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春節檔中,隨著徐克導演的電影《俠之大者》上映,《射雕英雄傳》的故事又被搬上了大熒幕。《射雕英雄傳》作為金庸新派武俠和“射雕三部曲”武俠宇宙的開篇之作,其結尾的守城之戰歷來是讀者關注的焦點。《俠之大者》電影也是以這段情節為核心故事背景,拍攝了小說中很少被影視化的郭靖守襄陽之戰。
不過可能還有很多朋友不知道,《射雕英雄傳》中郭靖黃蓉夫婦守襄陽的情節,其實是老版小說(含連載版和修訂版)的設定,在新修版中,金庸已將戰場移至青州。而這一改動,也引發了廣泛爭議。
單從敘事邏輯來看,青州之戰確實更具合理性。因為歷史上的宋蒙襄陽之戰只有三次,分別是公元1235年的窩闊臺南侵、1253年至1259年的蒙哥攻宋(就是《神雕俠侶》結局楊過擊斃蒙哥的那場襄陽大戰)和1268年至1279年的忽必烈的滅宋之戰,主要集中在南宋末期,而《射雕》故事背景設定在南宋中期,小說故事結束是1225年,要10年之后才有宋蒙的第一次襄陽之戰,時間線上存在明顯錯位。
而青州作為當年金國南侵的必經之地,在書中的蒙古滅了金國之后,其戰略地位更為突出。而且歷史上,剛好在《射雕》故事結束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226年,就發生了成吉思汗派孛魯率軍攻打青州,李全嬰城自守一役。金庸將襄陽改成青州,加入李全夫婦守青州的歷史故事,郭靖在此設防,無疑更符合歷史真實,也凸顯了他的軍事才能。
只是襄陽之戰的文化象征意義,卻遠非青州可比。襄陽城在武俠文化中已成為"俠之大者"的精神圖騰,郭靖黃蓉在此堅守數十年,最終以身殉城,這種悲壯感是青州之戰難以企及的。在羽菱君個人看來,金庸在新修版中的改動,雖然更符合歷史真實,卻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史詩感。
畢竟從人物塑造角度看,結合后續《神雕俠侶》故事,守襄陽更能展現郭靖"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形象。郭靖不僅是武林高手,更是民族英雄。他放棄個人恩怨,以天下為己任,這種精神境界在襄陽之戰中得到完美詮釋,為了保衛襄陽,在《神雕俠侶》的最后那一場襄陽大戰中,他連女兒郭襄都能放棄。而青州之戰雖也展現了郭靖的軍事才能,但隨著后續郭靖移師襄陽,此地僅成過場,卻已難以承載如此厚重的精神內涵。
郭靖黃蓉
不過,對于羽菱君個人而言,我最想看到的襄陽之戰,卻不是《射雕》中結局由郭靖領銜的這場,而是《神雕》結局以楊過為主角的那一場宋蒙大戰。
羽菱君個人認為,相較于《射雕》的宏大敘事,《神雕俠侶》更注重個人情感的刻畫。特別是楊過與小龍女的十六年之約,絕對能為電影創作提供絕佳的敘事空間。這十六年間,楊過從叛逆少年成長為“神雕大俠”,其心路歷程遠比單純的武打場面更具戲劇張力。假如羽菱君有機會拍電影,我會選擇拍《神雕》的這一段。
電影可以取材《神雕》最后八回篇章,聚焦楊過在這十六年中的成長與蛻變。影片故事以小龍女留下十六年之約石刻跳崖開篇,接著十六年后,借風陵夜話,通過千里救援王將軍、輕取貪官陳大方首級掛鐘樓、夜審當朝宰相丁大全等片段,講述楊過成為“神雕大俠”的故事。體現楊過從初入江湖的桀驁不馴,到經歷生死離別后的成熟穩重。要知楊過的轉變既是個人成長,也是對"俠"的重新詮釋。他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正派俠客,而是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另類"英雄。這種復雜性能為角色塑造提供了廣闊空間。
影片中段就是結識郭襄和夫妻團聚,最后的襄陽大戰則是電影的高潮戲份。而且《神雕》的這場襄陽大戰,那場面可比老版《射雕》結局的那場激烈和恢弘多了,宋蒙雙方那可是真槍實刀的開干和硬抗的,特別是黃藥師擺下的“天罡北斗大陣”,那可是七路兵馬各由一名頂級高手領銜的戰陣,要能把那場面拍出來,絕對是一場超級炫酷古代戰爭大片。當然了其視覺呈現,也將決定整部電影的成敗。
而最終金輪國師與楊過的對決,不僅是武功的較量,更是兩種價值觀的碰撞。電影完全可以通過精妙的武打設計和特效呈現,將這場對決升華為武俠美學的巔峰之作。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人物關系處理上,電影還需要平衡楊過與眾多女性角色的情感糾葛。既要展現程英、陸無雙和郭襄等人對楊過的深情,又不能喧賓奪主,沖淡楊過對小龍女的執著。這種微妙的平衡考驗著編劇的功力。
而且從市場角度來看,《神雕俠侶》的改編更具商業價值。楊過這一角色的復雜性和成長性,為演員提供了充分的表演空間。而十六年的時間跨度,也為系列電影的開發提供了可能。
而對于楊過演員的人選,則必須要選古天樂重飾楊過。其原因有三:一是古天樂從拍《神雕俠侶》時的白古變成現在的黑古,符合楊過在東海練劍七八年,皮膚自然變黝黑的設定;二是古天樂三十年后重新飾演楊過,更適合書中十六年后成熟穩重的楊過這一角色,更能精準把握書中的人物狀態;三是古天樂的楊過,是眾多影迷心目中的經典形象,相信不少人跟羽菱君一樣,都期盼著跟他的項少龍那樣,能夠在熒幕上經典重現。不過應該很難看到了。
羽菱君個人一直認為,金庸武俠作品的影視改編,既要尊重原著精神,又要適應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射雕》的守城之辯展現了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的張力,而《神雕》的十六年之約則為電影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敘事可能。在武俠電影面臨轉型的今天,如何將金庸作品的精髓與當代電影語言相結合,是創作者需要深思的課題。或許,正是這種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才能讓金庸武俠宇宙在銀幕上煥發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