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有6大禁忌,你千萬不要犯,只要有一個,早晚會吃虧
189 2025-07-02
盧光稠為圖皇王政權永固, 所有的統治者一樣,十分重視陵寢府城的風水勘址。楊筠松為盧光稠的祖上與父母擇建好風水穴地后,日益鼎盛,盧光稠盛情挽留在王府為其服務、為贛州古城擇基選址。將贛州建成有歷史重位的千年名城。
古代建城,必先堪輿,作為盧光稠座上客的楊筠松,已成為盧光稠的好助手,為虔州擴城設計。自古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就與水有著最密切的關系。在傳統城鎮的構建中,講究“無水不建城、無山不成景”。從古到今,贛州城一直在做水文章。贛州城內的地理形勢,是東、西二江夾城,匯于城北合水而下;城內地勢三山五嶺、西高東低、南上北下、南衍北銳和南陸北水。而東晉土城,以防兵水之患為重,應筑于洪水所不能淹到之處。東晉建城多是延襲舊制,是直貫的南北大街與東西大街相交,城內里坊布局。
擴城前的贛州古城在東晉時是一座土城。宋人樂史的《太平寰宇記》說虔州“東晉永和五年太守高珪置郡城于章貢二水間”。
東晉土城范圍:城墻面江而筑,西城墻應仍是現在城墻的位置,北面城墻從龜角尾內高地西側、沿坡勢至百家嶺——景鳳山——曾家巷、小古城巷——大公路東段,西門炮城的走向圍合。沿著這條路線正好將面臨江水的低洼地讓于城外,使土城免受洪水的沖淹。城內的主要大街,即是今天南北向的、和東西向的路、次街,則是沿土城內側的馬道和一些街坊間道。
擴城后的贛州城規模據《贛州府志》對當時的擴城描述到:“盧光稠斥廣其東、西、南三隅,鑿址為隍,三面阻水”。他將新城面積擴大到東晉土城的數倍之多,形成了如今見到的贛州古城規模。
擴城建設上的變化主要有三:
一是,擴城中對瀕臨章江的西城墻不動,只是向南延長西城墻。延長的西城墻漸離江岸,南向延伸至現贛三中東側到鎮南門(文清路南端口)。
將東晉土城東墻向外擴展至貢江岸邊。這就將原來老土城外盧光稠所屬的種植放牧地,土城與貢江之間的一片洪水緩沖地帶也納入于新城內。為了防止洪水沖壞土城,就用抬高江岸地面堆砌??驳霓k法阻水,以保護土城墻基。印證了記載上的“三面阻水”。相關部門對貢江河岸的鉆測情況揭示,城墻基挖筑很深,達至地下沙層。千余年的歷史證明,盧光稠修筑的河坎達到了對外移城墻的有效保護。外移的東城墻沿著貢江河岸向南延伸一千多米,到達現在的東河大橋位置處,修建了東門——百勝門。
南面老城墻外擴,東接百勝門,其間筑拜將臺、鎮南門西側城墻漸西轉,連接從西津門延伸過來的新城段。
新城擴大后,城內面積加大,滿足了修建皇城后城內駐軍增容空間的需要。
擴城后的風水意向章貢兩江合流處建有八境臺
經楊筠松當年在贛州考證改建風水格局,主要來龍:東為與閩贛邊境之武夷山脈,西為湘贛邊境之九連山脈。 贛州四面環山,峰巒秀麗,其尖齊高聳者,東北有馬祖巖,位于艮寅宮;東有楊仙嶺,位處夘乙震宮為紫氣東來。(所以楊公選擇其地隱居傳道),酒檀山、峰山又名崆峒,地處巽巳宮;南有哈湖崠,西南有搖籃山,西有筆架山,西北可望井岡山,北有儲君山?!庇纫怨栢彿逑噙B而為丙午丁?!币燥L水觀點,贛州古城誠為“山環水抑,人杰地靈”之所。其隨龍水,在贛州西面,從九連山脈發源的有上猶江和南康江合流而為章江,是九連武夷山中支和南支的隨龍水。在贛州東面,由武夷山發源的有興國江和會昌瑞金江合流的綿江,另有九連山發源的經龍南、信豐和贛縣的桃江,與錦江合流而為貢江,是武夷山南支和九連山南支的隨龍水。
章貢二江在贛州北龜角尾匯合而為贛江,經儲潭出水口北入鄱陽湖,由河口而入長江,贛州之名為贛州,以及江西省簡稱贛省就因贛江而得名。章貢二水俱源遠流長,因而來龍龍氣旺盛。貢江為艮水,章江為午丁水,峰山來水為癸水,水東來水為甲卯水,虎岡窯下來水為癸水。諸水均之玄灣環悠揚清澈會聚于章貢二江。龍、穴、砂、水、峰格局完美。易數理氣合河洛之陽陰,為城市最佳選擇。
楊筠松依照贛州古城的地形地貌,為盧光稠新擴城營造龜形和王城格局。由于將東西城墻推移至章、貢二江邊岸。南城墻的大幅度外擴,使新城北尾南首,特具龜形。楊公選贛州城址為上水龜形,龜頭筑南門,龜尾在章貢兩江合流處,至今仍名龜尾角。東門、西門為龜的兩足,均臨水。 確定贛州城有二條來龍,一是南方九連山(離方,屬火)發脈,從崆峒山起祖,宛延而至城內的賀蘭山龍鐘穴的,結成一處立州設府的大穴位,這支龍還有一個小支落在歐潭。此外,贛州的北龍脈來自武夷山,經寧都、萬安、贛縣,分成數小支,落穴于儲潭、汶潭。這三潭是贛州的三處水口,和贛州城外的峰山、馬祖巖、楊仙嶺、搖籃山等山峰一起形成贛州城山環水抱的局勢。
龜首南向,城內皇城座北面南,陽街南北貫通,南朱雀、北玄武。擴城后的陽街更接近于虔州城的東西中軸位置,皇城居中的格局,暗藏盧光稠稱王的玄機。正因為贛州城成為一座三面臨水、易守難攻的鐵城。盧光稠得以擁兵一隅,面南稱霸30余年,贛州古城其陽宅立向:道臺(今贛州公園)、府臺(原地區老百貨公司)、縣臺(原地委)、舟汝王府(今地區公安處)、拜將臺(今兒童公園內)均立子山午向,和贛州的總水口陰陽交姤合局。
考察測定, 贛州的城墻、城門、寺廟、官府的風水格局。贛州城的郁孤臺、八境臺、文廟、海會寺、光孝寺、壽量寺、楊仙嶺上的楊公祠。這些廟宇的定向是按楊公風水三元頭十大理、三元中十大功、三元尾十大秘訣來定位、以內堂作法相結合而建成、三元不敗的最高境界。綜上所述,贛州是一千多年前實施楊筠松風水理念和實踐的樣板。值得認真考察之地。
盧王城在今贛州城北,中心在郁孤臺和八境臺之間。虔州的皇城,位于贛州城區北部現郁孤臺下,皇城曾經是贛州歷代官府的衙門,這塊贛州城區的最高點是贛州龍脈龍盡氣鐘的結穴處。最早時是盧光稠的住宅。這一段城墻至今還保存有一千多年前的皇城磚墻基腳,已列為贛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了上述諸多符合楊筠松風水布局的遺址外,贛州東河大橋下的東林寺傳說也是為護佑盧光稠的天子穴而建筑的。
每個行業都有開創性的人物值得人們所敬慕,所追憶。楊筠松的風水理念主旨是“內外環境生氣觀”。根據龍脈的走向來尋求“生氣”,并結合外境山水格局內接龍氣,做到內外生氣相合,陰陽平衡。所以,章貢兩水匯合之處,為龍鐘穴的,水口關鎖,生氣聚而不散,把贛州古城修建城為宜人居宜防御的理想之地。
盧光稠歿于后梁開平五年(公元911年)。葬贛州城水東東林寺的,但其墓址今均蕩然無存。麻田盧氏族譜載,光稠公于天右間(904-907年六十余歲期間)在今寧都洛口鎮厚田龍坊附近建一生墓。這說明盧光稠有“葉落歸根"思想。歿于虔州時,因前墓不利,才葬在任所附近的水東東林寺。此處為馬祖巖發脈而下至貢江河畔的龍盡氣鐘之處,山形水法理氣考察為證。與贛州主峰峰山遙遙相對,可收吉旺秀水。東林寺就是生前同僚好友譚全播為了給盧光稠守墓而建的古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