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風水學中的這些術語嗎?
142 2025-07-27
圓明園杰出的造園成就不僅體現在富麗堂皇的宮室建筑群、曲折迤邐的山形水系,還有豐富多彩的園林植物。據記載,圓明園中不僅有數百種北京地區的地帶性植物,而且還有從各地,甚至是國外引種過來的植物,如南方的芭蕉、桂花,西域的葡萄等,可謂是一處包羅萬象的大型皇家植物園。那么,圓明園的植物景象到底如何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解讀兩位重要的園林主人:雍正和乾隆,了解父子二人各自所處的時代背景、他們的審美情趣以及其獨特的造園思想和追求。
一圓明園植物景象的歷史變遷
雍正
圓明園的第一位主人是雍正皇帝,他對圓明園的經營從皇子賜園開始(1707年),皇子賜園時期,正值康熙晚年皇子間儲位之爭非常激烈之時。為了掩飾與保護自己,胤禛行為處事非常低調,經營園林也完全效法康熙,簡樸自然。《園景十二詠》([清]《世宗憲皇帝御制文集》卷二六)基本能夠反映賜園時期的園林景象。在十二處景點中,八處以植物命名,分別是:竹子院、梧桐院、深柳讀書堂、菜圃、牡丹臺、葡萄院、蓮花池、桃花塢。深院、溪流、小橋、竹徑、柳樹、草堂、菜地等元素共同構成了賜園自然清新、素樸寧靜、野趣盎然的園林環境。此時的園林植物主要有:竹、梧桐、柳樹、牡丹、蓮花、桃花、稻田、桑麻和蔬菜等,這些植物多是北京地區常見的鄉土植物。此外,也有少量從外地引種的珍奇植物,如葡萄就是從西域傳過來的珍奇品種。
△雍正《耕織圖》之一
1723年雍正登基以后,圓明園從皇子賜園升級為皇帝御園。雍正皇帝主要從御園功能和總體格局上對園區進行調整完善,原賜園核心部分(九州景區)并未做大的調整,也沒有徹底改變原有賜園自然素樸的風格。主要的調整包括:在園區南部新建了宮廷區,完善了御園“臨朝理政”的功能;雍正二年邀請風水先生查勘園林風水,并按照華夏九州的山水大勢總體布局,表達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恢宏氣度。《世宗憲皇帝御制圓明園記》記載:“亭臺丘壑,悉仍舊觀。惟建設軒墀,分列朝署,俾侍直諸臣有視事之所。構殿于園之南,御以聽政……其采椽栝柱,素甓版扉,不斫不枅,不施丹雘,則法皇考之節儉也。”既然園林素樸的大格調并沒有改變,植物景象當然也不會做大的調整,依然是“舒朗自然的田園風光”。
乾隆
1735年乾隆繼位,從其父雍正手中繼承了一座基本成型的圓明園。他一方面根據個人喜好和園居要求對圓明園進行改建和添建,另一方面在圓明園東部營建“歸政之所”長春園,同時,將長春園南側的一些皇親國戚的私家園林劃入圓明園管轄范圍,形成“圓明三園”的鼎盛格局。
△“圓明三園”格局
那么,乾隆時期圓明園的植物景象究竟是什么樣子呢?《圓明園四十景圖》比較寫實地表現了乾隆九年(1744)圓明園四十個景區的山水、建筑、植物等景象。圖檔研究表明:乾隆九年以前對圓明園的建設基本上沿襲雍正朝的傳統,保持大部分景區的原始面貌。例如杏花春館景區,雖然乾隆帝對景區名稱進行了哲理化的拔高(雍正時期稱菜圃),但園林景物依然是自然樸素的田野村居景象。
乾隆第一次南巡(1751)以后,受到江南文人園林和自然景物的影響,建園思路發生了很大轉變,追求更加精細化的疊山理水以及建筑花木的安排。例如,乾隆二十年對杏花春館景區進行了較大程度的改變:將谷地中央的菜圃挖掉,引后湖之水進入景區,鑿池堆山、架設洞府。另在水邊添建春雨軒、澗壑馀清等建筑。乾隆三十五年,春雨軒后又奉旨堆疊山石高峰。建筑和山水空間的變革勢必引起植物的調整,至此,杏花春館景區村野景象消失,代之以細致婉轉的山水園林景象。
△乾隆九年(左側)與乾隆中后期杏花春館
復原設計平面圖 吳祥艷/繪
二乾隆御園時期植物景象
乾隆御園時期,植物種類豐富多彩。《圓明園內工則例:花果樹木價值》是圓明園建設過程中用到的一份植物購置清單,里面記載了植物條目一百四十四條,八十二種次(多個版本考證后獲得的數據),同時包含植物規格、價格等信息,是一份非常珍貴的研究圓明園植物種類的檔案。其中,春季花木種類最多,包括:蘋果樹、杏樹、李子樹、櫻桃、山里紅等果木以及白梅、西府海棠、連翹、黃刺玫、丁香、榆葉梅等花木共五十四種次;藤本植物包括山葡萄、爬山虎、紫藤、金銀花四種次;南方花木芭蕉一種次,還有草本花卉芍藥一種次,馀下二十二種為常綠或者落葉大喬木。“花果樹木價值”只是一次采購時用到的植物,尚不能囊括圓明園中的全部植物種類。通過對樣式雷圖檔、圓明園四十景圖、御制詩文等相關文獻的考證,園內約二百四十八種(或品種)植物(吳祥艷等《圓明園植物景觀復原圖說》)。
山川流水、屋宇廟堂等均為靜止不變的景物,全賴植物四季晨昏的變化呈現出多樣的景觀面貌。圓明園地處北京,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四季分明的自然地理和氣候特征決定了圓明園不同于江南、嶺南、東北等其他地區的獨特的植物景象。加之園內以水見長,挖湖堆山,形成多處山環水抱的小園林,為植物生長營造了非常多樣的小氣候條件。
乾隆皇帝對御園的物候變化非常敏感,并曾多次吟詠,記錄圓明園的春夏秋冬。
《御園仲春即景》
岸柳葉將吐,山桃花欲開。
端倪春色露,來往一旬才。
池舫泛無礙,齋窗清可陪。
東風作雨后,凈潤鮮生埃。
《御園初夏》
蕩漾煙光霽景?,拍浮新漲半含堤。
最憐北遠山村外,翠剡新秧已插齊。
《秋日御園即景》
臺館含秋爽,衣衫切曉涼。
亂荷紅帶紫,疏柳綠兼黃。
砌草藏蛩語,池波印雁行。
憑欄無限喜,千頃稻風香。
《御園初冬》
丹楓黃菊斗霜朝,晩翠西峰入綺寮。
蔓引老壺懸敗架,波沉碎葉貼欹橋。
時披青簡垂前鑒,卻愛蒼松獨后凋。
詎為幾馀弛乾惕,淮揚南望廑懷遙。
三獨具特色的植物景區
在圓明園四十個相對獨立的景區中,以下景區植物特色最為鮮明(引文均參《圓明園四十景圖詠》):
1鏤月開云的牡丹“殿以香楠為材,覆二色瓦,煥若金碧,前植牡丹數百本,后列古松青青,環以雜花名葩。”
△圓明園四十景圖-鏤月開云
雍正時期稱為牡丹臺,“三朝天子賞牡丹”的故事就發生在此地,從而確定了弘歷后來的皇帝地位,牡丹這一富貴之花因此成為乾隆皇帝的吉祥之花。
牡丹也能影響歷史?三代皇帝曾在這里齊聚
2天然圖畫的竹子“庭前修篁萬竿與雙桐相映,風枝露梢,綠滿襟袖。”
△圓明園四十景圖-天然圖畫
雍正時期稱為竹子院,院內有翠竹萬竿,臨湖登樓可遠眺西山群嵐,中觀玉泉萬壽塔影,近看后湖四岸風光,景象萬千,宛如天然圖畫一般。另外,此景五福堂前的玉蘭樹被稱作御園玉蘭之祖,乾隆將其視為同庚。話圓明丨天然圖畫
3碧桐書院的梧桐“庭左右修梧數本,綠陰張蓋,如置身清涼國土,每遇雨聲,疏滴尤足動我詩情。”
△圓明園四十景圖-碧桐書院
雍正時期稱為梧桐院,古人將桐樹喻為高潔、正直的象征,這里桐樹森然,凝聚著吉祥、靜謐,是一處靜室讀書的絕佳境地, 雍正帝常年在此讀書 。
圓明園中的書院
4杏花春館的杏花“由山亭邐迤而入,矮屋疏籬,東西參錯,環植文杏,春深花發,爛然如霞,前辟小圃,雜蒔蔬蓏,識野田村落景象。”
△圓明園四十景圖-杏花春館
雍正時期稱為菜圃,種植有各類瓜果、蔬菜,有著濃郁的田園風味,盛時的杏花春館,一到春季,杏花爛漫。杏花在這里,你在哪里?
5武陵春色的桃花“循溪流而北,復谷環抱,山桃萬株,參錯林麓間,落英繽紛。”
△圓明園四十景圖-武陵春色
雍正時期稱為桃花塢,是一處體現陶淵明《桃花源記》藝術意境的園景。弘歷為皇子時,曾在此地居住讀書。落英繽紛,帶你走進圓明園的“桃花源”
6西峰秀色的玉蘭“含韻齋周植玉蘭十馀本,方春花氣襲人,宛入眾香國里。”
△圓明園四十景圖-西峰秀色
西峰秀色仿照江西廬山改建,含韻齋是清帝在西峰秀色的寢宮,四周回廊種植有大量玉蘭,是圓明園欣賞玉蘭花最佳的地方。玉蘭花開 一樹盡是江南春
7濂溪樂處和曲院風荷的荷花“苑中菡萏甚多,此處特盛。”“茲處紅衣印波,長虹搖影。”
△圓明園四十景圖-濂溪樂處
△圓明園四十景圖-曲院風荷
濂溪樂處取自“濂溪先生”周敦頤,以歌頌《愛蓮說》中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曲院風荷仿建自西湖曲院,兩景均是皇帝夏日賞荷佳處。
“荷”你有約 一起走進清帝喜愛的園中園
圓明園里的“曲院風荷”,您來過嗎?
此外,御園中還有小型的溫室,用以培育養護盆栽植物、溫室花卉等。長春園玉玲瓏館景區有一個小型溫室恒春圃,乾隆皇帝曾多次題詠“溫室暖且潔,花窖奚稱數。四時皆有花,因號恒春圃”(《恒春圃》),“四壁有詩皆似畫,一年無日不看花”(《恒春圃》)。
△恒春圃
除了恒春圃溫室以外,圓明園北側順木天一帶,還設有學圃,即露天的苗圃,內部培植苗木、果樹、蔬菜等,“北村有隙地,種樹還藝蔬。清溪貫其間,不井可轆轤”(《學圃雜興五首》)“園中景宜備,藝桑兼治田。于茲課陰晴,常切祈豐年”(《學圃》),由此可知,學圃不是簡單的苗圃,而是帝王皇子等學習農作、觀賞農時、標榜重農思想的好處所。
[文章來源]
《乾隆時期圓明園的植物景象》
[作者]
吳 祥 艷
[編輯]
趙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