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拆開,就是“人在草木間”。一杯茶,氤氳出甘醇的氣息;一杯茶,包含著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為民情懷。曾經在福建工作過17年半的習近平,與福建有著深厚的“茶之緣”。當前,全黨上下正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中央八項規定將改進調查研究擺在首位,加強調查研究,是密切聯系群眾、踐行群眾路線的重要方式。重溫習近平喝三杯老鄉茶的故事,能讓我們更直觀地領悟到如何深入基層,聽民聲,察實情。
20世紀80年代,在廈門工作期間,習近平上高山、進海島、下農村、入農戶,深入基層調研。有一次,習近平到同安調研,當地人喜歡泡茶,茶杯因常年使用,積著厚厚的褐色茶堿。當地一位農民回憶說,“我端出的茶杯,很多下鄉干部都喝不下去,但習近平端起杯子就喝。”這樣一下子就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這個故事表明,領導干部只要放下架子、撲下身子,與群眾同坐小板凳、同喝“粗碗茶”,就能拉近與群眾的距離,聽到掏心窩的話,從而全面了解群眾所思所盼。
在福建寧德任地委書記時,習近平去屏南調研。當地老百姓拿出艾葉蛋招待他——用艾草熬出的熱乎乎的湯汁,沖進打散的生雞蛋里,再加些白糖攪拌一下,這是當地招待貴客的“最高禮節”。工作人員擔心習近平喝不慣,連忙阻止。習近平擺擺手說:“要是不喝,老百姓就覺得你是官,你和老百姓就有距離了。”他二話不說端起碗把艾葉蛋喝了下去,老百姓很高興,一下子就和他熟絡了起來。開展調查研究不能“腿動心不動”,“身”到更要“心”到,要把貼心交心親民貫穿調查研究的始終。多接些地氣、多了解實情,才能把情況摸清楚、把問題搞精準。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來到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調研,在村民家中和大家一起喝擂茶、拉家常。村民邱彩立回憶說:“他走進家門,還沒落座,就問起了柴米油鹽,還和我們一起喝擂茶,還囑托我們‘要關心集體,鄰里要和睦,要重視教育下一代……’每句話都說到我們的心坎上。”一棵大樹如何才能枝繁葉茂?唯有深深扎根土壤汲取養分。深入群眾魚得水,脫離群眾樹斷根。腳沾泥土才能心中有譜,要自覺拜人民群眾為師,腳步往下走、政策往下送、方法往下找,帶著深厚的感情“往群眾堆里扎”,真心對群眾負責,這樣才能為群眾辦事情、解難題、謀福祉。
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黨的初心,也是黨的恒心。“下基層要少搞‘錦上添花’,多搞‘雪中送炭’,不要‘一窩蜂’似地涌到工作基礎好的‘熱門’地方去湊熱鬧,而要多跑‘冷門’,到問題多、困難大、條件苦的地方和群眾中去送溫暖、辦實事。”總書記的話像一杯香茗,韻味悠長。調查研究,就像一座橋,連著理論和實際、決策與舉措、黨心與民心。當下要以學習教育為契機,堅持糾“四風”樹新風并舉,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放下“官架子”,跟群眾“平起平坐”,用“走田埂”代替“聽匯報”,兜住民生底線、補齊民生短板、辦好民生實事。(丁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