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精致的五官和身材,質感真實的衣服,你在社交網絡看到一張“美女照片”,在真實世界可能查無此人。最近,聊天機器人程序ChatGPT爆火“出圈”的同時,人工智能(AI)在圖像生成領域的運用也進一步升級,社交平臺上出現了大量AI寫實風格的肖像圖,其堪比精修照片的光影、層次、肌理處理,打破了“二次元”和“三次元”的邊界,也引發了“有圖不再有真相”的討論。
人工智能制造的網紅粉絲過萬
“海風里是思念的味道”“小多對你說晚安”……在某社交平臺上,博主“愛旅游的小多”發布了多張“日常營業”照,并配上擬人化的文案。照片里的女孩一頭秀發,笑容甜美,裝扮多樣。憑借用AI生成的固定長相的女性圖片,該賬號已吸引了超過2萬粉絲關注。這樣的AI網紅博主賬號并非個例,他們涌入社交平臺,讓“人類網紅”也產生了危機感。
運用AI程序,使用者可以制作出特定長相、服飾、造型和動作的虛擬人物形象。就在上個月,有微博網友分享的AI繪制“賽博coser(對動漫或游戲角色的真人扮演)”引發數萬次轉發。網友們在評論里紛紛驚嘆:“這居然是AI?”“不說的話完全看不出來,要仔細分辨細節才能看出點端倪”“衣服的光澤和質感就是現實世界里該有的樣子啊!”
“AI技術發展太迅猛了,以后如果不是線下見過的人,是不是都不敢相信對方是真人?”一位網友感慨道。AI繪畫可能引起的詐騙活動也引發了人們的擔憂。為此博主“愛旅游的小多”專門聲明其為虛擬博主,一切圖片由計算機合成,圖中人物并不存在,“任何盜用、搬運本賬號圖片進行詐騙活動的,責任由盜用者本人承擔。”
雖以假亂真但仍有“死穴”
看多了AI生成的美照,不難發現,許多AI虛擬人物共用一張臉。中國聯通研究院AIGC工作組組長吳浩然介紹,AI算法首先要經過訓練,學習大量的圖像數據,才能在人的指令下推理生成新的圖像。“同一模型生成的人物圖像就會有熟悉的影子,比如很多AI生成的人物圖像,眉眼都有韓式網紅臉的感覺,就是因為接收到的這類訓練數據比較多。”
目前的AI繪畫仍有一大“死穴”,那就是畫不好人的手。人類手部各關節靈活多變,常在照片中展示出不同的形態,因而AI還未將這一部分學透,時常畫出奇形怪狀的手。不過,吳浩然表示,這一局限未來有望被AI繼續突破,“對這類細節的刻畫問題,很多研發者正在著手攻關,比如谷歌最近就在研究更細致的人手骨骼關鍵點模型。”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AI繪畫就能憑借更加以假亂真的效果驚呆人類。“雖然肉眼不好分辨,但AI繪制的‘照片’與真實照片仍然在計算機上有像素級的差別,讓人能夠區分出來。”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副教授黃民烈說。未來,互聯網中的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比重將增大,與用戶生成內容(UGC)及專業生產內容(PGC)進行更深入地結合。
比照真人畫像存在法律風險
在網絡傳播的AI人像繪畫中,也出現了神似明星臉的作品。越發真實的AI繪畫,存在的被濫用風險也在增長。《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八條第二款規定:“肖像是通過影像、雕塑、繪畫等方式在一定載體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識別的外部形象。”第一千零一十九條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丑化、污損,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未經肖像權人同意,肖像作品權利人不得以發表、復制、發行、出租、展覽等方式使用或者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博士后邱治淼談到,運用AI繪畫程序所形成的某位特定民事主體的肖像,只要能夠被不特定的受眾明確識別為特定個人,則在將該肖像發布網絡分享之前,必須遵守《民法典》上述條款的明確規定,且不得同時構成侵犯公民名譽權、隱私權等其他合法權益。
“利用公民肖像必須遵循‘商業利用必須提前獲取許可授權’和‘非商業利用必須遵守法律規定’的市場通行規則。”邱治淼說道。值得注意的是,利用者表面沒有獲取商業利益但能夠吸引流量變現等隱形獲利方式,也構成商業利用,也應承擔侵權乃至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