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我們提到闖關東的時候,一般想到的都是山東人,往往會忽略一個重要群體河北人。其實闖關東不僅僅是山東人的事,還有背井離鄉的河北人。闖關東的關就是指的河北山海關,河北人也是最早開始闖關東的,前期的移民也主要來自河北地區。
《闖關東》電視劇劇中也都是歌頌的山東人闖關東,畢竟是山東電視臺制作的節目,但歷史不應該忽略可歌可泣的河北人闖關東。
河北人闖關東主要是來自唐山、承德、秦皇島三地,其中唐山人最多、最出名。承德和秦皇島地區,歷史上曾經建立過熱河省,很多地區也屬于長城以北的關外了。唐山人闖關東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下面我們就重點來講一下唐山人闖關東的歷史史詩。
熱河省地圖
(一)河北人闖關東截止到解放前人口總數統計約為800萬,其中唐山地區有120人口。唐山因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句麗駐蹕而得名,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工業基礎雄厚,素有“北方瓷都”之稱。這里誕生了中國第一座機械化采煤礦井、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第一臺蒸汽機車、第一桶機制水泥,孕育了豐厚的工業文明。唐山是中國評劇的發源地,素有“冀東三支花”之稱的皮影、評劇、樂亭大鼓享譽全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于闖關東的歷史背景,之前文章小編都有做過詳細介紹。唐山人的“闖關東”,大約始于十九世紀中葉以后,清朝末期全面解禁東北地區后,河北居民開始由陸路移民進入東北地區(山東人主要是走水陸),而最早進入東北各地的移民主要來自河北灤州、樂亭、唐山和遵化一帶的各縣農村。隨后帶動遷安、豐潤、玉田和昌黎、盧龍、撫寧等地,形成了河北省內各地向東北地區大規模移民的熱潮。到清末民初時,唐山一帶居民向東北地區移民達到了歷史最高峰。因為距離上的優勢,唐山人闖關東在時間上也是占據了先機。像電視劇《闖關東》中,不管是前期開荒種地后期經商開飯館,河北人好像都是走在朱開山前面的。
其實闖關東用在唐山人身上是要加上引號的,因為很多唐山人在清朝之前就是居住在東北地區的,滿洲人崛起后,很多人被迫逃難到關內的。另外在東北的唐山人,時至今日也并不習慣把當年祖輩、移民東北的遷徙行為稱之為“闖關東”,而是直接稱之為“上東北”、“下關東”。這一字之差,也許就是在東北的唐山人與山東人的一個區別。闖關東是存在目的之分的,唐山人闖關東是為了經商,為了開拓市場,而山東人闖關東多是因為逃荒避難為了生存才被迫去東北闖關東的,目的不一樣。據相關學者在吉林蛟河、營城、遼源等老礦區調查了解,在這些礦區井下從事一線掘進、采煤、推車等重體力勞動的人們,有75%以上為山東籍人士,而河北籍人士則不足5%。
(二)“東北三個省,無處不樂亭”,唐山人闖關東經商當中又屬樂(lao)亭人最出名。樂亭本是渤海邊的一個小縣城,卻因闖關東時形成的老呔幫而名噪一時。呔商的稱謂與我們的方言密切相關。清代至民國時期一些昌黎、灤縣、樂亭人離開故土,到關外經商,這些商人就被稱之為“呔商”。呔商中成就最多、人數最多的是樂亭人,樂亭人自然成為呔商中的主流。
從清朝中葉至民國時期,10萬樂亭人跨過灤河到東北經商,資本不斷擴大,達到5億銀元(而電視劇《闖關東》中的山河煤礦總資產也不過100余萬),每年匯入家鄉2千萬。樂亭縣富甲京東。汀流河集鎮南邊劉新亭,小黑坨張希孔,何新莊武百祥等,都是艱辛耐勞,頑強拼搏,勤奮創業,闖進東北,在商界施展身手的。劉家后來成為“京東第一家”,張家最終變成豪富,武百祥成為東北巨商,還涌現了孫秀三、趙漢臣、楊煥亭、劉臨閣等名震東三省的一批商業精英。
(三)整個河北在闖關東的歷史史詩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現在的東北地區也產生了深遠影響。據不完全統計,現在東北地區的漢族人口(不算原住民只說移民后裔):其中黑龍江人中河北移民后裔約占30%,吉林人一半是河北移民后裔,遼寧人(除了遼東半島地區):60%是河北移民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