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六開工有講究 必看6大招財秘訣!
69 2025-07-02
歡迎來到:自說自話的總裁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讓人熟悉又陌生的古代工程——京杭大運河。
可能我們知道,這是隋煬帝的亡國之河,但也是古代中國的命脈之河。
然而,它究竟如何亡國,又如何命脈?
從杭州到北京,全長2700公里;
從春秋到清朝,經歷2400余年;
我們的考古學家其實已經從運河沿岸挖出了一樁樁讓人驚嘆的故事,這里有訴說隋煬帝真相的古墓和牙齒;
這里有揭示越王勾踐陰謀的九龍之口與神秘轉彎;
還有巨大的深坑,向我們證明著修建大運河的真正目的;
以及神鬼一般讓水往高處流的古代科技,等等等等。
今天,我們就來穿越古今南北,聊聊大運河的秘密……
時間回到1935年,魯迅已經走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年,但如何評價《開河記》?
他卻依舊無法斷定,其中記錄著,隋煬帝只因思戀江南美景,就下令征召全國十五歲以上男性為自己開鑿運河的故事,比如,如有藏匿,斬三族;
一共征召543萬人;
大運河六年完工;
250萬人失去了生命,等等等等……
這冷冰冰的數字背后,卻意味著血淋淋的事實,你難以相信6年,250萬這種夸張數字,但你卻又無法否認眼前真實存在的浩蕩運河。
另外,隋煬帝在開鑿運河的同時,還營建洛陽,修筑長城,開創科舉,這是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暴君,而他的殘暴又真如《開河記》所說,開鑿運河,只是為了滿足自己享樂江南的私欲嗎?
似乎,隋煬帝身上充滿了矛盾,魯迅當年就拿不準主意,他最終選擇將《開河記》編入了《42篇唐宋傳奇集》中,算是在說,這約莫是古人借小說之口,講出的部分歷史真相……
記得我有一年去揚州,被朋友帶著坐船游覽運河,當導游用她那吳儂軟語介紹著河面上的二十四橋,當江南的天氣恰好不陰不晴,曖昧不清時,我忽然覺得,隋煬帝好荒誕,為什么叫二十四橋?
原來,當年橋上有24位美人為隋煬帝演奏樂曲,于是,隋煬帝一摟腰,就將其命名為24橋。
《隋書》上對隋煬帝的評價更是,荒淫無度,說他的龍舟船隊連綿數百里,還必須給沿岸樹木穿上綾羅綢緞的衣服……
如此看來,無論歷史、小說,還是民間記憶,隋煬帝都是一個私欲熏心的暴君。
可是,很顯然,只要地圖我們就能發現問題——如果說大運河當真只是為了滿足私欲,那隋煬帝的宮殿在洛陽,運河只用把江南與洛陽連通就好啊,可為什么偏偏還要繼續向北,一直深入到今天北京的地方呢?
原來,查閱歷史發現,隋煬帝也用運河運輸物資,三次遠征高句麗。接著,歷史還說,公元618年,大運河開通三年后,隋煬帝第三次征討高句麗,不勝,埋骨遼東數百萬,于是,他坐龍船跑到揚州,躲了起來,可公元618年,這也是大唐王朝建立的元年,隋煬帝在溫柔鄉中被禁衛軍反叛刺殺,死后用床板抬走,下落不明,不知有沒有墳墓……
到此為止,一掃中國300多年分裂格局的隋帝國,在建國僅僅37年后,就轟然倒塌。
隋煬帝,謚號煬,這大概是好大喜功,驕奢淫逸,以至于讓生靈涂炭的意思……
就這樣,隋煬帝帶著千古惡評,被盯上了歷史長河的恥辱柱。
可是,就在2013年,揚州西湖街道地下3米,我們似乎挖出了什么不一樣的東西……
2012年12月19日,當考古隊趕到時,房地產商已經挖穿了墓穴,古代青磚裸露出來。
隋唐時期的,考古隊長束家平很快斷定。
然而,等到來年3月考古隊一鏟子挖下去的時候,所有人都不淡定了……
難道這是隋煬帝的墓穴?
因為,古墓里出土了兩顆牙齒,檢測后發現,年齡50歲上下,這與隋煬帝去世的年齡相符。
您是說這可能是隋煬帝的牙齒?
當記者聽聞后,難以置信,又問到,還有其他的佐證嗎?
束隊長于是帶著記者穿過鐵門來到了地下存放文物的房間。
那竟然有一塊墓穴里出土的墓志銘,上面清晰的寫道,故隋煬帝墓志……
然而,最令考古學家們驚奇的是,墓志上竟然還出現了大唐貞觀年的年號。
等等,貞觀,這是隋煬帝去世10年后,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啊,怎么可能穿越到10年前的墓穴當中?
束隊長解釋說,這應該是唐太宗李世民,曾經為隋煬帝遷墓的證據。
我們挖出的這座墓室,雖然不知道是誰修建的,但可以肯定,這意味著,唐朝官方在隋煬帝去世10年后,曾對他發生過一次重大的評價轉變。
接著,束隊長拿出這樣一個墓中出土的鎏金龍首,直徑26厘米,很大,然而,當你將它與唐朝皇宮遺址中出土的鎏金龍首作對比,你就會發現,它竟然比唐朝皇宮的還大一丟丟。
其次是這條十三環蹀躞玉帶,這也是等級極高的隨葬品,因為,13這是只有帝王才能想用的數字。
如此看來,唐太宗重新肯定了隋煬帝的帝王身份和國家功績,可為什么當時會有這種轉變?
束隊長認為,可能是唐太宗切身實地的感受到了大運河對國家的戰略意義。
本來,大運河在隋朝被開鑿時,基本只用作為宮廷和軍隊轉運物資,然而,到了唐朝時期,我們又從大運河中,挖出了唐朝人的新用法……
1999年,當303省道穿過淮北市柳孜村時,施工隊似乎挖出了一個古代運河碼頭的遺址。
其中的8條沉船十分重要,它們的底很平,長約10米,如今被收藏在淮北市隋唐大運河博物館中。
在它們的船艙內,考古隊還發現了唐代的三彩碗,經檢測,這應該是北方洛陽出土的瓷器。
同時,另一條船的船艙中,又發現了唐代的越窯青釉碗,毫無疑問,這是南方紹興越窯的產品。
接著,船艙里又有天南海北的各色陶罐出土,以及各種好看的商品……
很顯然,這是8條運河商船,平底更合適運河航行與裝載貨物,而這些天南海北的商品也間接證明了唐代運河的繁榮,它開始大唐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本來,唐太宗當年帶著瓦崗弟兄們造反時,就是要反對運河,反對徭役,可現在,當他身為天可汗,卻開始忽然理解隋煬帝……
比如唐代詩人皮日休曾寫道,都說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看來,這真是,唐太宗爆金幣,前人背鍋,后人乘涼,大唐盛世一點點從大運河中萌發了……
接著,繼續向北挖掘,似乎,我們在洛陽,又挖出了大運河更深遠的戰略意義。
記者跟隨著考古隊長王炬走到了這座深坑跟前,它直徑17米,深10米,2004年在洛陽郊區被發現。
如今,這一深坑依舊在持續考古發掘當中。
所以,這到底是什么?
其實,答案并不復雜,早在1971年,考古隊就在洛陽挖出過5個這樣的深坑。
其中一個,挖開時竟然還裝滿著60多萬斤糧食,已經全部碳化,大概是這個樣子。
當時,考古隊還挖出一方石碑,上面寫著含嘉倉,原來,這是隋唐歷史上的“天下第一糧倉”。
所以,考古專家們由此推斷,04年挖到的這處神秘巨坑,也是糧倉,用來儲存大運河運來的糧食。
具體說來,當時的情況大概是這樣的,首先,隋煬帝的爸爸沿著渭河開通了一條從長安到洛陽的運河,這樣就可以把關外的糧食運入首都長安,可是,當隋煬帝要遠征高句麗的時候就發現,這運來運去的多麻煩,我直接營建洛陽城,把天下糧食運到洛陽就好,然后,讓洛陽作為天下物流中心,向西可以支援關中,向北可以直通北京。
于是,在這一構想下,V字型的京杭大運河被開鑿了出來。
V字型的頂點——洛陽,也就自然成了天下中心,可是,洛陽到底有多少糧食?
如果糧食過多,古人又如何保證這些糧食不發霉不變質呢?
接著,專家們針對眼前這種深坑,還原出如下的古代糧倉技術:首先,古人挖掘這樣一個深坑并用大木杵仔細的夯實深坑底部;
然后,在坑壁上涂上一層黏著力強的陶土,涂好以后,直接在內坑點火燒窯,把四壁的陶土燒成粗陶的質地。
接著,在四壁鋪一層木板,夯實,再在木板上再鋪一層涼席,這樣就可以把成石成石的糧食按包裝放入其中,放滿后,再鋪一層草席封口,草席上還撒一層麩皮用于隔熱、吸潮。
隨后,還要在洞口外延打入木樁,修建一層圓形的屋頂,防止雨水。
是不是很用心?
然而,當鏡頭拉開,我們會發現,這種深坑,專家們挖出了一排接一排,一共184個。
可是,用探底雷達掃描后卻發現,這也只是冰山一角,周邊區域竟然是密密麻麻,至少有700個之多,他們分布在南北350米,東西1000米的范圍內。
而這,也僅僅是隋煬帝當年修建的數座巨型糧倉之一,它叫做回洛倉,都不算更加龐大的含嘉倉和大運河沿線的其他糧倉,專家們估算出來,僅這一座回洛倉里儲存的糧食,就夠100萬人吃整整7年之久……
所以,隋煬帝為什么要修建如此大規模的糧倉集群呢?
似乎這不僅僅是為了供給長安和遠征高句麗啊。
接著,王隊長介紹說,當時洛陽周邊居住著百萬人口,但洛陽本身卻并不盛產糧食,尤其是緊挨著黃河,一旦遭遇天災就會導致嚴重的糧食減產,因此,如今發現的這些巨型糧倉,很可能是隋煬帝為洛陽百萬人口而興建的保障性工程。
看來,修建大運河的初衷,絕不是惦記貨通南北那點經濟收入,也不是隋煬帝為了滿足一己私欲,它有著深刻的國家戰略考量,因為,這些糧倉在說,暴君隋煬帝,是在為天下著想,為洛陽百萬軍民儲備,他似乎早已構想出那個日后與自己無緣的盛世大唐……
然而,如此大的儲備,往好里說,是盛世豐足,而一旦天下大亂,一旦運河被切斷呢?
再說點,我一直不敢說的悲慘大唐故事吧,那就是,哈佛大學的教授,史蒂夫·平克(StevenPinker)曾經將人類歷史上18次重大沖突所造成的人口減少按當時的地球人口比例,換算成了20世紀的人口規模,結果發現,人口減少最慘烈的戰爭不是二戰也不是蒙古西征,而是安史之亂。
這竟然是一場短短7年,就導致中國人口減少三分之二,世界人口減少四分之一的巨大悲劇。
然而,這如時代螻蟻而折損的3600萬人口,真的是死于安祿山的鐵馬與戰刀嗎?
其實,安祿山從始至終,最能打的部隊,不過8000胡騎,他如何拿捏大唐?
原來,一切始于他利用唐玄宗父子不和,閃擊洛陽得手,然后,洛陽的糧食,讓20萬叛軍吃了整整7年,叛軍又從洛陽掐斷了整個大唐的運河交通,用饑荒和死亡折磨整個大唐……
好了,地獄故事,無法細說,想必,當大家看到這挖出來的回洛倉,能有感觸。
接著,是唐朝滅亡后的五代十國、遼金兩宋,到了下一次中華一統的元帝國時期,我們又看到了這樣一段腦洞大開的運河故事……
公元1280年,蒙古皇帝忽必烈忽然說,為什么不走山東。
對啊,京杭大運河,從杭州到北京,為什么不走直線,穿過山東,而非要去洛陽拐個彎呢?
如果說,這是為了照顧隋唐中國的首都長安,那我大元皇帝忽必烈已經定都北京,你們難道不應該把這運河給拉直了,從江南直通北京嗎?
當你一次看到地圖時,是不是也和忽必烈一樣想?
其實,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當忽必烈召集著中土、西域、印度和阿拉伯世界所有能工巧匠幫他拉直運河時,他終于反應過來了……
這不可能,這是要修天空之河……
因為,看剖面圖,山東是高地啊,它比兩頭的杭州和北京都要高,所以,皇帝大人,我們縱使有800年前后的南翔挖掘機,也難以為你鏟平整個山東啊……
然而,最終卻又有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完成了忽必烈的這一天頂星腦洞,他真的讓大運河穿越山東,他就是紫禁城的主人——永樂皇帝·朱棣。
所以,他究竟是怎么辦到的?
很快,考古專家們又將從山東,為我們挖出這段永樂皇帝的工程之謎……
還記得我們先前在斗拱那期節目里聊過的抗震實驗嗎?
外國專家想深入研究紫禁城,于是做了這樣一個抗震實驗,本來預想中國斗拱建筑,連地基都沒有,最多也就抗震4級吧,但萬萬沒想到,隨著地震強度一級級升高,外國專家才發現,中國斗拱建筑,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手辦,頭重腳輕,騎在地坪上,斗拱的間隙和房柱的位移可以吸收巨大的能量。
以至于這樣一間普通的斗拱亭子,就能輕松抗震10.1級,這真是太驚人了。
其實,這個故事還有后續,那就是,當外國專家更進一步走進現實中的斗拱建筑——紫禁城太廟時,他看到了68根巨大的楠木柱子,沒根高30米,又圓又滑,難以想象,這在森林當中的時候,是何等粗壯的巨木啊,但它們來自哪兒?
真的是2000公里外的云貴四川嗎?
初步統計,紫禁城一共用去了大約10萬根這種巨木,永樂帝當年究竟如何將它們運入北京?
繼續研究,外國專家們自然就發現了京杭大運河,也聽到了工匠們有關“漂來北京城”的古老傳說。
原來,永樂皇帝本不是繼承人,他是駐扎北京的藩王皇叔,但他野心勃勃,發動戰爭,推翻了自己的侄子,又將帝國首都從南京搬來了北京。
接著,為了營建北京城,永樂皇帝需要把10萬根云貴的巨木,平均每根3噸;
8000萬塊蘇州金磚,每塊25公斤;
以及每天都要消耗的數千噸糧食補給,后勤保障,全都源源不斷的運入北京。
可是,忽必烈當年留下的天空之河,雖然能走,但運力不足,根本無法支持紫禁城的修建啊。
所以,永樂皇帝究竟如何解決了山東天空之河的運力問題?
很快,外國專家拿到這樣一張古老的《尋龍訣》,上面隱藏著天空之河的秘密……
2017年,當外國專家按圖索驥,來到山東省濟寧市南旺鎮的時候,他們找到了圖中的水利樞紐。這就是讓運河翻山的神鬼工程。
雖然眼下只看得到這樣一些被挖出的巨大石門和殘破的碼頭,但是,按圖還原,外國專家很快就破譯出來,這是古代的水梯閘,南旺這里,存在一個5公里長的巨型水梯閘,船只進入水閘后,就能像如今的三峽大壩和巴拉馬運河一樣,被浮力一級級的抬高。
實在太神奇了,難以置信這竟然是距今600年前的水利工程,可是,看著看著,外國專家迷惑了,那就是數據計算,這里的水量根本不足以支撐大船航行啊。
比如像這樣,水位一旦枯竭,大船就根本翻不過南旺山頂。
難道,大運河是雨季走大船,旱季走小船?
這如何保證運力?
600年前的中國工程師們,一定還有什么神鬼方法。
果然,仔細看,《尋龍訣》上畫得十分清楚,那就是在南旺水閘四周,有三個巨大的水庫,這都是用來在雨季儲水,旱季放水的水位調節裝置。
可是,問題又來了,這三座巨型水庫的水又從哪里來呢?
它們可是在南旺山頂啊,難不成,為了保障通航,600年前的永樂皇帝發明了什么金字塔水泵之類的,或者就靠人力,一點點將它們從山腳下抬上來嗎?
其實,這個問題,也是考古專家們在南旺周邊挖了好幾年無法解決的懸疑。
直到他們開始把視野放大,才恍然大悟,原來,南旺水利樞紐,竟然與它50公里外的另一處水利樞紐相輔相成……
當外國記者,繼續沿著《尋龍訣》上那條連通三座水庫的河流溯源而上時,他們聽到了當地古老的傳說,說是永樂皇帝當年為了解決南旺水源問題,派出了一只堪輿小隊,他們深入泰山,希望能找到一條能為皇帝服務的水龍王。
有點兒難理解,其實,看山東的地形圖我們就會發現,南旺雖然海拔高,但它也只是泰山腳下的小土丘而已,所以,要想為南旺引水,那我們去泰山上找一條水源來為南旺三湖灌水不就好了嗎?
于是,堪輿小隊們找啊找啊找,終于,在一位名叫白英的民夫指引下,找到了大汶河口,這是一處天然的分水閘——滾滾而來的大汶河在這里與涓細流小清河匯流,變成了大清河劈開泰山,注入黃河。
所以,我們是否能截住大汶河,讓豐沛的大汶河,流入小清河,再引小清河水注入南旺三湖調節水位呢?
好主意,說干就干,永樂皇帝當即下令,工部尚書負責,按照民夫白英的獻策,給我筑堤截河,要錢給錢,要人給人,如此在動員了30萬人,施工8年后,我們眼前的這座戴家壩順利完工,它至今都還發揮著分水作用,枯水季節,水位低,大汶河水被全部引入南旺三湖的方向,而洪水季節,河水又會越過分水壩,直接朝著大清河、黃河的方向奔流而下,避免洪水沖毀運河。
就這樣,永樂皇帝的大運河年運載量從忽必烈時代的1.5到2萬噸,飆升到了20到25萬噸。
如此源源不斷的運輸北上,才造就了傳說中漂來的北京城……
真的,有時候看到戴家壩、南旺和都江堰這類地球尺度的精妙水利工程時,我都在想,古代的道家風水堪輿師一定還有什么我們不了解的科學秘籍吧,他們絕不是只會讓你買鏡子,掛桃木劍的江湖人士……
好了,不扯遠了,我們繼續向北挖掘,順著大運河來到北京,在這里,我們似乎又挖出了更細節的運河驚奇……
2005年,隨著北京通州區的大發展,考古專家們從古運河的河道中挖出來不少東西。
比如,如今存在放通州文廟博物館里的這三根皇木,真的,前幾年管得不嚴,你甚至能直接用手摸。
但是,最近已經改造了,玻璃罩子罩起來了,雖然摸不到,但也能近距離觀察。
這都是至少四五百年前,修建紫禁城時,從南方運來的巨木,它們雖然當時不幸沉入了河底,但卻又僥幸被我們今天的考古學家給挖了出來。
皇木背后,就是燃燈古塔,古代諺語說,一直塔影認通州,當古代船只奔波2000余里看到這根塔影時,他們知道,目的地近在咫尺,通州有著巨大的物流園,所有建材、糧食、商品、物資全在這里下船,轉運,在通過如今北京城內的通惠河繼續向二環內城和0環故宮的方向運輸。
這段航程的終點是什剎海,什剎海的終點是萬寧橋,這座古橋有800年歷史,忽必烈當年就修好了,橋上有一個神獸雕像,傳說它是龍的兒子——趴蝮(bāxià)負責保護河道,捕食河妖。
趴蝮身后,就是深入故宮的玉河,古代駁船再次再這里轉運,玉河之后,就不是我們普通人能進入的皇家禁地——紫禁城了,但是,我們今天可以買票進入。
接著,在故宮中,我們又將看到另一段有關運河的古代傳奇——它叫做御窯金磚,鋪設著整個故宮的內室,它十分厚重,冬暖夏涼,地下還可以放入碳火,制作成古代的地熱系統。
而它真的是用黃金做成的嗎?
其實,它的產地也在大運河上,叫做——蘇州,這里至今依舊有金磚窯廠,我們不妨深入探索……
來到蘇州的金磚工廠,我們發現,解剖后它并不含黃金,而敲擊時,為什么會出現金屬的聲音?
原來,它的內部質地十分緊密,在古代,燒制工藝更是嚴上加嚴,因此,每一塊的售價都十分昂貴,皇家為它支付了傳聞與黃金等價的貨幣金額,因此被叫做金磚。
金磚只產于蘇州,必須用蘇州這邊的優質泥土制作,進入車間,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傳統制造工藝,制作磚坯時,空氣必須被這樣一次次循環不斷的踩擠出來。
接著,還需要用手更進一步揉搓,再將揉搓好的泥料放入磨具中搟平。
隨后,燒制金磚的窯口,至今依舊保持著古代模樣,燒制的過程,先用稻殼兒慢慢的熏熱金磚,然后將稻殼兒換成木材,讓窯溫升高,整個燒制過程需要花費四個月的時間,當年,永樂皇帝之所以選擇蘇州金磚,就是因為這考究的工藝,同時,蘇州工人,或者說手工業者,這也是600年前的行業典范,都是世襲的匠人,在古代,一位熟練的工人,一天只能制作一塊這樣的金磚,而據統計修建故宮時,皇家一共向蘇州采購了8000萬塊這樣的金磚。
所以,伴隨著大運河,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商品經濟的繁榮?
一船船金磚運入北京,一筆筆財富也匯集到蘇州,也更進一步刺激江南的經濟和財稅。
蘇州、江南是皇帝的糧倉,也是皇帝的錢袋子。
比如,在揚州,如今你都還能游覽被改造成景點的古代鹽商私宅。
曾經,揚州的鹽商把天下之鹽匯集到這里,然后在往北運輸,因此獲利無數。
同時,這些鹽商,也把持著半個大運河的物流工會和金融業務,他們富甲天下,他們修建了奢華的園林和宅邸,這幅《九日行庵文宴圖》就是描繪當時鹽商們的莊園生活。
然而,你發現了沒有,他們很雅致啊,在彈琴,在賞畫啊,根本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洗浴風。
因此,這位研究中國鹽商史的專家——黃俶成老先生總結說,鹽商有三大貢獻:
1,上繳利稅占全國稅收的四分之一;
2,贊助藝術,收藏很多新的文化藝術作品,比如戲劇、音樂、繪畫和揚州八怪等等等等,這就類似達芬奇時代的教廷和城邦贊助,文化在這一時期飛速發展;
3,鹽商也辦有福利機構,不僅賑濟百姓承擔社會責任,也開設公共圖書館,投資教育,比如,我們今天依舊能看到的寧波天一閣,當時的揚州公共圖書館也是類似的藏書樓,藏書數十萬冊,揚州居民可以向其借閱圖書,畢竟,鹽商不傻,萬一哪個窮酸秀才受自己資助,未來高中進士呢?
就這樣,大運河讓南方富甲天下,當時的蘇州正如這幅古畫所描繪的一樣,運河上千帆往來,臨河邊,商賈云集,深山中也有亭臺寺院無數。
后世,有人這樣評價這種大運河經濟——用東南之財稅,統西北之戎馬,無敵于天下矣。
與此同時,大運河上,還誕生了中國四大菜系中的淮揚菜,這是一種甜咸兼顧,適合南來北往各地商客的古代融合菜,其中名菜獅子頭特別典型。
那就是,正宗的獅子頭,上菜時,一定是這種粗獷的北方大盆模式,而食用時,則必須要這種一客一盅的精細分餐模式,據說,這是當年鹽商招待客人的規矩。
還有淮揚名菜——鹽水鴨、煮干絲和揚州炒飯,大家發現沒有,這也都是粗中有細的料理。
最夸張的是蘇州船點,傳說這是早在隋煬帝下江南時廚師們就已經發明的極致精品西北肉夾饃。
真的,我開始不信,但上次去揚州,朋友請我吃了正宗船點,我相信了,這就是藝術家做出來的西北夾饃和包子,底下還有包子褶兒呢,想想也是,戎馬半生的西北壯漢隋煬帝,在船上荒淫無度,這也是很消耗體力的啊,美女們一顆顆喂葡萄,恐怕真不夠,還是懟兩塊夾饃來得踏實,恢復體力,煬帝還要再戰……
好了,不扯遠了,繼續挖掘大運河,似乎我們又從揚州的古河道中挖出了一個離奇的前傳故事……
幾年前,我們的揚州朋友帶我游覽古河道的三灣濕地公園時,忽然對我說,你知道嗎?
這是一條詛咒之河。
啊?
此話怎講?
就因為隋朝挖河,唐朝乘涼嗎?
其實,遠不止如此,為什么這一段三灣濕地公園的古河道如此彎彎曲曲?
很可能,這背后隱藏著2500年前的運河陰謀。
仔細看,揚州城內,如今有兩條運河河道,一條是筆直的,直通長江,這是隋煬帝挖的,然而,還有一條,彎彎曲曲,又窄又小,這究竟是什么?
為什么挖運河還要彎著挖?
這里也沒有什么挖不動的大山啊?
原來,我們朋友說,這一切的答案,還要回到2500年前,當時的揚州是吳王夫差的地盤,夫差剛剛臥薪復仇,把那個殺父仇人——越王勾踐抓過來嘗膽,越國已經是吳國的奴隸之國,為吳國貢獻著美女、木材與糧食和勞役。
恰好,這個時候中原北方的齊國、魯國、晉國紛紛衰弱,于是,夫差就像帶領著吳國水軍,北上中原稱霸。
狡猾的馬前卒勾踐立刻看出了夫差的心思,于是說,大王,您需要兩條運河。
一條從長江出發,連通淮河,一條從泗水出發,連通濟河,這樣,您就能率領著我們吳國的水師、樓船直插齊魯三晉的核心腹地,讓他們好好看看,誰才是這天下的霸王。
夫差聽得一陣暗爽,但如此浩大的工程,真的是小小吳國,就能承擔的開支嗎?
忽然,勾踐又說話了,他說,我們越國百姓,甘為奴隸,只要您命令下達,我們就一定保時保量,為您服務。
這就是勾踐,一個善于捧殺對手的陰謀家,果然,在勾踐的慫恿下,吳王夫差開挖運河,無數越國人、吳國人死在了泥濘之中,因為,當時江淮地區,沼澤密布,在這種環境中挖運河,需要挖得很深,再打下很多木樁加固河床……
根據歷史推算,短短不足12年而已,兩段全長400多公里的運河竟然奇跡般的開通了。
你能想象這是2500年前的生產力水平嗎?
這有多少土方?
這要打下多少根原木加固河床?
難以想象,當時到底如何挖掘,真的,我們朋友說,這絕對是一個歷史工程之謎,但似乎并沒有得到專家的關注和發掘。
也許,就是越國人用尸山人海給堆出來的吧,否則,夫差為什么會放勾踐回國呢?
真的是因為勾踐嘗了嘗自己的體內有病沒病嗎?
恐怕,真正的原因就是夫差被勾踐挖運河的真心和犧牲打動了,認為他值得信任了,是條好狗了。
然而,這一切,卻全是勾踐臥薪嘗膽的陰謀……
為什么揚州這一段彎彎曲曲?
恐怕,勾踐當時表面上說,是為了減緩水流,因為長江與射陽湖之間,落差太大,直上直下,水流太急,無法通航。
但事實上,這是他早已為夫差設下的圈套……
接著,后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當夫差在黃池與晉國會盟時,卑鄙的勾踐偷襲姑蘇(蘇州),一舉拿掉了吳國的首都,然而,這當中還有一段細節可能我們不太清楚,那就是范蠡奉命,帶領越國水軍,從海路偷襲,進入淮河,阻斷了夫差主力水軍從黃池趕回姑蘇的運河水道。
也許,我朋友推測說,這一段揚州城內彎彎曲曲的古河道,就成了夫差最可怕的夢魘,想象一下,當越國水軍一路隱藏在蘆葦蕩中襲擾吳軍,開冷槍、放暗箭時,吳軍著急回家救援首都的心情如何,官兵將士的家眷這會兒可都生死未卜,戰火失聯啊。
而最可怕的是,你越著急,越國人越拿捏你,偷襲你……
所以,到了這最彎曲,最狹小的三灣地帶,不顧傷亡的向前沖,一定就是強大的吳國水軍,最后的絕望沖鋒吧。
他們沖了過去,回到了長江,回到了姑蘇。
然而,他們的主力也在這一趟鬼門關中被消耗殆盡,為什么沒有軍隊,只有奴隸的勾踐能在兩年內迅速滅吳?
因為,他從7年前挖運河的那一刻,就已經給夫差布下天羅地網……
隨后,這故事竟然又是,吳國挖河,越國乘涼,夫差的中原爭霸失敗了,但是,越王勾踐卻再次利用這條運河,將首都搬到了山東瑯琊,一舉成為了中原霸主。
所以,如果你是這場吳越大戲中,早已看透這一切的范蠡,你會不會離開勾踐?
帶著西施泛舟太湖?
沒錯,范蠡走了,范蠡沿著運河,來到菏澤,當時叫做定陶,然后再利用定陶的運河經濟,搖身一變,成了富甲天下的陶朱公。
這就是運河前傳的故事,吳越挖掘河段叫,邗溝、菏水,這都是日后隋煬帝大運河的雛形。
接著,隋煬帝一鏟子挖下去,那就是,隋朝挖河,唐朝乘涼,再后來是元朝拉直,明朝乘涼。
所以,這個大運河啊,用我朋友的話說,有詛咒,誰敢挖,就一定是給敵人乘涼……
接著,再分享一個大運河的后傳故事吧,那就是,既然大運河經濟無敵于天下,那為何又在清朝后期,迅速荒廢?
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當皇帝可以用西北兵馬壓制東南士紳財閥之時,揚州鹽商,江南士紳,這不過是皇帝的錢袋子、筆桿子,然而,當皇權衰弱,大臣崛起的時候呢?
這就是西門慶經濟學啊。
西門慶、《金瓶梅》的故事發生在清河縣,而清河縣在哪里?
就在大運河過了南旺,進入北京的一處交通要道之上啊。
《金瓶梅》其實是大運河的外傳故事,西門大官人,所經營的也是一段交織著權力與情愛的大運河經濟學啊,這當中有很多西門大官人的具體操作手法和細節,真的,我始終覺得《金瓶梅》為什么是奇書?
因為,這些手法,至今有效,如何朝中有人?
如何善用寡婦?
具體細節,我們會員頻道細說。
總之,這就是大運河經濟學的弊端,當它被權臣利用,與地方士紳相勾結時,皇帝其實十分難受。
比如,到了清朝末年,道光皇帝懷疑,你們這運來的雞蛋都這么貴嗎?
30兩銀子一枚?
于是,道光責問內務府,內務府一頓爛賬算下來,30兩一枚都算便宜的了。
道光皇帝一時語塞,就找抓住身邊的三朝元老——曹振鏞問,你說說,雞蛋到底多少錢一枚?
哪知道,曹振鏞礙于錯綜復雜的運河經濟以及利益關系,他也只能回答說,老臣從不吃雞蛋……
然后,道光末年,黃河幾次決堤改道,再加上南方太平天國鬧事,導致運河阻塞,恰好,洋人的鐵甲輪船技術也已經成熟,于是,后續皇帝在與大臣的斗爭之中,也就順利的廢漕運(運河運輸),改海運,以后沒那么運河西門慶來盤剝雞蛋價格了,所有東西,從南方上船入海,到天津卸貨運輸,如此一來,看似皇帝贏了。
但事實上呢?
遍地西門慶們同意嗎?
也許,這就是大運河故事的深邃之處吧,有機會我們將來繼續深挖。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這里,謝謝大家。
最后夫人說,30兩銀子一枚雞蛋,那這樣看來,慈禧一天花4萬兩銀子,8000萬塊金磚與黃金等價,這也就好理解了,拉動內需啊……
(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