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看了一篇專欄文,提到了《魔卡少女櫻》里面小櫻這個少女形象,讓我想起了以前似乎幫自己二次元愛好洗白的時候就分析過文學作品里面的少女的意象,加之我是一個曾經少女漫中毒者,就想煞有介事地來扯淡一下動畫里面的少女形象。
那么提到少女形象,就得先說明一下,藝術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是從現實中提煉出來的,卻與現實并不完全相同。少女在現實中一般用于指代10到16歲是女性。而動畫,或者說所有文學作品中的少女形象都是現實中少女的抽象出來的。
我個人的總結就是抽象出了純真,善良這兩個特質,并且相比少年形象多了一些親和力,更容易寄予人們所渴望的真善美。宮崎駿老爺子曾經說過少女似乎有能和萬物溝通的超能力,因此他的作品也多以少女作為主角。
不過現在的作品一般強調反差,所以會給這個年紀的女孩子加上很多附加屬性,因此來制造萌點。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讓少女表現出早熟的特質。比如《十二歲》,讓小學生談戀愛,發狗糧,并且表現出思春期的焦慮和情愫。還有《心跳!光之美少女》某部里面的愛恨糾葛。并不是說現實中的孩子不會這樣,但這樣的塑造其實就是拔高了少年少女們的心理年齡,相對傳統印象中的少女形象就有了不小的出入。
挺好的,嗯,挺好的
再比如宅圈赫赫有名的披著子供外皮,實則宅男向內核的《魔法少女伊利雅》。雖然主人公形象是小學女生,實際卻做著很多不可描述的事情,其思考事情的方式也不像是小學生的腦回路。雖然偶爾還是會強調一下小學生的身份,但實際內核早已與少女形象相距甚遠。反正我看的時候絕對不會覺得伊利雅和現實中的小學生存在交集。(伊利雅粉別打我,自己人,只是實事求是)
咳咳,對不起諸位,我抽到伊利雅了
這里就要提一下人物可信度這個概念,即該人物也許現實中沒有,或者不存在這樣的人。但該人物讓人看著會相信他的真實性,甚至會有一種他就在身邊的錯覺。人物在作品中的行為可以荒誕,可以無厘頭,但每一個優秀的人物必定有一個現實的內核。這也正是人物真實感和可信度的源頭。
在這里我就要提一下我第一個喜歡的動畫少女角色,《魔女宅急便》的主角琪琪。原作是一部兒童文學,后來被宮崎駿改編為動畫。我個人其實非常推薦大家多看一看兒童文學里面的少女角色,包括《拇指姑娘》《綠山墻的安妮》《愛麗絲夢游仙境》之類的傳統兒童文學,還有不那么兒童的《小婦人》。
咳咳,言歸正傳。一個優秀的少女形象,最直觀的評價標準就是,會讓你想成為她那樣的人。這個不論男女,就是要讓人有一種憧憬。琪琪自立,堅強,善良,為他人著想,偶爾會耍一點小脾氣(第一次見蜻蜓),但都沒有惡意。她擁有很多閃光點,卻都沒有超出少女的范疇。她的每一個行為都能讓人理解,都能讓人有代入感。對懵懂的感情塑造也是點到為止,就是淡淡的情竇初開,并不過分加入大人的思維。這就讓這個幾乎完美的角色即使現實中根本找不到,也能讓人確信,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一點存在這樣的人。
但少女的塑造不單有琪琪這樣看著就讓人喜歡的角色,有一些角色是通過一點一點的積累成長起來的。這里就得重點提一下《小魔女學園》的亞可。
描繪一個人物從幼稚到長大,并且強調真實感是非常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和很多商業流程化的作品不同,扳機社這個公司,作為宅社的小兒子繼承了宅社對作品內核的追求。雖然風格粗獷,但風格粗的同時卻比任何公司都注重人物的塑造。粗中有細就是形容扳機最好的詞。
亞可這個人物,從一出來,就注定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她風風火火,全劇大半的時間都在搞事情。她有一個天天掛在嘴邊的夢想,卻連基本的騎掃把都不會。她無比憧憬夏莉歐,卻連偶像的真實身份都不知道。她精力過剩,自以為是,卻老是幫倒忙。在近乎完美無缺的戴安娜面前就像小丑一樣,讓許多觀眾都瘋狂diss。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亞可這樣一個被人戲稱亞白甜的人,卻是我本劇最喜歡的人物(亞可我大女兒,拒絕一切反對)。搞事情是她活潑和行動力的表現。夢想就是要說出來,有說有練!背偶像背叛,最后還能釋懷,真是個溫柔的孩子。在朋友說著言不由衷的話的時候能為了朋友的本心行動起來,了不起!
監督吉成曜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就說過,亞可就像大雄一樣,不會輕易學乖。我深以為然,不僅僅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更重要的是,這種磕磕碰碰卻不被世界磨平棱角的堅韌是難能可貴的。也許注定會碰壁,也許不符合明哲保身的圓滑之道,但亞可是個孩子,擁有無限的可能性,她做的事情都有著美好的出發點,都是真誠的,即使手段笨拙,卻讓人敬佩和感動。所以她身邊才能聚集那么多的朋友。
對于步入社會,不得不變得圓滑和凡是都得顧慮的大人來說,保護孩子們的善意和夢想才是應該做的。用自以為是的成熟去掐死這些赤子之心,用自己的極限去給后輩加上天花板,這不僅傲慢,也很惡毒。
咳咳,似乎又跑偏了。話說回來,道理是這樣,但并非不符合少女形象的少女不優秀,最近的《來自深淵》《少女終末旅行》之類的,都是把少女形象作為一個載體,去表達作者自己的想法。在這里,少女就僅僅是一個寓言故事的載體。還有一些符合化屬性化的角色,對故事的矛盾沖突也能起到一定幫助。但大多數細細品味起來會缺乏層次感。但凡事皆有例外,因為現實中本來就存在一些與人們傳統印象不同的存在,而以這些打破少女傳統形象的角色也能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比如洛麗塔,和殺冷里面的早熟少女形象。(所以說白了看作者水平嘛)
不過很多人物的內核并不少女,卻依然用了少女形象,這是為什么呢?答案還是親和力的問題,同樣的話和行為,對方是一個少女似乎就是比少年或者大嬸更讓人容易接受(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是男生,有沒有女讀者可以反饋一下)。《少女終末旅行》里面的兩個女孩子的互動,明顯是脫離現實少女的所作所為的,更類似于《等待戈多》這種劇,但角色設定為少女,在加上偶爾的少女元素小萌點,就能讓這個劇風格萌起來,更易于被廣大阿宅接受。如果變成兩個大叔的話雖然沒問題,但是作品風格就會趨于沉重和黑色幽默化。
女性具有更強親和力這點我并沒有更加堅實的依據,但主觀認知是似乎就是這樣。而且人類似乎對女孩子做出親密動作的容忍度更高,這可能也是全是女孩子的萌豚番比耽美漫首重更廣一些的原因。恕我才疏學淺,這里就不多做分析了。
然后呢……作為開頭引子的小櫻真是對不住了,因為我還沒有完整地看過tv,只有零碎的記憶和大綱。不過就目前的觀看進度來說,魔卡的小櫻真的是clamp最有少女感的角色了。比翼里面的小櫻豐滿,也更討喜,至于clamp其他作品的角色就都偏一點頹廢美了。日后可能寫日本少女漫和同人創作的時候會提(主要漫畫資源質量差,老阿姨必看三大部只看了《恐寵》和一半的《天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