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栗旬再好,也不見得他的銀桑能被每一位《銀魂》粉絲接受吧?”
“cos”是英文“costume”的簡略寫法,通常以動詞的形式出現。cosplay在日文中寫成“こすぷれ”,羅馬音讀作“kosupure”,譯為“角色扮演、服飾裝扮”。而那些借用服裝、飾品、道具以及化妝,扮演成動漫、游戲、電影、小說等虛擬角色的人,一般稱之為“cosplayer”,簡稱“coser”。
作為2.5次元的一種表現形式,cosplay之所以能作為一種動漫衍生產業發展起來,與日本這個動漫產出大國息息相關。不過,cosplay這個概念的首發者,卻是一位名為Nov.Takahashi的美國人。
cos界的鼻祖!!不服來戰:-D笑
這個美國人在舊金山參加國際化妝舞會時,突發奇想地將“costumeplay”簡稱為“cosplay”,并將這個名詞使用到日本“MyAnime”雜志發表的文章中。由于正值日本動畫御宅王朝建立之初,cosplay的出現無疑為御宅族抒發對角色喜愛之情提供了一種更為直接的表現方式。
1982-1983年,日本地區掀起了一場空前盛大的cosplay運動,大量的coser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成為御宅文化鞏固根基必不可少的一支隊伍。
網傳的日本四大coser,從左到右分別是:櫻庭時央、椎名朔哉、HIRO HIRO和華月琉那。
中國的“cosplay”歷史相對較短,最早追溯到1993年的香港藝術節,當時一個名為“四百尺”的同人組織,以《銀河英雄傳說》當中同盟軍的形象在會場上出現。緊隨其后,1995年臺灣地區在一次游戲宣傳活動中,首次以coser代替模特,成為了該活動的聚焦點。
上圖為香港coser K.L.旭子,下圖為臺灣著名coser
大陸方面,雖說起步稍慢于港臺地區,但前人提供的豐富經驗讓其得以急速穩定地成長,加之正值舊媒體時代與新網絡時代交接,cosplay的市場條件越加成熟,為了順應這一歷史潮流,2000年8月,中國大陸成功舉辦了第一屆cosplay大賽。此后數年間,國內coser人員數目以肉眼可見的增速呈直線上升。
然而“coser”這個群體終究是一個舶來品,傳遞過程中難免會產生精髓被打磨耗盡的情況,缺陷的地方容易受感染,糜爛甚至轉為病毒擴散。不完善的COS圈,注定無法確保coser水準的一致性。
近年來,cos圈的優勢凸顯,有利可圖因而一哄而上要成為coser的野模不勝枚數。面對這個來勢洶洶的利益集團,COS圈或許將迎來首輪大規模的洗牌運動。
當信仰與顏值、誠意與金錢不可兼得時,取舍選擇毫無疑問將反映coser和野模各自對于cosplay態度與立場。
一、coser一定要專業嗎?
答:辯證唯物主義要求我們,這里的專業要兩看。
coser不是職業,犯不著評職稱。它只是三次元的動漫愛好者與二次元角色之間聯合的媒介,用作滿足自己與最愛角色近距離觸碰的夢想。coser喜歡這個角色,從而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還原角色,這份誠意與專注已經足夠檢驗一個coser的專業程度。并非一定要拿著一張履歷紙說自己參加過什么大型比賽,拿了多少獎,坐擁多少粉絲后宮。
畢竟這年頭網紅野模一大堆,觀眾老爺早已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哪個一夜爆紅,哪位一夜成名,就看誰家的后臺夠強大,誰家的推手更強勢,誰家的水軍更會撕逼。coser這個行業也一樣,國內目前幾大漫展,哪個更有經濟效益明眼人一算就知道,這個時候推出一些博人眼球的野模coser,從而使其拓展后期業務的公司比比皆是。這種帶著職業性質的“專業”coser,我看任何一個喜歡動漫的宅友都不太能接受。
平沢唯 cn: 守年
誠然有很多人說,又不花你家的錢白白給你拍照,不穿著暴露你會搭理?少點圣母心,少用上帝視角來說話!別把野模不當coser!再說了cos圈這種規范性低、參與性強,缺乏嚴格監管控制的圈子什么時候變得如此冰清玉潔了?不就是一群死宅憑什么擺出一副清高的姿態評頭論足!
講道理,為了還原角色的暴露我是堅決支持的,畢竟人家為了愛好豁出去,如此良好的職業精神,我還有什么不滿意的。但現實是,當下大部分野模,別說她對自己cos的角色屬性不了解,甚至連最起碼的人設名字都沒記住。
我曾試過被一位女裝潮田渚的野模問過這樣一句話:
“為什么你們二次元都喜歡平胸的女生?為了這個角色裹胸都快勒死我了。”
——那你應該cos小渚常服或校服打扮的。
“小豬是誰?羅志祥么?”
那一刻,哪怕對面這個漂亮可愛的女生裝束上與潮田渚如出一轍,我都無法將其與角色對號入座。我也想尊重每一位野模coser,但你們又有沒有試圖尊重一下這個角色本身對于漫迷的意義呢?
二、coser一定要漂亮嗎?
答:coser的魅力不在顏值,野模的價值體現在顏值。
有顏值的coser不一定是好coser,但沒有信仰的coser一定不是好coser。就跟咸魚,沒有任何區別。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四組圖片。
第一組圖片來源于Instagram,由一個用戶名為“anneliesvanoverbeek”的coser提供。
圖片從左到右分別是,17世紀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創作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傲慢與偏見》的凱拉奈特利、哈利波特和奧黛麗赫本。
第二組圖片來自一位臺灣的野模coser,她因裸身穿塑料袋在網絡走紅,緊接著被不知名人(tui)士(shou)爆出一段不雅視頻。
第三組的圖片比較零散,分別由“相機入魔”《哈爾的移動城堡》(出鏡的是93歲老奶奶和她的孫女)、helloheyi的狼外婆和專注《伊藤潤二系列》的coser“mamakiteru”組成。
最后這組圖片來自早年一位叫做“yuki喵”的野模coser。這妹子在cos圈的丑聞各位觀眾老爺有興趣可以自行百度,在這就不展開八卦了。
港真,這樣的對比做出來之后連我自己都覺得愧對第一和第三組的coser,感覺這是她們cos生涯當中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簡短的cosplay發展歷史,還不足以磨平文化上差異,偏低的接納程度導致coser得不到安穩平和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一些對市場敏感的公司嗅到了cosplay的可盈利性,巧妙借用各大漫展平臺,通過網絡媒體打造一批知名野模,以最低支出,最快速度地達成利益的最大化。
這些野模不需要知道cos角色的任何情況,也無需了解這個角色本身的意義和價值,她們只需根據公司或自身的實際情況,給某些帶著目的與意圖參展的人群,看到他們想要看的地方。
三、coser一定要有愛嗎?
答:Of course!
投身于二次元事業的工作人員,無論在國內外,都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在面臨瓶頸和挫折時,單靠信仰與愛無法生存,但沒有了這兩樣,則不能稱之為生活。
平野綾cos涼宮春日、杉田智和cos坂田銀時、種田梨沙cos栗山未來、小野大輔cos賽巴斯醬
動漫的受眾群普遍年齡偏小,為了更好拉近與粉絲之間的關系,增加輿論好感,娛樂圈一些明星通常會以“二次元愛好者”的稱號自居。比如男神是“旗木卡卡西”的楊冪、女神是“灰原哀”的陳曉、推薦了《fate/zero》的陳坤以及喜歡服部平次的劉亦菲等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且被認可程度最高的,莫過于徐嬌和汪東城,兩人常被外界戲稱為“娛樂圈最會COS,COS圈最會演戲”的明星。
不管外界如何質疑她的COS水平,但六花的coser我只認她
姑勿論真愛還是刻意,但人家作為一個明星,也明白要先把二次元人物擼清楚才敢說自己喜歡動漫。反觀某些一問三不知的野模,明明很討厭二次元還偏要裝出一副很喜歡動漫的樣子,以容貌為武器,硬生生把自己放到神臺上,以專業coser自居。
cosplay之所以強調愛與信仰,是因為只有真心喜歡角色,對角色有感情的人,他們所出的作品,才能被喜歡角色的漫迷們認可。一個對角色沒有絲毫感情的野模,長得再漂亮又有何用?她能媲美得了角色本身帶給漫迷們的視覺享受嗎?
小栗旬再好,也不見得他的銀桑能被每一位《銀魂》粉絲接受吧?
當coser的努力抵不過野模的勢力,漫展變成約妹子的場地,野模的身材顏值成為cos的主打要素,丑聞與炒作雙管齊下,動漫角色淪為他人作秀的工具時,原本單純的喜歡早已被扼殺,歪曲了cosplay精神主張的錯誤發展狀態,最受打擊的無疑是那一群真心因為喜歡而去用心還原角色的coser。
真·建立在別人痛苦上的快樂。
我一直覺得,單純還原服飾裝束的行為只不過是打著“cosplay”旗號的變裝罷了。而與之相對應,那些只是單純穿著角色服飾的人,在我看來只能喚作“變裝者”,而絕非是“coser”。
你可以覺得我無理取鬧,甚至有點裝。明明去逛漫展就是為了拍妹子,還弄得跟什么似的,典型“既要當**又要立牌坊”。
但那又怎樣?
就算我沒給錢就拍照了,但我好歹買了門票,規規矩矩地從大門進來,說話評論的權利總歸是有的好伐?
我就是看不慣那些穿著我最喜歡角色的服飾的野模,明明對角色絲毫不了解(甚至還有些人暗地里認為動漫幼稚無趣),一邊滿臉無所謂地說“不就沖著妹子和歐派來么,裝什么正人君子”,一邊勾搭起漫展主辦方的負責人員;
我就是那么玻璃心,就是那么腦殘粉,就是覺得他們褻瀆了角色,就是覺得coser的信仰與愛比顏值更重要;
我就是覺得那些主張要漂亮野模,說沒有顏值沒資格做coser的人,不僅否定了那些喜歡并努力還原角色的coser,還否定了正統角色魅力與價值。
因為在這些人看來,coser形象好氣質佳高于角色本身,cosplay的意義只體現在外表形象化。“角色感”太虛了,妹子又太正,三次元能觸摸怎么都比二次元靠真愛強對吧?
所以,我還真的不太懂你們的2.5次元。
也還真的,不想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