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孝陵里,藏著多少秘密?
152 2025-07-20
1、隨興而起。
2、看到太多“大師”故弄玄虛,騙Q騙S,實在是看不下去了。為了避免更多人上當受騙,寫一系列帶科普性質(zhì)的文章反封建迷信。
3、普及一些基本的風水技巧,看了至少會“看”自己身邊常見生活風水。(切不可迷信,學問不精深別顯擺,別給別人看,徒增煩惱)
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風水?
身處科學的時代,當然是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
對于風水,要以理智的眼光看待它,從學術(shù)性、哲理性及正信的角度去研究風水,要堅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做法,不要落入迷信、神化的盲目崇拜。
風水學其實源于古典中國的住宅設(shè)計理念,并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而擴展出了新的內(nèi)容。其實際上就是以中華文化為基包含宇宙學、環(huán)境學、建筑學、美學、地理地貌學、園林學、人體與環(huán)境學等內(nèi)容為一身的綜合性學科。
簡而言之,就是講究如何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風水是一門易學難精的學問(智商正常,一個上午也可以入門了),正因為如此,風水也是最容易被利用來招搖撞騙。
風水,無非是讓環(huán)境舒服、適合自己
晉朝風水大師郭璞說:“……乘生氣也。氣乘風而散,界水而止。古人聚之使之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夫陽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云,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謂之生氣。”
從郭璞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得到幾個關(guān)鍵詞:生氣,風,水。其中,生氣,如果從近現(xiàn)代科學研究中的相關(guān)概念找到對應(yīng)的東西,可以認為這是一種在環(huán)境中存在的電磁微波輻射,是一種能以及與之作用產(chǎn)生的某些微量元素,又或者是其他的相關(guān)力場;風,實質(zhì)上代表的是動的一種意象狀態(tài),代表著互動;水,代表一種界限、藏納、靜的意象狀態(tài),代表著改變后的一定時空內(nèi)的相對不變狀態(tài)。
風水學其實就是研究讓氣“聚之使之不散,行之使有止?!彼皇巧裢ǚㄐg(shù),其實質(zhì)上是一種磁場學、方位學、環(huán)境學。主要是通過羅盤上的磁針,再經(jīng)過數(shù)學公式般的計算,去找出方位對人造成的影響。(和乘法口訣一樣)
這一點,在某方面很契合伽利略所說的:“數(shù)學是上帝用來書寫宇宙的文字?!?/p>
萬物皆數(shù)學,術(shù)數(shù)風水也如斯
基礎(chǔ)知識(掌握了就掌握了三分之一的風水通用基礎(chǔ))本著科學而正確的三觀,在認真研究多派風水名家的理論后,結(jié)合實踐,試著將風水的一些經(jīng)典理論提煉起來,整理編成體系化的知識,與大家進行分享。
1、五行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生和克都是循環(huán)的。
速記口訣:刀劈斧砍金克木,水火不容水克土,容納萬物為厚土。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哲學觀,對萬事萬物的取象比類
2、天干地支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五行:木、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五行:水、土、木、木、土、火、火、土、金、金、土、水
速記口訣:無非就是1、2、3、4、5、6、7、8、9、10、11、12的替代符號罷了。
天干地支,無非符號替代
日晷,天干地支表示年份
3、方位
一個圓周360度。風水學把它分作二十四等分,在四面八方的基礎(chǔ)上分出二十四個方向,并制作個術(shù)語叫做“二十四山”。平分的每個方位角各占15度,為一山。每一山是指坐方在其 15 度的范圍內(nèi)。
坐向在每山中間 3 度范圍內(nèi)的稱為正線,以外兼左、兼右的稱為兼山。以八個天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卦四維乾、坤、艮、巽,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24個字來分別命名。
速記口訣:這怎么能一下子記得住,果斷多看羅盤,學賣油翁,熟能生巧。
學習,要善于借助工具
4、易經(jīng)與八卦
易經(jīng)八卦象:乾,坤,震,艮,離,坎,兌,巽
速記口訣: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八卦也是很好記憶的
借鑒八卦設(shè)計的八卦城
隨處可見的陰陽魚與八卦圖
5、二十四山方位配八卦
二十四山即二十四個方位。每三山為一組,是八個方位,每一個方位配一卦,共計八卦,即一卦管三山??藏匀勺庸?、艮卦丑艮寅、震卦甲卯乙、巽卦辰巽巳、離卦丙午丁、坤卦未坤申、兌卦庚酉辛、乾卦戌乾亥。
山環(huán)水繞:二十四山,寶珠與火坑并存。
ps:通用基礎(chǔ)知識介紹完畢,接下來會正式介紹巒頭與理氣相結(jié)合的三元九運風水之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