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智慧:搬家時這些事千萬別做,否則好運影響家運!
173 2025-07-16
丁寶楨的爺爺的爺爺叫丁福漢,那是在乾隆年間,他從江西布政使司南撫建道臨川縣(今江西省福州市臨川區)到貴州布政使司做生意。當他走到貴州布政使司大定府平遠散州懷忠里五甲(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人),看到這里風景優美,田園風光綺麗,民風淳樸。他認為這里是宜居之地,就決定在這里安家落戶。
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丁寶楨陳列館”中的雕像
丁福漢有兩個兒子,長子丁公俊,次子丁公圣。丁福漢在這里決定棄商從農,制定耕讀家規,向著“詩禮簪纓之族,鐘鳴鼎食之家”的目標邁進。丁公俊首先實現了考中秀才的目標,他有三個兒子,長子丁德榮、次子丁簡榮、三子丁必榮。幼子丁必榮不僅成為生員,還在37歲走入了仕途,先后擔任四川酉陽州州判和昭化縣知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丁寶楨家族世系圖
然而,丁必榮卻是單傳,只有一個兒子丁世棻(fēn),丁世棻27歲就考取優貢,后來在貴州鎮遠府訓導,為當地的教育事業做出了貢獻。
在清朝,地方去國子監讀書有六種方式,分別是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例貢。優貢很難,像貴州這種地方不算小,人口又不多的小省,三年才能考出一兩個品學兼優的生員到國子監讀書。
丁世棻雖然科舉成就不大,更沒有怎么做官。他比他曾祖丁福漢更懂得多子多福,更懂得為家鄉的教育做貢獻。他不僅造福鄉梓,更為自己的家族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有四個兒子,分別叫丁恩選、丁卓選、丁瓊選、丁魁選,選什么?選才!他這四個兒子都很爭氣,當然最優秀的當屬老三丁瓊選,丁瓊選4歲就開蒙了。
也許是對老三期望很高,也許是受曾國藩啟發,曾國藩最初叫曾子城,最終丁瓊選改為丁寶楨。今天我們都知道曾國藩和丁寶楨,誰又知道曾子城和丁瓊選呢?不僅如此,曾國藩和丁寶楨在考場上也真的很相似哦。
曾國藩和丁寶楨
曾國藩15歲中第七名秀才,丁寶楨16中秀才;曾國藩22歲中舉36名,丁寶楨23歲中舉22名;曾國藩27歲中進士三甲四十二名,丁寶楨中進士二甲二十二名。總體而言,曾國藩考得早,丁寶楨考得好。
丁寶楨有夫人一人,如夫人未知。其夫人為諶氏,也是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人。一般而言,織金縣的諶氏家族為白族人,故而我推測其夫人很可能就是白族人。曾在云南建立的大理王朝的段氏家族就是白族,也就說段譽這個皇帝是典型的白族。
丁寶楨的夫人
丁寶楨有女五人,有子五人。夫人(妻)、如夫人(妾)應較多,其中就有鐘氏、戴氏等。
經本人詳細查閱資料,反復求證確認,丁寶楨次女叫丁素珍,有一女叫丁啟蘭,其他不明,歡迎各路大神評論里指教補充。
據鄧桂安《儀征歷史名人》記載,丁素珍嫁給了陳洵慶,陳洵慶的父親是順天府尹陳彝,陳彝的父親是林則徐非常推崇的江西布政使陳嘉樹。不知道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的父親宋嘉樹的名字是不是受陳嘉樹啟發。丁素珍與陳洵慶生有一子,取名陳延暉,字養空。
丁素珍的全家福
陳延暉的兒子就是紅色特工陳忠經,陳忠經是國民政府徐永昌上將的秘書,還是少將銜主任秘書,大概類似今天的秘書長吧。他干了一件了不得的事情,而這事情每個中國人都應該銘記在心。1945年9月2日上午9點13分,徐永昌在日本投降書簽字的那一刻,正是陳延暉記錄了這一歷史時刻。
右一陳忠纘
陳延暉有三子一女:陳忠偉、陳忠經、陳忠纘(zuan)、陳忠綺。陳忠纘又名陳琳,他生于1922年,是北外離休(離休就是新中國成立前參加革命,現在已退出工作崗位的老同志的優越保障措施)教授,是英語界的泰斗,獲得諸多大獎,出版的英語教程堪稱經典。英語高手們,應該都很熟悉他。
2019年,在濟南祝舜路工地有個大發現,有座墳墓很可能就是丁寶楨墓葬。貴州省織金縣牛場鎮丁氏族委會副族長丁迎春(七世族孫)來一行來到濟南,進行探訪。而丁寶楨女系后人也在6月12日趕到山東濟南對要對丁寶楨祭拜。他們是丁寶楨女兒丁啟蘭的孫子駱寶生,丁啟蘭的孫婿朱譜志。兩位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駱寶生61歲,朱譜志75歲,遺憾的是工地考慮的人身安全,謝絕了他們到現場祭拜。
丁寶楨的后裔探訪疑似丁寶楨的墓葬
可見丁啟蘭嫁到了駱家,不知道是不是跟駱秉章有無關系嗎?
丁體常(1841年-1909年)乳名繩謙,字慎五。丁寶楨很注重對他的培養。丁體常在1867年27歲以副貢入仕,部議獎敘郎中,簽分刑部陜西司行走。也就是他的仕途從刑部陜西司開啟的。
歷任蒲州知府、大同知府、特授潞安知府、鞏秦階道道員、甘肅按察使、山西布政使、廣東布政使、護理廣西巡撫等職務。在山西任職期間,曾受到中興四大臣之一的山西巡撫張之洞贊賞。
張之洞
那時,沒有網絡,丁寶楨總是處理地方軍政要務后,第一時間寫信跟自己的長子溝通。他們成為了“筆友”,丁寶楨一方面對他諄諄善誘的教導,一方面又對他遇到生活、工作的難事、煩心事指點迷津,再一方面也總是開導他,讓他建康積極地投入生活和工作之中。
就做官上,丁寶楨信中說到:
“年輕人作官,須求吃苦耐煩,時時以百姓為心,斯得之矣。”
丁體常在工作上總能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生活上也很有閑情逸致。他喜歡書法,擅長畫畫。書法上主要學習褚遂良的風格,并在此之上融入了個人風格,自成一家。畫畫上師承清初六大家之一的惲(yùn)壽平。
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惲壽平——清初六大家
1903年丁體常“乞假為父修墓”辭去廣東、廣西職務,回到濟南。六年后去世,1910年孫葆田為他寫墓志銘《丁體常墓志》,直隸總督陳夔龍手寫謄寫墓志銘、大書法家王闓運篆蓋(蓋石題死者爵里姓名)。您知道嗎?陳夔龍跟丁寶楨也有關系,這個我們下一篇再講。
丁體常、丁夫人、襁褓女兒的劇照
丁體常與其夫人諶氏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長子不詳。
次子丁道周(1905年-1948年),為丁體常的如夫人俞氏所生。
丁道周曾任造幣局(相當于印鈔廠)副局長,日本侵華時,拒絕和日本合作,辭職在家。迎娶孔子家族的女子曲阜孔氏為妻,育有五子五女。
其長子叫丁澤霆,學的是商業專科,寫有一手好字,退休后整理和注釋由弟弟帶來的丁寶楨寫的家書。丁澤霆是個壽星,活了87歲。丁澤霆的弟弟妹妹們,有的出了境,有的出了國。
丁寶楨著,澤霆釋,垂健注的《丁文誠公家信》
丁澤霆去世后,其子丁健繼承他的衣缽,為丁寶楨的家書做注解,整整用了兩年。終于在2012年8月《丁文誠公家信》問世,封皮上赫然寫著“丁寶楨著,澤霆釋,垂健注”。丁寶楨去世后,清朝評的謚號為文誠。丁澤霆一家很低調,就是孩子取名也去掉輩分。丁健為了緬懷祖先,總以垂健的“筆名”發文章、寫書。其實,垂健哪里是他的“筆名”分明是他的真名,譜名。
左一為丁垂健
丁垂健有一女,大概叫丁長什么吧,因為按輩分應該是長字輩的,她曾在濟南大學上學。不過,鑒于丁垂健早已叫丁健,估計其女兒的名字也沒這樣的字輩了吧。
為了進一步,探究丁寶楨后裔情況,我特地收集了丁寶楨家族的輩分:
福公榮世選體道澤垂長
在丁寶楨故鄉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三塘鎮巖洞口村垮坡組其輩分為:
仲啟榮仕選體道澤垂長中笑成天德文章定華國
綜合考慮,織金縣三塘鎮巖洞口村垮坡組的輩分更詳細也更合理,應該是丁氏正宗吧。
丁體勤曾任直隸布政使永平府山海關通判,品秩為從四品知府銜,相當于廳級干部,其事跡后裔不詳。有知情的朋友,可在評論里補充,非常感謝。
丁體仁,又名丁體靜,曾為候選知縣,其事跡后裔不詳。侯選知縣與侯補知縣不同,侯選知縣拿著吏部手續在開缺后直接上任的,候補知縣是地方督撫根據條件增補的。候選與候補的區別就是候補有試用期,候選沒有。其后裔不詳,有知情的朋友,可在評論里補充,非常感謝。
丁體成,又名丁壽鶴,和杜甫的表字一樣,都叫子美。1876年中舉第10名,1880年會試為貢士,他1883年中進士,為二甲121名,曾任刑部陜西司主事,后升任廣西巡撫。其后裔不詳。有知情的朋友,可在評論里補充,非常感謝。
王闿運
光緒皇帝恩賞他為郎中,丁體晉成年后迎娶王闿(kǎi)運的七小姐王王莪(莫六云所生)為妻。您知道嗎?這還是王闿運請云南提督張帽頂做的媒。王闿運的《湘綺樓日記》有記錄,其日子自光緒五年十一月一日開始記錄。
王闿運的《湘綺樓日記》、李慈銘《越縵堂日記》、葉昌熾的《緣督廬日記》及翁同龢的《翁同龢日記》號稱晚清四大日記。
丁體晉后裔不詳。丁體晉官至四川布政使四品龍安府知府,辛亥革命發生后,凌闐起事失敗后8天,溥儀遜位消息就到了四川,總督趙爾豐被殺、龍安知府丁體晉、江油知縣陳志喆棄職潛逃,其事跡后裔不詳。有知情的朋友,可在評論里補充,非常感謝。
丁寶楨于光緒十二年四月二十日戌時病逝于四川總督任上,遺折由署理四川布政使游智開代為呈遞,光緒十二年五月初七日內閣奉上諭:四川總督丁寶楨秉性忠誠,清勤練達,由翰林帶兵剿賊,歷受先朝恩遇,外任知府,洊擢封圻。前在山東巡撫任內籌辦軍務,悉協機宜。朕御極后擢任四川總督,于地方利弊認真整頓,實心任事,勞怨不辭。前因舊疾增劇,吁請開缺,疊經賞假調理,嗣已力疾銷假。方冀醫治獲痊,長資倚畀,遽聞溘逝,悼惜殊深。加恩追贈太子太保銜,入祀賢良祠,照總督例賜恤。任內一切處分悉予開復,應得恤典該衙門察例具奏。靈柩回籍時沿途地方官妥為照料。伊子丁體晉著賞給郎中,伊孫丁道臣、丁道源、丁道津、丁道敏均著俟及歲時由吏部帶領引見,用示眷念藎(jìn)臣至意。欽此。
丁寶楨有五個兒子,限于資料不足,其詳細兒孫一時難以查證。我所了解到的孫子輩有丁道臣、丁道源、丁道津、丁道敏。既然皇帝冊封,大概率是丁寶楨的嫡長子長孫、嫡子長孫、嫡孫等。
兵部主事是正六品官,主要負責抄抄寫寫的工作,是兵部部門官員最低的級別,其上員外郎、郎中。其后裔不詳。有知情的朋友,可在評論里補充,非常感謝。
也是正正六品官,主要負責皇家宴會以及相關的歌舞表演等。其后裔不詳。有知情的朋友,可在評論里補充,非常感謝。
他的科舉檔案流傳至今,大概也是六品官。其后裔不詳。有知情的朋友,可在評論里補充,非常感謝。
他們三人這些官職,都是清朝對丁寶楨的恩惠,大多都是閑職。
山東造紙廠
擁有的也的閑職,他是刑部主事。不過他后來下海了,時任原銅元局總辦丁道津組建了官商合辦的山東濼源造紙有限公司,任總經理。山東濼源造紙是有限公司山東第一家造紙廠,中國第二家造紙廠。該公司就是山東造紙總廠東廠。中國最早的造紙廠是1882年曹子撝、曹子俊、鄭觀應籌資,李鴻章批準的上海機器造紙局。
丁道津歷任財政部庫藏司司長、山西省河東鹽運使,在民國元年(1912)一度出任山東布政使。
余英時
她嫁給了張仲怡,張仲怡(張家熾)是余英時的舅舅,張家熾可是張廷玉的后代。張仲怡與丁氏生張先疇,張先疇清華大學高材生,歷任寧夏大學圖書館館長、大學教授。
2019年6月10晚,濟南市歷城區祝舜路北側洺悅佳園工地發現疑似丁寶楨墓,丁寶楨的后人紛紛趕往,除了前面我們所提到的丁健外,還有一名叫丁峻的。丁健是丁道周的后人,而丁峻則是丁道津的后人。丁峻又叫丁健叔叔,如果按照前邊的輩分來看,丁峻的譜名應該叫丁長峻。丁峻是丁寶楨第六代中唯一的男性,他希望丁寶楨的墳塋仍然在山東而不是回貴州。
丁寶楨第六代孫丁峻接受媒體采訪
丁峻在2019年6月11日晚,曾接受媒體的采訪。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6月12日訊(記者 吳軍林 賀輝 李金珊)疑似丁寶楨墓是如何被發現的?確認依據是什么?若是,其后人是否還將其遺骸留在濟南?11日,一則關于晚清名臣丁寶楨墓及其遺骸在濟南疑似被發現的消息,引起了網友們的關注。不過,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在采訪丁寶楨后人、走訪工地并采訪開發商、山東省文物局后了解到,涉事墓地是否為丁寶楨墓尚待進一步核實。丁寶楨后人接受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專訪,回應了上述疑團。
從丁峻的祖父那一代,就從山東遷往了廣州,丁峻就在廣州文化傳播以及兒童慈善事業。
丁寶楨被慈禧授予“國之寶楨”,丁寶楨父子的確為清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隨著清朝的滅亡,丁寶楨的子孫后代雖然逐漸成為普通人,但他們卻是一直在努力。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擁有《丁文誠公家信》的寶貴精神財富,會更加努力從而為國家為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