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丁雅梔】據路透社17日報道,4位知情人士透露,未來12至18個月內,至少有5家來自中國的企業計劃在新加坡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雙重上市或配股。報道稱,這一最新動向顯示出中國企業正加速拓展東南亞融資渠道,尋求多元化的資本布局。
CGS國際證券投資銀行集團負責人Jason Saw表示,當下很多中國企業正在進入或擴大在東南亞的業務,因此希望能在新加坡交易所(簡稱“新交所”)上市。據報道,計劃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國企業涵蓋多個行業,包括一家能源公司、一家醫療集團和一家總部位于上海的生物科技企業。
由于相關計劃尚未最終確定,知情人士未透露具體公司名稱。一位消息人士表示,部分企業可能通過新加坡主板上市募集約1億美元資金。
報道稱,這一趨勢將提振新交所的業績。盡管新交所是房地產類型投資的熱門場所,但一直難以吸引大型上市公司上市,也難以提振交易量。根據新交所官網數據,2024年該交易所僅有4宗IPO。通常情況下,新交所并非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首選,香港市場更受青睞。 為增強市場吸引力,新加坡今年2月已經推出一系列股市振興措施。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這套方案包括針對企業和投資者的稅收優惠、以及更為簡化的上市流程。安永亞太區IPO主管Ringo Choi認為,這些舉措將進一步提振當地IPO市場參與度,新加坡“政治穩定及在地緣政治問題上的中立立場”對企業具有吸引力。
但不少觀察人士認為,由于新加坡當地投資者相對保守、上市要求更嚴格等因素,新加坡短期內難以縮小與香港在上市方面的差距。一位駐新加坡跨國軟件公司的總經理表示:“需進一步簡化企業尤其是科技公司的上市流程。現在不少初創企業總部設在新加坡,這里可以成為它們的上市地。”
中證焦桐基金總顧問許維鴻18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加坡目前是世界級的金融中心之一,法律和監管都相對成熟,華人背景的商業文化更是對中國企業有一定吸引力,但是中企赴新加坡上市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市場風險,新加坡作為開放的金融中心,股市波動會受到歐美、東南亞市場的影響,企業需要提前做評估;二是監管風險,新加坡當地法律法規有很多與中國不同的地方,因此企業對此要做好上市前的功課;三是估值認同,雖然新加坡投資者很重視對中國經濟的研究,但估值方法與一些傳統中企上市地存在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