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酷暑,出汗在所難免,適量出汗有助于身體健康,大量出汗則有可能導致體虛。今天我們就談談出汗與我們身體之間的關系。

中醫如何認識汗汗液,是津液通過陽氣的蒸騰氣化后,從玄府(汗孔)排出之液體。所以《素問·陰陽別論》說:“陽加于陰謂之汗。”《溫病條辨》也說:“汗也者,合陽氣陰精蒸化而出者也。”汗液的排泄,還有賴于衛氣對腠理的開闔作用:腠理開,則汗液排泄;腠理閉,則無汗。由于汗為津液所化生,血與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說。而血又為心所主,故有“汗為心之液”之稱。

汗作為一種常見的生理和病理現象,中醫學對其有著深刻而獨到的認識,表現在不僅對出汗異常有著細致的辨識和相應的處理措施,而且還把發汗作為一種治法用于疾病治療。生理之汗汗為五液之一,即“五臟化液,心為汗……”(《素問·宣明五氣》)。依據“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靈樞·決氣》),可知汗是津液代謝外現于肌表的產物。《醫碥》認為:“汗者,水也,腎之所主也。內藏則為液,上升則為津,下降則為尿,外泄則為汗”,可知尿與汗均由津液化生。此外,由于津液與血均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津液又為血生成的重要物質,故有津血同源或汗血同源之稱。此如《血證論》所說:“汗者陽分之水,血者陰分之液,陰與陽原無間隔,血與水本不相離。”何以為汗?《素問·陰陽別論》言:“陽加于陰謂之汗”,說明汗是陰陽二氣交互作用的產物,人體內的津液隨陽氣而布于體表,又通過陽氣的蒸騰氣化作用出于腠理而成為汗。對此,《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比象而言:“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張景岳進一步解釋道:“汗出于陽而本于陰,故以天地之雨名之。雨即人之汗,汗即天之雨,皆陰精之所化。知雨之為義,則可與言汗矣。”吳鞠通亦說:“汗也者,合陽氣陰精蒸化而出者也……蓋汗之為物,以陽氣為運用,以陰精為材料。”五臟之中,汗為心之液,與其他四臟卻也有密切關系,如肺主氣,外合皮毛,唯其宣通衛氣才能敷布,津液隨衛氣而至體表。衛氣護衛體表、司開合,腠理開,玄府通,汗液外泄;腠理閉,玄府不通,則汗不能出。脾胃為后天之本,津液生化之源,脾土健運,則汗液有源。肝主藏血,肝血充足,肝氣條達,汗液才能外出。腎為水臟,統主五液,腎精充足,則水有下源,汗液乃充。由此可知,汗是受機體內、外環因素的影響,如“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靈樞·五癃津液別》),另如渴飲熱湯、進食辛辣及情緒激動、勞作奔走等,陰陽二氣隨之自行調節而導致的結果,具有滋潤肌膚、調節體溫、排出廢液的作用,對于保持人體陰陽、寒熱、燥濕的平衡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病理之汗汗出異常緣于人體陰陽失衡。其表現一是不該出而出的多汗,二是該出而少出或不出的無汗、少汗。究其成因,這些都與邪氣的性質與正氣虧虛的狀態有密切關系。就邪氣致汗而言,風為陽邪,其性疏泄,故風邪犯表,腠理開泄,多有汗出;暑、火均為陽邪,其性炎熱,既可蒸津外出而見多汗,也易耗津傷氣而見無汗;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其性凝滯,腠理收閉,故寒邪侵犯多為無汗。就正虛致汗而言,陰虛者陽氣相對偏盛,陽強不能密,迫津外出而見汗出過多;陽虛者,不能固護,腠理不閉,陰津不斂,亦見多汗。此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言:“人之氣血,猶陰陽之水火,平則寧,偏則病。陰虛陽必湊,故發熱自汗,如水熱自涌。陽虛者陰必乘,故發厥自汗,如水溢自流。”至于正虛而無汗、少汗者,或因陰虛無源作汗,或因陽虛無力蒸化成汗。多汗可見于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臨證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白晝汗出,動輒尤甚者,是謂自汗,一般認為多由氣虛或陽虛而致。寐中汗出,醒來即止者,是謂盜汗,一般認為多由陰虛而致。然臨證并不盡然,如《景岳全書》指出:“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筆花醫鏡》也說:“盜汗為陰虛,自汗為陽虛,然亦有秉質如此,終歲習以為常,此不必治也。”汗出色黃染衣者,是謂黃汗,多為濕熱內郁之征。熱病過程中,全身惡寒戰栗,而繼之汗出,是謂戰汗,屬于身體邪正相爭,為病變發展的轉折點。病情危篤之時,若見汗出如珠如油、質黏者,此為亡陰之汗;若冷汗淋漓如水者,此為亡陽之汗。二者統稱之為“脫汗”或“絕汗”,為陰陽虛極、將欲離決之候,即“絕汗乃出,出則死也”(《素問·脈要精微論》)。除了可見于全身外,多汗還可見于身體某一局部,如:①頭汗,多因于上焦邪熱或中焦濕熱上蒸,或虛陽上浮所致;②心胸汗,多見于思慮過度,暗耗心血者;③半身汗,多因于經絡阻閉,氣血運行不周,常為中風病之先兆;④手足汗,多見于脾胃濕熱者,若無它癥則屬正常。汗出過多對人體的損害一是傷津耗氣,如“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靈樞·決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素問·舉痛論》);二是消減血液,即“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靈樞·營衛生會》)。因此,對于多汗的治療,當在辨證論治治本的基礎上,合以斂汗藥治標,如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煅龍骨、煅牡蠣等。

治法之汗根據汗的機理和作用,中醫學還常通過發汗來治療疾病,此即“八法”中的汗法。汗法,亦稱解表法,是通過主動發汗,使腠理開泄,汗液外出,進而祛除表邪,解除表證,即“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儒門事親》)。先賢通過觀察發現,“體若燔炭,汗出而散”(《素問·生氣通天論》);并認識到經汗所散之熱,多是因為外邪郁閉肌膚而成,如《素問·玉機真臟論》謂:“今風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也謂:“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素問·熱論》還言:“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臟者,故可汗而已。”這些均提示汗法具有祛除表邪及開郁泄熱的作用。張仲景對《內經》的思想有深刻領會,把發汗作為祛邪外出的重要途徑,并付諸廣泛實踐。《傷寒雜病論》不僅詳細論述了汗法在六經病證,尤其是太陽病中的應用,創立的麻黃湯、桂枝湯及其類方,更是把汗法的運用發揮到了極致。值得一提的是,桂枝湯所主治的太陽中風本有“汗自出”,張仲景卻仍治以辛溫之劑,通過解肌發表、調和營衛而竟有以汗止汗之功,可謂奇觀!此外,他還創造性把汗法用于雜病治療中,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疼,法當汗出而解”,“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諸有水者……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風水,其脈自浮……當發其汗”;“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者,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等。另外,還對發汗的注意事項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提示,如關于桂枝湯的服法,“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而淋家、瘡家、衄家、亡血家皆不可發汗,等等。后世據此認為,凡能祛邪于外,透邪于表,使氣血流暢,營衛調和,皆是汗法的作用。因此除適用于外感表證外,汗法還能用于麻疹初起、疹點隱隱不透,上半部的水腫,風寒濕痹,瘡瘍初起而有寒熱者等。其實汗法在臨證中的運用尚不止于此,一些醫者根據發汗能激活氣血、祛邪外出的作用,進一步探索、擴大了汗法的臨床應用范圍,如用于治療銀屑病、蕁麻疹、帶狀皰疹等。綜上所述,可作以下總結:①出汗是一種生理現象,是“陽加于陰”、自主調節的結果,對燮和陰陽、保持內外環境平衡具有重要作用;②出汗也是一種病理反映,是陰陽失衡的征兆,耗氣傷陰是其直接后果,因而當辨證而治,合以斂汗以減少耗散;③出汗還是一個邪氣外出的途徑。根據中醫學順勢而為、因勢利導的治療思想,即“凡逐邪者,隨其所在,就近而逐之”“逐邪者,隨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導之”(《溫病條辨》),合理、充分利用這一途徑,通過主動發汗,給邪找出路,因而其應用雖以表證為指征而又不必完全囿于此。

你的“汗情”有異常嗎?
異常的出汗有很多種類型,常見有盜汗、自汗、戰汗以及黃汗。而常說的“虛汗”并非中醫專業術語。
盜汗:是以入睡后汗出異常,醒后汗泄即止為特征的一種病征。盜汗的原因多數與陰液不足相關,即陰虛。陰虛內熱,故在夜間睡眠容易出汗。

治療盜汗時還需要結合其他癥狀判斷導致陰分不足的原因,再對癥下藥。如果身體有內熱則必須清除內熱,盜汗才可止住。另外,也可從食療方面適當補充陰液。自汗:多數在白天汗出,輕微的活動都可引起出汗。自汗一般與氣虛或陽氣不足有關,可通過補氣進行緩解,當然需先辨別屬于肺氣虛還是脾氣虛,根據病因采取治療方法。

對于衛表不固、氣虛導致的自汗,玉屏風散是最常用的中成藥。戰汗:即全身戰栗后汗出,是熱性病過程中正邪抗爭的一種表現,一般出汗后熱退。黃汗:出汗染黃衣物,一般與濕熱有關,可采取清熱利濕的方法。其他類型出汗:如半身出汗、頭身出汗、手足心出汗等。流汗僅僅出現在頭部。這個情況,其實屬于氣虛。平時,可以吃一點滋腎、清肺的食物。

夏天溫度高,出汗多,當遇到頭暈眼花時出汗,很有可能是中暑了。此時,需要立即到陰涼的地方止汗,若還伴有其他不適,則需要緊急送醫治療。腋下是身體重要的排濕口,大量的汗腺會促使汗水的排出。要是僅僅是腋下出汗,其他部位不出汗,則可能與壓力過大有關。這個時候,要學會緩解壓力,進行深呼吸、喝水、吃水果都是不錯的方式。

很多糖尿病患者會在劇烈運動后,出現血糖降低,其最典型表現就是大汗淋漓,在頸部出現較多汗水。頸部要是出汗較多,可以在出汗后,到陰涼的地方,吃一點糖果、巧克力、喝一杯糖水,能較好的緩解低血糖癥狀。有時半邊身體有汗而半邊無汗,有時上半身有汗而下半身無汗,還有的患者會有味覺性出汗,即在進食數秒鐘的時候忽然出汗……這可能是血糖偏高,長時間的高血糖會損害植物神經,使人體的汗出變得極為蹊蹺。若出現這種情況,最好趕快去查查血糖。有些人出汗在手心、腳心上,這樣的出汗,大多是由脾胃不適造成的。出現這個情況,就需要患者注意脾胃保健了。汗腺由交感神經支配,交感神經興奮時即引起汗腺分泌,同時也會使血壓升高,嚴重時甚至引發冠心病。如果出汗特別是出冷汗的同時,還存在胸悶、胸前區疼痛等一系列癥狀,可能預示心臟病即將發作。甲狀腺機能亢進癥也是引起異常出汗的一種常見疾病。如果全身出汗且持續出汗,特別是運動或勞累后大汗不止,如果同時伴有心悸、手顫、胃口變大卻消瘦、情緒波動、精神緊張、注意力不能集中、失眠、大便次數增多等情況,則很可能預示甲亢,需及早治療。在同一房間或同一溫度下,別人可能一身清涼或輕微有汗,更年期女性卻會因內分泌的原因而突然感到燥熱、大汗噴涌,隨后又消失不見,就像潮水漲落一樣,因此,這種情況也叫更年期“潮熱”。

汗的味道異常
1、腥臭味
汗液帶有特殊的腥味,這可能和熱證或者是濕熱證有關系,一般都是屬于肝熱,或多見于肝硬化。出現這種味道,日常我們就要多喝菊花茶來緩解癥狀了。

2、芳香味
如果汗液之中有股芳香味,常是糖尿病人的體征。還有些小兒在汗液中能發出一種槭樹樣的獨特芳香,表明小孩子患了槭糖尿病,屬于遺傳性疾病。注意:出汗后切忌喝冰鎮飲料,要適當補充常溫下的白開水或淡鹽水,少量多次攝入。

3、尿臭味
汗液中含有尿騷氣,汗干后會在皮膚上留下結晶,這是尿毒癥的表征,為尿毒癥腎氣衰竭的癥候,病情較為嚴重。
4、酸味
如果汗液中帶有酸味,可能患有活動性風濕病。長期服用水楊酸、阿司匹林等解熱鎮痛的藥物也可導致汗液氣味發酸。夏天出汗越多越好嗎?中醫認為,汗為津液的組成部分,血與津液同源,出汗過多,會導致傷津耗氣。同時,也認為“汗為心之液”,心在脈為血,在津為汗,汗為血之液,由陽加陰,氣化而成,故稱“汗為心之液”。大量出汗,導致體內津液虧損,而人的津液里是帶著氣的,津液外泄,也帶走了人體的氣,所以夏天大量出汗,就會導致傷津耗氣,出現氣陰兩虛的情況,表現為口干舌燥、心煩心悸、神疲倦怠等問題。
大量出汗可帶來兩方面危害
一是損傷人體陽氣,汗雖為液體,但其由陽加于陰而形成,所以汗液同時也有陽氣的成分,大量出汗可耗損陽氣。二是耗損津液,輕則表現為口干、疲倦乏力,重則出現脫水、低血壓、休克等情況。出汗過量者,平時可以按揉合谷穴、復溜穴,每個穴位按揉5-10分鐘,以有酸脹感為度,一天按揉1-2次,一周按揉4-6次即可。兩者為止汗最佳搭檔。合谷穴: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現代研究表明,按揉此穴可達到使汗腺收縮的效果。
復溜穴:位于小腿里側,腳踝內側中央上二指寬處,具有散水濕之效。
出汗過少現代人長期處于空調環境,夏季出汗機會大大減少,很多人不知道,在該出汗的時候不出汗也有一定危害性。常說春夏養陽,目的就是為了幫助陽氣正常生發與疏泄,其中出汗就是陽氣正常生發疏泄的一種表現,長期不出汗必將影響人體陰陽平衡以及新陳代謝,長此以往,可導致疾病的發生。

怎樣“正確”出汗人的出汗方式分為兩種:主動出汗和被動出汗。主動出汗:主動出汗主要依靠運動來實現,會加速人體的新陳代謝,促進能量的消耗。比如,健步走、慢跑等。被動出汗:被動出汗是通過熱環境,促進人體出汗,這種出汗的方式消耗量更小,適合身體不適宜運動的人。如,泡腳、汗蒸、桑拿等。
在大量出汗之后,我們除了補充水分、電解質外,還可以適當食用一些具有養陰生津的藥材或者食品,有助于補充人體津液的虧耗,如生地、麥冬、沙參、玉竹、百合等。此外,還應當注意補氣固攝,適當食用一些具有斂汗作用的黃芪、西洋參、煅龍骨、煅牡蠣等。
食療方推薦
西洋參麥冬煲鴨湯
材料:西洋參10克,麥冬20克,生姜3片,鴨半只(2人份)。
做法:將鴨焯水,藥材洗凈,一同放入砂鍋中,大火燒開后關中小火煲1個小時,加鹽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益氣養陰。
適合人群:夏天汗出過多,耗氣傷津的氣陰兩虛者,常見易汗多汗、口干咽燥、疲倦乏力,舌淡嫩,苔少者。西洋參性涼,味甘、微苦,歸心、肺、腎經,能補氣養陰、清熱生津;麥冬性微寒,味甘、微苦,歸心、肺、胃經,能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生姜可祛除鴨肉的膻味,以上食材與養陰的鴨肉合而為湯,可以起到益氣養陰的功效,適合夏天汗出過多,耗氣傷津的氣陰兩虛者食用。
冬瓜綠豆排骨湯
材料:冬瓜800克、綠豆50克、排骨750克、生姜適量。
做法:
將冬瓜洗凈切大塊,排骨洗凈剁小塊焯水,綠豆洗凈,生姜切片。所有材料放入湯鍋,加入清水2升,武火燒開后轉文火煲約1.5小時。最后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
冬瓜味甘、性寒,有清熱、利水、消腫的功效。冬瓜含鈉量較低,對動脈硬化癥、肝硬化腹水、高血壓、腎炎、水腫等疾病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冬瓜帶皮煮湯喝,可消腫利尿、清熱解暑;綠豆蛋白質、維生素、鈣、磷、鐵等無機鹽含量都比粳米多。其味甘、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水的功效,可治暑熱煩渴、頭痛目赤、口舌生瘡、水腫尿少、瘡瘍癰腫、藥物及食物中毒等。排骨味甘、咸,性平,可補腎養血、滋陰潤燥。
適宜人群:
高溫環境下工作的人出汗多,體內電解質平衡遭到破壞,這款湯可補充水和無機鹽。但此湯屬性較為寒涼,脾胃虛弱者不可多飲。
百合桂圓紅棗粥
材料:百合20克、桂圓100克、紅棗8-10顆、白米一杯。
做法:
將百合與紅棗洗凈,將桂圓掰散,白米淘凈下鍋加入6碗水,開火熬到四成熟時加入百合、紅棗和桂圓微沸至30分鐘,加入冰糖調味再續煮30分鐘。
功效:
可治療失眠、汗多、心慌,也適合更年期婦女的焦慮癥。
適宜人群:
大多數人可吃,尤其適合血氣不足女性。
禁忌人群:
糖尿病病人、下腹脹滿、便秘患者不宜食用。■【來源:本文內容綜合自中國中醫藥報、健康時報、悅讀中醫、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東省中醫院、黃穗平說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