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的小說《梅花烙》講的是一個王爺的福晉為了鞏固自己福晉的地位,不惜將自己的女兒送走并換了一個男孩回來,好繼承王爺的王位。
但沒想到,福晉抱養的兒子長大后竟然和福晉的親生女兒相愛了。
抱養的兒子名叫皓禎,他在二十歲那年,見到了福晉的親生女兒白吟霜。
在原著中,皓禎在初遇吟霜的那天,他身著尋常服飾,準備出門散散心。
步入大廳,見一位約莫十七八歲的少女,姿態輕盈地穩坐于廳中,懷抱著琵琶,正細心地校準音弦。
她輕輕抬眸,環視四周眾人,隨后微微頷首致意,以清脆悅耳的嗓音開口道:
-我是白吟霜,這是家父白勝齡,我們父女,為各位佳賓,侍候一段時間,唱得不好,請多多包涵!-
吟霜輕移蓮步至樓梯拐角處,恰巧路過皓禎身旁。
皓禎未加思索,隨手便將一錠五兩重的銀子遞了過去。
吟霜瞬間受驚,急忙抬首,目光與皓禎相撞。
這正是皓禎與吟霜初次邂逅的瞬間,亦是他心生漣漪的起點。
目睹他人對吟霜的欺凌,他早已將王爺的囑托拋諸腦后,忘卻了自己本是偷偷溜出透氣,且早已訂下婚約之事。
面對這般嬌美又柔弱的吟霜,他情不自禁地施以援手,而這一舉動,悄然改寫了兩人的命運軌跡。
以前在看這部劇的時候,我總覺得皓禎是在英雄救美,并且為了和心愛之人在一起,不惜沖破重重枷鎖,非常勇敢可敬。
然而,我如今重讀原著,卻覺皓禎實則是個叛逆且欠缺大局觀之人,表面上風流倜儻、才情橫溢。
殊不知,他主動招惹吟霜,看似是拯救之舉,實則卻將吟霜推入了悲劇命運的無盡漩渦,最終導致她香消玉殞,落得個凄涼收場。
要知道,皓禎明知自己因為身份的原因,婚姻由不得自己做主,卻仍肆意挑逗孤女吟霜。
說起皓禎的身世,還得從他的養母雪如嫁入碩親王府說起。
原本王爺對雪如情有獨鐘,即便接連誕下三名千金,也未曾迎娶他人。
可是后來她懷上第四胎后,心中便泛起些許忐忑。
恰逢王爺壽辰,一位名為-翩翩-的舞伎身著輕薄紗衣,翩若驚鴻,一舉一動皆令王爺沉醉,瞬間便被納入房中,不久后亦懷胎待產。
倘若翩翩誕下王爺的長子,雪如的地位便如風雨中的浮萍,岌岌可危。
其姐雪晴見妹妹處境堪憂,便四處奔波,為她探尋一條化解困境的路子。
-這一胎,如果是男孩,就皆大歡喜;如果是女孩,那么,偷龍轉鳳,在所不惜!-
雪如面色驟變,滿心驚駭,她難以置信,怎會有父母狠心舍棄自己的親生骨肉,轉而去悉心照料他人的孩子,且視如己出?
然而,當那關鍵一刻真正降臨,她已無從反悔。
她將嬰兒臉朝下置于膝頭,左手穩穩托住其頭顱,右手緊握那枚燒得通紅的梅花簪,嬰兒那如雪般嬌嫩的肌膚上,瞬間騰起白煙,發出細微的嘶嘶聲響。
就這樣,女孩被帶走,換回的則是一個圓潤可愛、惹人憐愛的嬰兒。
王爺對這個新得的兒子極為喜愛,為其取名-皓禎-。
在滿月宴上,王爺滿面春風,連皇上都親自賜禮,足見其喜悅之情。
翌年,翩翩亦誕下一子,取名皓祥,王爺更是喜上眉梢。
不過,這兩個兒子僅相差半歲,待到十二歲時,差異便逐漸顯現。
嫡子皓禎天資聰穎,記憶力驚人,且善于觸類旁通,深得王爺歡心。
相比之下,僅小半歲的皓祥則顯得有些愚鈍。
皓禎不僅學業成績斐然,其射箭、騎馬、武術訓練等各項技藝,也都精妙絕倫,毫無瑕疵。
在如此鮮明的對照之中,皓禎儼然化作王爺的榮耀象征。
對于這般出色的兒子,王爺自是滿心歡喜,雪如亦是挑不出半點毛病。
因而,皓禎承載著王爺的全部期望。
這二十年間,他在王府里學習禮儀、武藝、詩文、書畫、交際以及琴棋等諸多技藝,皆遵從王爺的意愿,故而王爺對他極為溺愛,對皓祥則頗為冷淡。
常言道:得寵之人往往肆無忌憚。
于是,年方二十的皓禎,心中常懷叛逆之念,他厭倦王府繁縟的條規,反感王爺的教誨,心底總渴望外出散心。
平日里,他只是喬裝成普通貴公子,帶著小寇子四處閑逛。
去天橋觀賞雜耍,到茶館品茗閑聊。
然而,當他于街市邂逅那楚楚動人的吟霜,他往日的乖巧順從便瞬間瓦解。
緊接著,王府發生了一樁重大變故。
原來,皇上頒下旨意,皓禎被皇上相中,御筆親批,將他指婚給蘭公主,使其成為未來的駙馬。
整個王府都沉浸在喜悅之中,唯有他保持著一份淡定。
自幼他便深知,自己的婚姻不過是父母眼中的大事,于他自身而言卻并非如此。
身為王室后裔,他們皆需遵循門當戶對的婚姻原則,大清國向來重視血統之純正,嫡庶之分更是涇渭分明。
因而,他宛如一具行尸走肉般度日,直到數日后,他又暗中溜出府外,想要去尋覓吟霜。
而此時的吟霜,竟在為父守孝之余,不惜賣身以籌措葬禮費用。
皓禎毫不猶豫,立即將白吟霜安置進了東城帽兒胡同的一處小巧四合院,并安排家中仆役前去照料她。
彼時,他全然未曾考慮到自己已然訂下婚約,若他這般肆意妄為,不僅會讓家族蒙羞,甚至可能招致殺身之禍。
可他依舊我行我素,將吟霜藏匿于金屋之中,全然不顧及吟霜今后的處境。
在對未來毫無規劃的情形下,皓禎徹底沉醉其中,將名譽、地位、公主、王府以及種種顧慮統統拋諸腦后,仿佛一切都可舍棄、可喪失、可遺忘,他心中所念唯有吟霜一人。
對于皓禎這般自幼錦衣玉食、備受寵愛、從未歷經生活磨難的世家公子而言,他對吟霜的傾心是真摯的,鐘情于她的柔弱與乖巧,卻偏偏忽略了為吟霜的前程著想。
他心知肚明自己的妻子乃公主之尊,連自己的命運都難以自主,卻依舊在婚前放縱自我,肆意玩弄孤苦無依的吟霜,這豈非是在將吟霜推向絕境?
他非但無力庇護吟霜,反而會給她招致諸多麻煩。
在那短暫的甜蜜之后,皓禎萌生了將吟霜接入府中的念頭。
吟霜一聽-入府-二字,便嚇得心驚膽戰,這-王府-豈是輕易能踏入之地,一旦踏入,是吉是兇,實在難以預料!
于是,她緊緊攥住皓禎的手,含淚哀求道:
-你就讓我住在帽兒胡同,一切維持現狀!我已經非常非常滿足了!我不在乎名分,不在乎地位,只在乎天長地久!你只要隨時抽空來看我,我就別無所求了!-
然而,皓禎卻一廂情愿地篤定,自己能夠給予對方名分。
懷揣著這般糾結的心態,他與公主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洞房花燭夜,他滿心牽掛吟霜,以致難以履行夫妻之禮,此事傳至雪如耳中,她便詢問皓禎為什不愿與自己同房?
此時,皓禎竟任性地提出,唯有讓吟霜入府,長久相伴左右,他方能與公主行周公之禮。
雪如顧全大局,費盡心思將吟霜引入府內,自此,吟霜的噩夢徹底拉開帷幕。
皓禎背著公主,暗中親近吟霜,吟霜雖感動不已,但仍不忘提醒皓禎:
-你已經娶了她呀!你被指婚的時候,就已注定了你的身份與地位,難道你違背皇上的旨意,辜負父母的期望……就不是‘不忠’嗎?要親近我,先親近她……-
吟霜的那番話,如同一劑良藥,讓任性妄為的皓禎有所觸動,于是他與公主 有了夫妻之實。
然而,三個月過去,皓禎依舊對公主不聞不問,公主這才察覺到吟霜的存在。
吟霜被公主召去,淪為一名丫頭,盡管遭受種種屈辱,卻依然強忍著。
因為她深知事理,懂得顧全大局,明白若得罪公主,不僅自己會受盡折磨,王府上下也將不得安寧。
此時的吟霜,雖深陷愛河,卻仍保有一絲清醒,但自幼備受寵愛的皓禎卻全然聽不進去,他與公主攤牌,還說出了一句極為輕狂的話:
-你盡可高高在上,當你的公主,放她一馬!井水不犯河水,過你的榮華富貴,太平日子!如果你不肯,定要除之而后快,你就把我一起除掉吧!
至此,公主怒氣沖沖地返回了皇宮。
王爺也順勢得知了吟霜的種種。
皓祥一見到皓禎,便氣得破口大罵:
-你是不是想害死我們一家子啊?為一個丫頭去得罪公主?你瘋了?還是腦子有問題?-
但是皓禎卻在失去理智后倔強地說:-我一人做事一人當!-
-你一人當?-皓祥尖聲說,-你講些什么外國話?公主如果生氣了,皇上如果怪罪下來,阿瑪、額娘、我,哪一個逃得掉?什么叫‘連坐’,什么叫牽連‘九族’,你懂不懂?你成天‘御前行走’,走來走去,連大清王法你都走丟了?-
顯而易見,這席話并未促使自矜的皓禎反思自身所作所為,他依舊我行我素,全然未察覺自身過錯,只是一味沉醉于愛情的虛幻夢境,早已將人生諸多待辦之事拋諸腦后。
盡管他身為貝勒爺,承襲父輩的榮華富貴,卻也應肩負起對家族的責任擔當。
當皇上召見他時,他巧言令色,憑借一套愛情論調令皇帝寬恕了他,還向皇帝保證會與公主和睦相處。
然而,在隨后的日子里,他又再度陷入癲狂。
吟霜失去孩子后,他欲懲罰公主身邊的崔嬤嬤,最終還是被王爺勸阻。
這一系列事件令公主受到極大刺激,變得疑神疑鬼。
此時的皓禎自以為正處巔峰,為吟霜之事屢屢讓公主難堪,他以為這般公然偏袒吟霜,便是對吟霜的最好保護。
然而,若仔細剖析,這種任性妄為、不顧全大局的性情,不僅會令他自己命喪黃泉,也會使吟霜及其全家陷入生死絕境。
過了一陣子,公主染病在身,皇上便借機前來探望。
一見公主那蒼白的臉頰、迷茫的眼神以及憔悴的面容,皇上頓時怒火中燒。
此時,皓禎又開始逞強好勝,在皇上面前為吟霜求情,聲稱一切都是自己的過錯。
而此時的皇帝怒不可遏,迅速做出了決斷。
-不管白吟霜是人、是狐,她以邪媚功夫,迷惑額駙,引起家宅不和,已失去女子該有的優嫻貞靜,和品德操守,原該賜死!今天看在額駙求情的份上,免其死罪!著令削發為尼,青燈古佛,了此殘生!-
至此,皓禎的肆意妄為竟未遭懲處,反倒是無辜的吟霜替他背負了后果。
我實在難以理解,一個自幼聰慧過人之人,怎會分不清利弊得失,連比他小半歲的弟弟皓祥都洞察局勢,他們雖出身王族,但公主與皇帝始終是高高在上的主子,這一淺顯道理他竟拋之腦后。
此時,皓禎竟提出逃離此地,去追尋他們的小日子。
倒是吟霜頭腦清醒,說道:
-咱們真能這樣做嗎?這是違抗圣旨,罪在不赦,即使逃到天涯海角,真能逍遙法外嗎?而且,咱們走了,阿瑪和額娘怎么辦呢?
自始至終,吟霜都保持著高度的清醒與理智,她對局勢洞若觀火,對利害關系了然于心。
因此,從一開始她就堅決反對踏入府門。
依我之見,吟霜的成熟與理智遠勝于皓禎。
皓禎自幼一帆風順,未曾經歷過任何挫折,故而一旦遭遇難題,便極易崩潰,失去理智。
他自以為對吟霜的-偏袒-是在為她謀福利,殊不知這實則是在將吟霜一步步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皓禎連自身都難以護佑,又怎能奢談保護吟霜呢?他對現實的盲目,最終釀成了后續的悲劇。
若他能聽從吟霜的勸告,先安撫公主的情緒,待時機成熟后再將吟霜接入府中,公主想必也會欣然應允。
然而,他的任性妄為,不僅連累了自己,更殃及了整個家族。
正當吟霜打算遁入空門,削發為尼之際,雪如再也按捺不住,當眾揭穿了吟霜的真實身份,這無疑使事情陷入了新的危機之中。
皓禎的真實身份曝光后,皇上隨即頒下旨意。
念及碩親王與福晉乃皇室貴胄,特赦免其死罪,即刻監禁兩年,貶為平民,碩親王府其余成員,一律革除爵位,撤銷封號,府邸收歸國有,擇日安排遷徙。
白吟霜被勒令剃度出家為尼。
皓禎以不明來歷之身,妄得駙馬之尊,罪孽深重,理應處以極刑!三日后正午,立即執行!欽定。
頃刻之間,王府陷入一片混亂。
丫鬟仆役眼見形勢不妙,又擔心自身受牽連,紛紛逃離,當夜便走散了大半。
短短一夜,偌大的王府宛如一座荒蕪的死城。
盡管吟霜內心悲痛欲絕,但她仍鼓起勇氣向公主求情,試圖解救皓禎。
她對公主說道:
-公主!請你清醒過來!因為皓禎已到最后關頭,明日午時,就要處死了!不管他是真皇親,還是假皇親,他是真貝勒,還是假貝勒……他都是我們兩個人的丈夫呀!是我們兩個人都深深愛著的,唯一的,真正的丈夫呀!-
正是這番話語,才使公主如夢初醒,在皓禎即將被處以極刑的緊要關頭,挽救了他的性命。
依我之見,公主亦是值得同情之人,她何錯之有?被皇帝強行指婚,卻不知丈夫早已心有所屬,始終未能得到丈夫的愛,最終精神失常。
歸根結底,皓禎才是罪魁禍首。
他明知自己的婚姻無法自主,卻仍去招惹吟霜,又不明形勢,肆意妄為地得罪了公主與皇上,致使吟霜從未過上一天安穩日子。
最終,因一場陰差陽錯,吟霜想與皓禎-生死相隨-,便提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一生,實屬悲慘。
本應享有的富貴人生被皓禎占據,在命運的捉弄下,又因一場戀愛耽誤了自己的性命,年僅二十便香消玉殞。
若當初皓禎能克制自己的同情心,或許吟霜的命運便不會如此凄涼。
皓禎初見吟霜,心便被她深深吸引,隨后,他打著愛的旗號,全方位守護吟霜,不惜與公主針鋒相對,甚至與家族成員決裂。
表面上看,他對吟霜的愛意似乎深沉無比,但實際上,他的舉動背后藏著個人的私欲。
與吟霜的相遇,對他而言,更像是一場釋放內心壓抑已久的叛逆的契機。
二十年的束縛與限制,讓他渴望掙脫,而吟霜,不幸地成為了這場與父權抗爭的犧牲品。
他口口聲聲宣稱深愛吟霜,然而,在實際行動中,他只顧及自己的得失,從未真正站在吟霜的立場,為她規劃一個安穩的未來。
他堅持將吟霜帶入府中,又屢次與公主發生沖突,這些短視且不顧大局的行為,與他以往聰明睿智的形象大相徑庭。
常言道:-真愛一個人,就要設身處地為她考慮,對她的未來負責。
-然而,從皓禎的所作所為來看,他對吟霜的愛,似乎只是流于表面,從未觸及本質。
誠然,美好的愛情足以令人沉醉,但每個人肩上都有比愛情更沉重的責任。
對于吟霜而言,她肩負的責任尤為重大。
然而,最終,她卻因皓禎的離去,拋下了親生父母,舍棄了一切。
這種只追求愛情歡愉,不顧及大局的做法,或許讓她永遠無法領悟:-人生廣闊無垠,不應僅僅局限于愛恨情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