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眼陽宅暗藏的風水玄機
朱汝珍
朱汝珍(1870—1943年),字玉堂,號聘三,又號隘園,廣東省清遠人,清末民初書法家、文章家。光緒三十年(1904年)末科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是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
中文名
朱汝珍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70年
逝世日期
1943年

清末時期
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少年時代,父親早喪,家境清貧,但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得富裕姻親資助讀書、赴考。在縣學考取優廩生后,入讀廣雅書院。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考取拔貢第一名、再于北京會考,得一等第十一名。
光緒二十四年上京朝考之后獲得欽點,授職銜“七品小京官”,旋升刑部六品主事。
光緒二十九年 (1903年),鄉試中舉人;
光緒三十年(1904年),進士殿試以第一甲第二名欽點榜眼及第,誥南書房行走、奏翰林院編修。
光緒三十二年 (1906年),被選派到日本東京法政大學讀法律,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日本東京法政大學畢業 后回國。
宣統元年(1909年)為了擬定「商業法」,奉派往中國各地商埠調查現代商業操作習慣,提交長達數十萬言的調查報告。
宣統二年(1910年),清朝舉辦第一次法官招聘考試,委派往貴州出任主考。

中年官員乃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科舉考試的榜眼——朱汝珍。說起他的那次科考,頗為傳奇。原來,朱汝珍本應是清代末期的狀元,但由于其姓名和籍貫的緣故而與狀元失之交臂。根據慣例,甲辰(1904年)恩科的主考官在閱評完所有考生的試卷后,從參加殿試的273名考生的試卷中挑選出10份,排好名次,呈送給慈禧太后“欽定”。慈禧太后翻開主考官列為“頭名”的朱汝珍的試卷,只見文字暢順華麗,字體卻為粗筆楷書,看后不禁連連搖頭,只因慈禧太后平素偏愛疏淡清新的字體。當她看到朱汝珍的籍貫為廣東時,心中又陡然升起一股厭惡之感,廣東是她痛恨的地方,是叛逆的代名詞,那里出了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維新派領袖康有為、梁啟超,高舉反清大旗的孫中山等。朱汝珍名中的“珍”字,又讓老佛爺想起被其逼死、支持光緒皇帝變法的珍妃,“朱”者“誅”也,“朱汝珍”三個字一下子觸動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經,因此狀元之門就對這位滿腹經綸的倒霉才子關上了。同時,慈禧看到榜眼劉春霖這個名字,他又是直隸(今河北省)肅寧人,她認為此名有吉祥之兆,“春霖”二字含春風化雨、甘霖普降之意,當年恰逢大旱,急盼一場春雨;加之肅寧地處京畿一帶,于是,老佛爺大筆一圈,劉春霖由原來的第二名成了頭名狀元,朱汝珍只好屈居榜眼了。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朱汝珍被選派到日本東京法政大學讀法律,兩年后學成歸國。制定商法是晚清修律的重要任務之一,朱汝珍于宣統元年(1909年)被任命為法律館纂修,前往各地商埠調查情況。蘇州是清代商業繁華之地,備受關注,于是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朱汝珍到蘇州開展“商事習慣”調查。江蘇省蘇州市檔案館館藏商會檔案中有兩封朱汝珍寫給蘇州商會的信函,其中一封寫道:“先從事調查,實慮及此竊維吾國商業發達最早,貴省交通利便,民性活潑,貿易日見繁盛,尤占世界商業重要之地位。”




不事民國
他本人擅長詩文,惜大多散失。他的書法,師出名家,具有王、柳、歐風格,并有創新,自成一家,尤其是楷書,端正圓潤、遒勁清秀,深受國內外稱許。他常代人書寫招牌、條幅、中堂等,要禮金價頗高。在南洋、港澳、飛霞洞、飛來寺等地,均存其遺墨。縣博物館內,收藏有他的楷書“清遠公會”題額手跡。但署款從不寫“民國”二字,他曾對人說:“決不吃民國飯。”




愛國情懷
香港淪陷期間,日本人送大米給他,想要利用他,而他毅然抗拒,1942年離開久居的香港,避來上海,借住在女兒家中,表現了他的民族氣節。后來他回到北平老宅。民國32年(1943年)夏,有一天他在與孫輩嬉戲時中風病逝,享年7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