有一部,分別為現代其他題材的《希望的田野》,以及近代青少題材的《紅軍留下的孩子》。從兩部劇內容簡介來看,這兩類題材的重新出現,與近幾年鼓勵現實主義劇集創作也有一定關系。
但是,與1月相比,近代都市、古代青少、古代武打出現了數量為零的情況,這或許受到了前階段“限古令”傳聞的影響,讓制作公司在面對這樣的題材時,顯得更加謹慎。
網劇:都市題材青春化,
整體趨向系列化
根據重點網絡劇拍攝規劃登記備案片單來看,網劇共有42部,占此次公示的網絡作品總數的36.52%。
其中,數量最多的也是都市題材劇集,共有21部,占總數的50%;傳奇題材的劇集有8部,占比19.05%;青少題材為《旋風魔術師》的兩部,占比4.76%;武打題材1部,其他題材的劇集10部。
而在都市題材的劇集中,青春、校園成為關鍵詞。有《那年夏天有風吹過》《最美不過遇見你》《未經安排的青春》約10部劇都涉及青春或校園題材,描述了成長中的美好、痛苦與糾結。這也符合了視頻平臺受眾年輕化的狀況。
從申報機構來看,我們發現了觀達影視的身影,上一次出品網絡劇,大致還要追溯到2014年的《球愛酒吧》。
這一次的《萌醫甜妻》,依然延續了觀達影視一貫的青春女性向創作方向,是一部古代宮廷愛情喜劇,改編自網絡作家酒小七原著小說《陛下請自重》,講述了逗萌太醫的宮廷羅曼史故事。
同時,在申報機構的名單中,開心麻花也顯得很亮眼。其實,自2012年開始,開心麻花就制作了《開心麻花劇場》、《江湖學院》等網絡劇,去年由開心麻花烏日娜聯合執導的《生活對我下手了》也在愛奇藝上線。
這一次,開心麻花又出現在了重點網絡劇的申報名單中,在舞臺劇、電影之外,在網劇領域不斷發力,或許也能為戲劇公司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一些啟示。
另外,從重點網絡劇劇名中,我們還發現了明顯的“一人多用”情況,換句話說,網絡劇的系列化,甚至同質化被呈現出來。
以包拯為主角的劇有兩部,為《少年包拯》和《少年包拯之血魂林》;以唐伯虎為主角的劇也有兩部,分別為《唐伯虎之醉美人》和《四大才子之真假唐伯虎》;同樣很“受歡迎”的還有狄仁杰,《少年狄仁杰》和《狄仁杰之不死修羅》都是講述狄仁杰事跡的劇集。
其實,這樣的情況在網絡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網絡電影比網劇更加明顯,只是由于不同公司網絡劇制作周期和上線時間的不同,導致在沒有名單公示之前,這樣的系列化并沒有如此清晰地展現。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它們本身具有穩定的受眾,且粘性高,更容易獲得觀眾的關注;另一方面,則是獲得劇本更容易、速度更快,在某種意義上可以降低制作成本,未來或許這樣的情況還會延續。
古裝題材差別大,
制作公司分界明顯
而當我們對比了兩份備案公示之后,也可以發現電視劇和網絡劇一些不同的創作方向。總體來看,現實題材在電視劇和網絡劇均占比最大,但是在電視劇備案中,題材劃分更為細致,而網絡劇的分類則以大類為主。
從具體題材來看,首先,古裝劇在重點網絡劇中的占比,要高于在電視劇中的占比。2月備案電視劇中,古裝劇占比11.58%,而重點網絡劇方面,有超過10部劇集為古裝題材,占比接近25%。未來一段時間,網絡平臺依然會是古裝劇的主要播出渠道。
從古裝劇具體題材上來看,電視劇方面沒有古代青少、古代武打的身影,但是這兩類題材,都出現在了重點網絡劇名單中。《少年包拯》《少年狄仁杰》等劇,既是傳奇故事,也有青少色彩;《我在六扇門的日子》則主打武打、破案。
而相比起古裝題材電視劇偏向正劇,網絡古裝劇則顯得更加輕松。比如《惹上冷殿下》的姐妹篇《惹不起的殿下大人》、《我在六扇門的日子》等劇都含有喜劇元素。這既與平臺用戶年輕化有關,也符合視頻平臺用戶“爽”、“碎片化”等觀劇需求。
其次,電視劇的當代題材以主旋律為主,網絡劇則以浪漫、言情為主。比如備案電視劇《有你才有家》就聚焦喪妻的中年父親,與五個子女之間的沖突及和解;《時代追夢人》則講述了四位大學畢業生,在創業路上的失敗、努力和成功。而網絡劇則更多的是聚焦青春與愛情。
這樣風格的倡差異,與政策提倡的主旋律和平臺受眾風格不同,都分不開關系。
另外,對比申報機構來看,電視劇依然是頭部公司的首選。如華策(《長歌行》)、海潤影視(《有你才有家》)的項目,都出現在了公示名單中。
而申報網絡劇的公司,則更多的還是以傳統網劇制作公司、上升期或新公司為主。比如,參與過包括《悍城》《等到煙暖雨收》等劇的耐飛影視,就有兩部(《初戀了那么多年》《滿滿喜歡你》)劇集備案;成立于2016年、隸屬于華策影視的華策娛樂,也有《遙不可及》一部劇備案。
從中也可以看出,電視劇與網絡劇制作公司的分界線明顯,制作公司從備案開始,就已經有了明確的定位和布局。
這樣的一個專門的備案系統,再加上網絡影視劇在開拍之前,需填寫的信息中還包括意向播出平臺,多重手續更能確保網絡劇安全播出。而目前,第一批重點網絡影視劇拍攝規劃登記備案篇目剛剛公布不久,隨著流程的更加熟悉和有序進行,未來網絡劇的創作方向和趨勢也能通過備案篇目進一步體現。
—The End—
出品 | 米瑞文化
主編 | 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