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下葬后暴雨如注,風水大師路過預言:你家日后必出大官!
“先人埋骨在此,后代必有英才,能夠位極人臣!”
清朝時期,一場暴雨歷時三天,引起了山洪暴發。
山上一座剛安頓好的墓穴被山洪沖刷,眼看要塌陷。
族人正欲挪碑,碰巧有風水師路過,慌忙阻止他們,并掏出羅盤查看。
一番端詳后,此人表示這塊墓地乃處“風水寶地”,墓主后代因此會有無窮福澤。
眾人將信將疑,但也沒有再挪這座墳。
誰也沒想到,三代之后,這家里真的出了一位“位極人臣”的英才——曾國藩
而這座墓的墓主曾競希,正是曾國藩的曾祖父。
曾國藩難道真的是因為祖墳才有如此的成就嗎?

1
其實,曾國藩的成才確實跟曾祖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曾國藩的曾祖曾競希有三子,他的祖父曾玉屏排行老二,自幼聰明伶俐,備受長輩寵愛。
曾玉屏是普通農民出身,雖然聰慧,但是受條件限制沒讀過書,整日不務正業。
父輩留給他的財產本就稀少,還被他揮霍一空,整日只在縣城與浮浪子弟縱酒游樂。
由于常年留戀煙花,通宵達旦,曾玉屏一度成為親朋四鄰教育子女的反面教材。
“曾家祖輩勤勞,不想如今卻出此等輕浮子孫,實屬家門不幸!你務必以他為誡!”
聽到鄰居長者教導孫子的話,曾玉屏無言以對,他不由得開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
曾家雖世代為農,但也小有家資,結果這些年被他敗的家徒四壁,后世子孫也沒有福蔭可庇護。
思前想后,曾玉屏下決心改變現狀,為祖上爭光,為后世留下財產傍身。
后來在告誡孫子的話中,曾玉屏說過“余年三十五,始講求農事”。
他從三十五歲開始改過自省,興家立業,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他醒悟后開始耕田開荒,每天帶著長工,日夜苦干。
曾玉屏把自己家的梯田擴大連成一片,前前后后置辦了百十來畝地。曾玉屏頭腦靈活,在他的經營下,山林田產年年豐收,曾家家底逐漸豐厚起來。
但只有田地收入是不夠的。有了功名,一個家庭的地位才能穩固,想真正要長盛不衰,必須要有后勁,絕不能坐吃山空。
曾玉屏自己吃了沒讀過書的虧,他認為必須讓子孫讀書,科考功名,不能走他的老路。
他對孩子們說,“讀書好,能讓人明事理、辨是非,考取了功名,家族才能一代一代興旺!”
對于像曾家這樣的寒門平民來說,想要打開仕宦之門,參加科舉考試是唯一的途徑。
科舉制從隋唐創立,后日臻完善,每三年舉辦一次用以選拔出世之才。
發展到清朝時,科舉依然選拔官吏、提拔人才的不二之選。
曾玉屏的孩子里要數次子最聰慧,奈何早逝。
他只能把科考入仕的希望都寄托在長子身上,為他請名師指導,自己也時時督促于他。
但是由秀才、舉人考到進士,不僅需要后天努力,天資和運氣也一樣重要。
長子曾麟書從十幾歲開始日夜苦讀,但是由于天資不高,即便他點燈熬油、頭懸梁錐刺股,十幾次里一直是名落孫山,連個秀才也沒考中。
鄉里人有嘲笑曾玉屏白日做夢的,說他家沒有讀書的天分,讓孩子讀書也是浪費銀錢,只能一無所獲;
也有勸說他的,認為不如讓孩子和他一起耕田做活,考取功名是需要祖墳冒青煙才能有的事,他家沒有這個福分。
“一代更比一代強,我就不信老曾家出不來一個讀書人!”
曾玉屏對鄉里人的七嘴八舌置之不理,仍然堅持讀書是子孫最重要的出路。
他當年耕田開荒靠的就是一股倔勁,面對兒子的屢次失敗,曾玉屏沒有氣餒,反而為長子娶妻成家,希望他的后代能有所作為。
嘉慶十六年(1811),他的長孫曾子誠出生了,這就是后來的曾國藩。
曾玉屏見長子常年科考無望,只得把希望寄托在這個長孫身上。
曾子誠五歲開蒙,他為孫子請來教書先生,又命兒子時常教授四書五經。九歲開始,曾子誠就能學作八股文了。
剛滿十四歲,父親就帶他縣衙禮房報名,父子兩人共同開啟了科考生涯。
曾玉屏本以為孫子能爭口氣,沒想到少年初登考場,并沒有獲得理想結果,反而落敗。
父子兩人鎩羽而歸,一時曾家成了滿鄉里的笑料。
父親為了科舉搭上了一輩子,難道兒子也要重蹈覆轍嗎?
2
曾玉屏不信邪,咬牙堅持讓二人繼續考試。
皇天不負有心人,道光十二年(1832),四十三歲的曾麟書經過縣試和府試后,最終順利通關院試。
“中了!我中了!”
寒窗苦讀數十年的曾麟書終于中了秀才,闔家上下一派歡欣鼓舞。
后來曾國藩回憶起自己和父親的科考之路,回憶說,“五六百載,曾無人與科目秀才之列,至是乃若創獲?!?/span>
雖然曾麟書不算名列榜首,但畢竟曾家出了第一個秀才。
這讓曾玉屏看到了出頭之日,更加堅定了讓子孫讀書科考的念頭。
但是兒子中榜之時,孫子曾子誠卻在自己第六次科考中再次落榜,頗受打擊。
尤其這次他不僅榜上無名,其試卷還在榜單旁展示牌上,作為反面教材全省示眾,“責其文理之淺”。
這個面子掉的太厲害,曾子誠被打擊的一無是處,整個人怏怏不樂。
曾玉屏看出孫子的情緒,鼓勵他自立自強。
“難道你父親是一次就考中的嗎?男子當自立,不能因為一次的失敗輕言放棄,必要持之以恒,方能有所作為!”
科考失敗的曾子誠聽完祖父的話,經過了一番冷靜反思。
他找出自己的問題:讀書過于死記硬背,做文章過于拘謹。這就導致最后的考卷思想淺薄,浮于表面。
曾子誠邊反思邊總結,認認真真又讀了一年,最終在第七次應試中脫穎而出,為曾家又搏得一位秀才榮耀。
考中秀才時,曾子誠才二十三歲,比其父中考整整早了二十年。
從此以后,他似乎打開了某種關竅,科考之路變得十分通暢。
曾子誠中秀才后,隔年秋天又到長沙府參加舉人考試。沒想到一考即中,為湖南省第三十六名舉人。
道光十八年,曾子誠又至京城參加會試。
經過殿試,他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高中進士。
曾子誠中進士的消息震驚了鄉里上下人等,大家都沒想到曾家真的“祖墳冒青煙”,居然能出一名進士,祖父曾玉屏更是喜極而泣,至祖墳祭拜。
家里人想起多年前風水師“后代必有英才,能夠位極人臣”的話,一時都贊靈驗。
然而曾子誠的仕途之路至此還沒有完全打開。
3
中進士后,曾子誠在高人指點下改名曾國藩,取國之藩籬的寓意,希望自己能夠為國效力,也為家族爭光添彩。
改名之后,曾國藩躊躇滿志,又一次參加了“朝考”。
這次考試主要是從進士中選拔翰林,是清廷最重視、級別最高的大考。
我們所熟悉的狀元、榜眼、探花,就是通過這次考試的一甲進士。
曾國藩在這次大考中,發揮的格外出色,取得一等第三名。
道光帝親閱他的文章,頻頻稱贊,更是御批拔擢他為第二名,授庶吉士,直接進入翰林院任職。
面對眼前順暢的仕途,曾國藩并沒有固步自封,反而十分謙遜。一路艱難的科考歷程,培養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敗不餒,勝不驕。
升入翰林院后,他更是憑借自己穩重務實、踏實肯干的優點被道光帝賞識,委以重任。
曾國藩一生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四朝;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等職,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從七品一路升到朝中二品大員,成為清王朝最重要的治世名臣。
在任期間,曾國藩親身參與晚清許多重大歷史事件,致力于洋務運動,深刻影響了晚清政治走向,被譽為大清“中興第一名臣”,評譽極高,后世史學家稱他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歷史上的第一人。
隨著曾國藩的飛升,曾氏家族也由社會底層一舉成為金字塔頂端,祖父曾玉屏多年的期盼終于一朝成真。
在此之后,曾氏家風浸潤,后裔人才輩出,曾國藩的子女更是不斷光耀曾氏門楣。
其中次子曾紀澤在1880年成為駐俄大使,與俄國談判伊犁領土的問題,據理力爭,為國收復了大塊領土,是于國有功之人。
曾氏家族自曾國藩向下10代,前后出了200余位人才。
從曾國藩以下,一直到科舉制度廢除期間,曾氏一門共出過秀才、舉人、進士、翰林二十多個。
實行新式教育之后,曾氏后裔更是留學外國,打破了古語“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說法。
4
但自曾國藩向上,一直追溯到宋朝末年,五六百年里曾氏一族世代為農,沒有一個可以得以“蔭庇”的人物。
在這樣的標準寒門中,曾國藩的成就不能不說是一塊里程碑。上耀祖先,下啟后代,說他改變了一整個家族的命運也不為過。
曾國藩的成就歷來被后人稱道,毛主席曾經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也認為曾國藩為人行事“足為吾人之師資”。
但是如此建樹,不是只靠曾氏所謂“風水上佳”的祖墳成就的。
從開蒙、考試再到后來仕途之路,曾國藩的成功離不開在祖父勤謹耕讀之道,也離不開父親埋頭苦學的精神熏陶。
良好的家風讓人一生受益。
曾國藩總結祖父的“治家八訣”,又擴充提出“八本家訓”,以教育后世子孫。
曾氏家規中有言,“子弟之賢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訓,惟星岡公之教尤應謹守牢記。”
生長在這樣自律的家風環境中,這也是曾氏后代人才輩出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