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高山寺的傳說
“千丘如蕈蓋,萬峁出隴原。道成數百代,崔嵬是高山。門迎四方客,遙對武當春。真武恩德近,福音降人間?!?這是一位學者游歷高山寺后對這一隴上名山的真實描述。
高山寺位于中武當山上,地處通渭縣城東25公里處的雞川鎮境內,海拔2160米,屬通渭四大名山之一。據考證,早在南宋時期,今高山寺南面3公里處的大寺山,已有中武當山稱號且山上建有廟宇。大概出于村社聚落變遷和風水學方面的原因,后來,大寺山、小寺山一帶的民間宗教活動中心出現位移。據民間傳說,明神宗萬歷四十年(1612),真武大帝重新選擇了一塊風水寶地,并于一風清月明之夜,借用農家耕牛將大寺山的廟宇在天明前全部搬到小寺山上,即今天的高山寺。據《通渭縣志》載,高山寺建于明朝,乾隆時重修,時任知縣黃維屏、任達德立有石。其時廟宇宏暢,花木蔥蘢,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有遺存的高山寺碑文與石香爐年記可證。
1935——1947年,由彭德懷率領的西北野戰軍先后兩次途經此地。第二次是在1947年5月,一、二、四方面軍約一個團的兵力,夜宿在川道村趙家溝和紅土屲兩社的農戶家中,翌日凌晨,翻越高山寺,朝義崗方向而去。如今,一些老年人仍能清晰地回憶起他們的音容笑貌,應該說,在這片名山勝地上留下了紅軍永不磨滅的足跡。
雨后天晴的春夏時節,若登臨這一名山勝地,通渭東部四鄉可盡收眼底:遙望東南,六盤山與秦嶺山麓,像一條巨龍蜿蜒起伏,若隱若現;縱目西北,但見千山如蕈,丘海似濤,頓感胸懷壯闊;回首北觀,寶殿巍峨,縷縷香煙徹三界,貝葉誦頌經語聲聲透九霄,勝入仙境,似聞仙樂。仰視藍天,雄鷹翱翔,俯瞰腳下,祥云繚繞。山坡上有牛羊撒著歡兒,盡情地分享青草之美味;田畦中油菜金黃,梯田內麥苗吐翠,好一派田園風光。
斗轉星移,時光流轉至20世紀50年代,這一傳承久遠的宗教圣地遭到人為破壞,被夷為平地,荒蕪了整整半個世紀。2008年夏秋之交,有熱心人集納眾意,在雞隴兩鄉十四社發起重建高山寺廟宇之倡議,因民眾對承傳古典文化心切而得到積極響應,一時間自愿捐資獻物者絡繹不絕。社會賢達致詞贊美,積極奔走;鄉親四鄰積極參與,傾力修建。常言道,“人心齊,泰山移”,自2009年3月3日破土動工到當年9月23日,大殿與戲樓落成,僅僅半年時間,就完成了兩大古典建筑、四大配套工程。這一非凡業績的取得,是社會各界志士仁人大力支持的結果,也是社內民眾渴求恢復古典文化遺產的充分見證。
回首過去,展望未來。高山寺將會成為休閑娛樂的場所、旅游觀光的景點、宗教信仰的勝地,以它今非昔比的嶄新面貌,續寫新武當之傳奇。
(本文圖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