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說:“鐘表三不掛,富貴又安康”,家里哪3個位置不能掛?
116 2025-07-04
家寶傳承
浩劫年代,先祖父袆愛寬公(字緒章)以性命相護,秘藏于木箱的《陸陳宗譜》幸免于難。展開有蟲蛀的卷軸,"家寶"二字赫然入目,此乃朱文公親題之傳世墨寶。這是1926年六修的木活字版宗譜,與陳禮逵、陳國凡、陳敬根、陳華兵等族賢珍藏之家寶互為輝映,共同構筑起家族文明的基石。這每套典籍背后,皆藏著平凡而偉大的守護故事。這些泛著墨香的文獻,不僅為1994年七修、2024年八修提供了翔實依據,更在時光長河中托舉起家族的精神燈塔。
血脈長河
元末明初,遷皖始祖正一公自贛入皖,擇定遠縣四寶門而居。四修譜牒記載其"生于江西,卒于定遠,葬于喬河之陽",即今潛山市官莊鎮孔士村喬河組。
二世祖三昆仲各展宏圖:長房朝一公任宿松教諭,歸葬陸河;次房朝二公官至欽天監,后裔定居定遠;三房朝三公登進士第,出守長沙,鄱陽故里仍存支脈。
榮一公支系四子分衍:恩一公固守陸河祖地,恩二公遷椒嶺,恩三公徙桐城,恩四公駐軍屯河。
恩二公雙嗣永晟、永清幼失怙恃,幸得外祖撫育,因承嗣陳姓,遂開陸陳一脈。
永樂年間,晟公卜居潘鋪白玉澗,清公擇址楊泗方。自此,晟清二脈如雙龍并進,在潛陽大地開枝散葉。
遷徙紀略
清乾隆年間首啟外遷潮,豫鄂陜三省尤以陜地為盛;咸豐年間二次遷徙,浙皖交界處多見族裔;近三十載城鎮化浪潮中,族人更廣布市鎮。六百載春秋,陸陳血脈已融匯于時代洪流。
譜牒春秋
自康熙戊午(1679)首修,至甲辰(2024)八修,凡三百余年八度續纂。尤以民國丙寅(1926)六修最為壯闊,廉讓公傾盡油坊家產償建祠債務,終使宗祠與譜牒同成。1994年七修堪稱傳奇,敬和公統籌全局,陳瓊公鼎力襄助,禮逵、河海踏遍皖南浙西,陳禮奔走籌辦宣紙,楊泗潘鋪諸賢共襄盛舉。
尋根壯歌
乾隆甲寅(1794),燕翠、朝棟二公首開尋親壯舉。背負全族期許,徒步秦川八百里,穿隕西、越商南、渡漢陰,餐風露宿于藍田石泉之間。此等壯懷,激勵后世四修(1842)、五修(1884)、六修(1926)續訪陜浙,譜系終得完整。
當代續章
1970年陸陳宗祠改為上方小學,2005年族賢陳社生、陸林應等重建祖龕,香火復燃。2013年繕修正一公墓苑,2015年下滸山水庫工程中,陸曉明村長主持遷葬三、四世祖墳塋。2017年永清公墓重修,陳社生捐水泥五噸。2020年楊泗陳老屋獲評古民宅二級保護,2023年陳衛東、陳小雁等率眾修繕,古宅重煥生機。
特別銘記1997年冬月,和平、漢明、禮祥、華德四代同修山路,夜鑿葉家河,晨破野河崖,終使天塹變通途。此等壯舉,令楊泗通路史提前三載。
文脈流芳
乾隆八年,念齡公應知縣之邀撰書《社稷壇碑記》,翰墨永鐫潛陽。愈彬公于陳老屋創楊泗首塾,開化鄉里;念滌公五世同堂,九十有四猶主家政,美談流傳至今。
新時代新篇章
八修工程歷時五載,敬東總理編務,陳鵬(鵝包)精理財賬,朱永來經理嚴把印務。全族勠力同心,終成百萬字巨帙。今錄族人1526口,四十載出大學生83人,人才輩出,文脈昌盛。
展望
乙巳(2025)季春月,八修告竣之際,謹記兩大使命:一續陜南宗親世系,二復陸陳宗祠盛貌。冀我族人承先輩遺志,續寫家族華章。
二十二世裔孫 禮祥 沐手敬撰
公元二〇二五年乙巳季春月谷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