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快速發展,其潛在的風險也隨之出現,真假新聞的界限似乎變得模糊。AI生成假新聞便是代表性的潛在風險之一。
什么是AI假新聞?
當前,各種AI工具的出現,為虛假信息傳播提供了便利,使得炮制假新聞變得更加容易和高效。假新聞的生成手段從過去的圖片和文字素材拼接,發展到了利用大模型生成文字信息和圖片視頻的新階段。
不法分子通過AI偽造假新聞、假人物、假現場,冠以突發新聞、科普內容等名號在互聯網廣泛傳播、吸睛牟利,制造謠言、混淆視聽,擾亂網絡傳播秩序。
AI假新聞如何產生?
AI能夠生成逼真的假新聞、社交媒體賬戶和內容,用于社交工程攻擊,誤導人們進行不安全的操作,所用到的技術手段主要有以下4種——
1.文本生成
利用自然語言處理(NLP)和生成模型,人工智能可以生成逼真的文章。這些文章可能包含虛假信息,被設計成模仿真實新聞報道的語言風格。
2.語音合成
語音生成模型可以模擬真人的語音,這使得制作虛假的音頻新聞變得更加容易。
3.圖像和視頻生成
人工智能技術可以用于生成虛假的圖像和視頻。深度學習模型能夠合成逼真的照片和視頻,包括將人臉嵌入到不同的場景中,讓虛假信息更加難以分辨。
4.社交媒體機器人
人工智能程序可以自動創建和管理大量的社交媒體賬戶,通過這些賬戶發布和傳播虛假新聞。這些虛假賬戶被稱為“機器人”或“僵尸粉絲”。
一方面,AI可以把很多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地展示在觀眾面前,且形式非常夸張、內容聳人聽聞,利用人們的情緒弱點進行傳播,會對觀眾產生一些視覺、聽覺或情感上的沖擊,使其看起來變得更加可信。
另一方面,AI不僅能捕捉用戶的心理預期,還能針對性釋放出一些部分真實的信息,進一步混淆視聽。
一旦這些AI假新聞被大量傳播,就會擾亂正常的網絡傳播秩序,破壞互聯網生態。利用AI生成假新聞的造謠者,還有可能觸犯我國刑法,涉嫌犯罪,可謂是“害人害己”。
如何鑒別AI假新聞?
針對使用AI“洗稿”,杜撰新聞事實的網絡謠言,廣大網友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鑒別。
在上網瀏覽信息時要保持對信息來源的警惕性,盡量選擇權威、可信賴的媒體或機構作為信息來源。
要注意網絡新聞信息的邏輯性,如果發現一條新聞信息在邏輯上存在明顯的漏洞或矛盾,它很可能是經過篡改或杜撰的。
切記不要盲目相信和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在社交媒體或網絡上看到可疑信息時,可以先進行核實或者等待官方消息發布后再做判斷。
總之,個人在上網“沖浪”時需提高警惕,增強對假新聞的防范意識和辨別能力,不人云亦云,不偏聽偏信;同時,自覺遠離假新聞,不當假新聞的跟隨者、助推者。如發現虛假新聞,可及時通過舉報電話、互聯網舉報中心等多種途徑對其進行舉報,共同維護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
來源:保密科學技術微信公眾號(綜合央視新聞、中國青年報等官方媒體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