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看天涯的帖子看到一點多,翻完 35 頁,不敢刷新。又一個消息引爆了網絡,議論紛紛,而這些消息的聚合地是:天涯。
這個虛擬社區(qū) 1999 年誕生,它迎來了博客、微博、微信,當中國博客網關閉所有免費博客,當微博被人看做沒落的媒介,天涯依然活著,長盛不衰。美麗說、蘑菇街等裝扮網站和應用開始隨著移動時代攻占市場,天涯上依舊有著大量優(yōu)質的時尚街拍、自拍曬圖帖?!肮背蔀橐粋€貶義詞,可天涯上不乏針砭時弊的犀利見解,擁有大批讀者。
不過,讓我們著眼于受眾面最廣的功能,那就是天涯的八卦。這些或由天涯主導、或由用戶發(fā)起的八卦帖,時不時“燒”起來,讓天涯火一把。你可以批評娛樂八卦的無聊,可以譴責人肉搜索的不道德,但你不得不承認,正是這些“精神糟粕”為天涯聚集大批人氣,成為供養(yǎng)“精華”的基礎。而這,也是天涯不老的原因。
就“三亞海天盛宴”一事,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天涯娛樂八卦版版主 @八卦_我實在是太 CJ 了 發(fā)的微博,一個鏈接就給引到天涯的帖子上。我們可以就這個帖子分析成功八卦帖的特點。
一條微博,有圖跟沒圖的傳播力要差得遠去,“有圖有真相”也是八卦貼成功的關鍵。事實上我更喜歡看豆瓣的長帖,因為是不是胡編亂造,你可以通過人家相冊、廣播等蛛絲馬跡判斷。天涯多馬甲,要想帖子顯得有理有據(jù),上圖是必不可少的。這件事情中,天涯的圖主要來自微博,部分來自豆瓣和朋友圈。
這樣的弊端在于你無法得知哪些是論壇管理員拋出來引導話題的,而好處在于有些不便表明身份的知情人士也可以插一腳。微博上由于“大 V”等意見領袖的存在,微博底下的評論往往是隔離開來,評論者跟評論者、評論者跟發(fā)微博者之間缺乏互動,而論壇則是一種更為平等的關系,加上隱姓埋名的特點,用戶之間更具備平等交流的機會。
在整個話題討論中,“馬克”和“劉明”會為這個話題造樓,樓越高,頁數(shù)越多,讀者往往更好奇,更想探個究竟。翻山越嶺時常常會看到自己已經看過的內容,但又不得不看下,生怕錯過了新的爆料。而在整個過程中,這就加深了讀者的印象。
加深印象的好處在于它會強化你的認知。如果不加以判斷,也許你在看完帖子后會把其中一些猜測都當做事實。其實,只要定下神思考下,你就會發(fā)現(xiàn)帖子中推測邏輯不嚴密的地方。
但還有一件事情讓你無法專心分析,那就是用戶不僅僅專注于單一新聞事件,這是一個分散型思維過程。你會突然跳轉到“王思聰跟女友”的歷史事件中,突然跳轉到十幾年前壹周刊封面風波中,突然又跳轉到主角的辟謠微博被打臉中。
分散的思維正體現(xiàn)了參與者敬業(yè)的八卦精神,一切圍繞著主線前進。
網絡熱點每天都有,每個時期有一個大熱點,只要天涯抓住它們,適時地制造熱點,比如當年的“小月月”,這事就成了。有素材,有策劃,再加上討論氛圍好,這個老牌 BBS 網站活得滋潤。
而且,我發(fā)現(xiàn),拿著 iPad mini 翻帖(網頁版)的體驗挺不錯的,甚至比桌面版好,簡陋的界面在強調 UI 設計的今天顯得過時,但刷帖看的就是那些細小的文字,我還真很少去注意頁面設計。
天涯誕生時,大街小巷放著任賢齊的《天涯》,貓撲開始靠著圖片和視頻紅火起來,你會到江湖聊天室練練武功,找找老公老婆。現(xiàn)在,它們還在,歌只在唱 K 時重溫,一唱就暴露年齡,江湖和貓撲也很久沒上。天涯,卻時時出現(xiàn)在你眼前,吸引著你的點擊。
只能說,八卦精神不死,甚至在網絡時代更好地發(fā)展,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別輕易泄露個人信息——我說的不是艷照,而是警惕“社會工程學”攻擊。
題圖來自:weheart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