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今天整理的四則筆記,以供參與
001
《天龍八部》中阿朱、阿紫名字是出自于《論語》。《論語》講“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孔子厭紫,因朱紅色卻是正色,而紫色與朱紅色顏色相近,人們很容易將紫色與之混淆而誤選紫色。(我猜他老人家不喜歡紫色,是因為有句話叫“紅的發紫,紫的發黑”,那么紫就容易走到極端,這和他的中庸觀相悖)
蘇格拉底為什么討厭智者?因為在古希臘,所謂的智者更像現在滿大街兜售成功學的培訓師。這些智者,他們教學生修辭術,其實就是詭辯。學生學習這套本領,是為了提升公開演講的能力,這樣在以辯論結果來做重大決策的民主政體——雅典,就能更好地為今后從政做準備。而古希臘智者最擅長的就是詭辯的“用弱命題去反駁強命題”。
舉個簡單的例子,希臘哲學家芝諾的“飛矢不動”即是一個典型的弱駁強的哲學命題。他說射出去的箭其實是不動的。理由是一段距離之間包含無數個點,箭要想通過這段距離,就必須依次經過中間這無數個點。但是兩個相鄰的點是沒有距離的,當箭經過兩個相鄰的點時,也就談不上移動。箭總要從相鄰的點經過,那么,飛矢是不動的。
蘇格拉底和“智者”都是以懷疑為出發,但“智者”只以成功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于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雖然會覺得兩種觀點都沒意義,但他們會從中選擇一個強者相信的觀點,或權貴相信的觀點,或是更多的民眾相信的觀點,他們表面擁護這種觀點,實則內心充滿鄙夷。蘇則不同,蘇會考慮兩種不同的觀點興許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他持的一般是一種半信半疑,又信又疑的態度。一句話概括蘇的主張:在兩種對立的觀點之間,要保持必要的張力。即亞里士多德稱的“中道”,與孔子的“中庸”遙相輝映,東西文明在此觀點上保持高度的一致。
《了不起的蓋茨比》(美國作家菲茨杰拉德寫的)中的一句話:“測試是否擁有第一流智慧,就是要看一個人能否有能力在頭腦中同時持有兩種對立的想法,并且依然能夠保持運轉”。這句話經常有人提到,萬維綱老師就特別喜歡這句話,數次引用。我有時會想起這句話,但總是想不起出處,今天知道是引自《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書,大家記住了哦。
托爾金受柏拉圖《理想國》中一故事啟發而作《魔戒》,原故事為,一個名叫呂底亞的國家,有一個貧窮但誠實的牧羊人,他的名字叫裘格斯。有一天,他跟隨羊群走進了一個隱蔽的山洞,發現一座墳墓里有一具佩戴著一枚黃金戒指的尸體。裘格斯發覺這枚戒指具有讓他隱身的魔力。很快,窮苦的牧羊人就被這枚戒指賦予他的力量所控制。在偷偷潛入國王的宮殿后,裘格斯使用他的魔力誘惑了皇后,并在她的幫助下殺死了國王,成為呂底亞的下一任國王。
裘格斯戒指:傳說世界上只有一對,如果兩個相愛的戀人,找到這枚戒指,一起戴上中指,把戒心轉向各自的手心時,兩個人便都隱形了.但只有彼此兩個人,才看的到對方,這枚戒指讓他們大膽的相愛,不在乎距離,不在乎任何人的看法,因為是屬于他們兩的世界。
評:兩種對立觀點,要半信半疑、又信又疑,保持有張力的中庸態度為佳。《魔戒》的故事啟發于《理想國》,所以如果要想創作劇本或寫小說的話,不妨多看看以前古人的創作,里面包含了很多大膽的想像,再結合現代元素,那么說不定就能成為一個很好的故事范本。
002
“惡意收購”初看覺得是在企業的收購上手法毒辣、作風卑劣,行徑無恥,其實它存在著字面上的誤解,薛兆豐在136講對“惡意收購”進行了講解,他指出,強買強賣、乘人之危、出價太低、壟斷程度上升、讓公司閑置、限制決策時間等這些情形,都不是“惡意收購”,因為它們都是建立在“愿打愿挨”的交易基礎上。而在經濟學上,交易本身對于交易的雙方都是有利、雙贏的。有一種觀點認為,商業其實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而商業是以交易為基礎的。
實際上惡意收購更像是企業經營漏洞的發現者。所謂的惡意收購是這樣發生的,以下黑體為專欄摘錄部分:
通常一家公司看準了他的目標企業,覺得這家目標企業的競爭者沒有好好干,出現了經營上的漏洞,他們的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他們決定把它收購過來。
但消息不能走漏,一切要秘密地進行。收購者把相關的專業人士召集在一塊,在禮拜六下班以后,讓他們秘密地住到紐約一家酒店里面去,同時跟《紐約時報》說好了,留一整版的廣告位置,但是具體的內容先不告訴他們。
這些專業人士住進了酒店以后就連夜開會,這種會議通常稱為“神秘的周六之夜(Saturday night special )”。
這些專業人士在一塊談什么內容呢?談收購的條件。你想要從別人的手里把股票給買過來,你一定要給對方的股東一定的甜頭,條件要夠甜,但也不能太甜了,因為你放的糖是你自己的成本,所以你得仔細考慮。
到禮拜六的晚上一切都敲定了,知道該給多甜了,然后把文稿送到《紐約時報》去,第二天登報紙,給對方三天的時間、兩天的時間做決定,賣還是不賣。通常對方的股東就會被錢給打動了,扛不住了,就決定把股票給賣了,收購就這么完成了。
筆評:惡意收購并不惡意,表面的只從字面上理解容易引起誤解,實際上它針對的卻是經營上有漏洞的企業,且收購和交易也是雙方自愿。通常惡意收購帶來的結果是,被收購的公司高管被調離崗位甚或解職,但藍領員工的待遇反而上升了,所以惡意收購比屈原還屈,比竇娥還冤。
003
2、職場上,老人們通常對新人的態度有三種:拉一把,踩一腳,完全無視。第三種最為常見,所以新人進職場時要適應這新氛圍,你已經不是家里的小公舉和小皇帝了,不要把公司當成自己家了。所以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是,所有職場上的新人,都不要對老人有什么期待。新人進職場,首要目標是先活下來,活下來了再想著做兄弟。工作能力這個基本面是重中之重,是生存之本,沒有工作能力作為支撐,其它的與人談交情都是扯淡。
老員工的目標,是尋找可以結盟的年輕人。職場不交朋友,只交盟友。朋友這兩個字很重,代表著感情的羈絆,你愿意為對方的利益犧牲自己的利益,這是朋友;我們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標前進,這是盟友。
老員工選新人當盟友時,要注意這幾點:此人不能太強大,資歷上拉出代差,品行不惡劣。對于剛畢業沒幾年的年輕人,你要把自己的精力轉移到結交那些公司內部能教你的人、能給你機會的人,不要在新人面前裝師傅,這種低層次的培訓只會占據你的精力,造成的惡果是,你自己的成長變少了。記住,職場生存原則是成長才是王道。
不要對年輕人過分友善或者過度自我暴露,每個年輕人都不簡單。記住一句話:他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背后可能站著,家庭、學校、家族、其他同事等勢力。正確的處理方式是,四個字:獅子搏兔,即把他們當做成年人來看待,用大利益來行事,用結盟來拉攏,讓他們不是沉溺于小恩小惠,而是看到加入一股勢力的可能。
筆評:職場不簡單,它是成人的世界,遵從的是成人的游戲規則,所以就要以成人的思維模式來行事。職場處事的核心是,利益為導向,成長是關鍵,并且,不要小看每一個人。
004
目前腫瘤免疫療法有三大明星療法,為:基于樹突細胞的治療性腫瘤疫苗法、CAR-T法、免疫檢查點抑制法。為了方便記憶分別取S(樹突的開頭字母)、C、Y(抑制的開頭字母)法。S法,它對應早期的偵察兵作用,靠樹突細胞發現并標注敵人特征,治愈黑色素瘤有喜人效果;C法對應主力軍正面沖殺作用,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改造人體T細胞直接戰斗,該療法潛力巨大,是未來進步的方向;Y法對應后期鳴金,打掃戰場作用,操作簡單,也比較便宜,但沒有治愈癌癥的奇效,無法長期發揮作用。目前,S法人為改造最少,C法最強效,Y法最成熟。
未來治療癌癥的趨勢是,今后不再是按癌癥類型分類治療,而是按相同的特征抗原分類治療。創業公司Loxo Oncology在55名癌癥患者中,發現了一種共同的基因變異,針對這種變異的治療在50名患者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事實上,這些患者的癌癥種類竟然有17種之多。
Coley是“腫瘤免疫治療之父”,最早人們用免疫系統來消滅癌癥,是從他的事跡中得到啟發的。1890年代,美國骨科醫生William Coley偶然發現,一位肉瘤病人在手術中遭到了一種細菌感染,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從那以后,病人每次發燒潰瘍之后,腫瘤就會減小一點,甚至在4個半月后腫瘤完全消失了。Coley從中得到啟發,給腫瘤注射細菌毒素,成功地讓多名病人腫瘤消退。這是最早的腫瘤疫苗。
價值一個億的提醒:中國是緊隨美國的腫瘤免疫療法研發大國,但也是免疫療法最混亂的地方,我們一定要牢記,在任何取得突破的前沿方法,一定會被廣泛報道,不可能像武功秘籍一樣被獨門深藏。所以謹記,報道不多,沒有臨床試驗,號稱獨家妙方的治療基本都不靠譜。
評:腫瘤免疫治療領域亂象叢生,虛實難辯,所以對于治療要有自己的觀察和判斷,千萬不要被醫院的廣告所誤導。魏則西事件就是把醫院聲稱的DC-CIK療法誤認為是斯坦福大學研發的CIK療法,實際上兩者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且該醫院宣揚DC-CIK療法的有效率高達80%-90%,我估計就是這一宣傳,讓魏則西看到了治療的希望,進而引起來后來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