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領域,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于椎間盤退變,導致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馬尾神經而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就像一顆隱藏在身體里的 “定時炸彈”,時刻威脅著人們的健康。據統計,大約 95% 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生在 L4-L5 或 L5-S1 節段,患者常常被腰痛和下肢麻木等癥狀折磨得苦不堪言。
對于那些保守治療無效、癥狀頻繁復發,或者患上馬尾神經綜合征的患者來說,手術成了他們擺脫病痛的唯一希望。目前,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手術方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腰椎間盤切除術和腰椎融合術。腰椎間盤切除術創傷較小,聽起來似乎很不錯,可它有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 復發率較高,就像割韭菜一樣,“病根” 沒除干凈,很容易再次 “發作”。而當下主流的腰椎融合術,比如 PLIF(后路腰椎椎間融合術)或 TLIF(經椎間孔腰椎椎間融合術),雖然能徹底切除退變的椎間盤,通過骨融合避免復發,但卻像是 “拆東墻補西墻”,會對腰椎的骨性結構和椎旁肌肉造成損傷。患者術后可能會被腰痛困擾,而且手術時還得牽拉神經根來暴露突出的髓核,這又可能引發術后的麻木和疼痛等癥狀,簡直是 “按下葫蘆浮起瓢”。
為了找到一種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療方法,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的研究人員們踏上了探索之路。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了《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期刊上,論文題目是 “Anterior lumbar discectomy and fusion: an effective technique in treating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 retrospective case study” 。這項研究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研究得出結論:前路腰椎間盤切除融合術(ALDF)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治療策略。該手術能在顯微鏡下直接去除突出的椎間盤和鈣化的后縱韌帶,實現手術節段的直接減壓,同時還能減少手術對后部肌肉和骨骼結構的損傷。而且,通過全面的術前評估和精細的顯微操作,還能避免神經和血管損傷等并發癥。這一結論的意義重大,它為臨床醫生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提供了新的選擇,有望讓更多患者減輕痛苦,恢復健康。
研究人員在開展這項研究時,用到了幾個關鍵的技術方法。首先,他們對患者進行了嚴格的篩選。納入標準包括 L5-S1 節段椎間盤突出伴節段性不穩定(術前屈伸位 X 線顯示平移超過 4mm 或角度超過 15° )、有腰痛或下肢麻木疼痛等癥狀且在前后運動時加重、術前保守治療至少 3 個月效果不佳等;排除標準有嚴重骨質疏松(腰椎骨密度 T≤ -2.5 標準差 )、合并 II 級及以上腰椎滑脫、脊柱畸形、腫瘤等其他腰椎疾病、可能導致腹膜粘連的情況(如結核性腹膜炎或有腹部手術史,剖宮產除外)以及其他嚴重全身性疾病等。接著,在手術方法上,患者在全麻后取仰臥位,通過左下腹橫切口進入腹膜后間隙,暴露 L5/S1 椎間盤。利用 C 臂透視定位后,切開纖維環,切除軟骨終板和髓核,在顯微鏡下切除椎體后緣的骨質增生、后縱韌帶等,進行充分減壓。然后,將含有 BMP(骨形態發生蛋白)并混合患者骨髓的同種異體骨填充到 ROI-A 椎間融合器中,植入 L5-S1 間隙。最后,通過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等手術情況,比較術前、術后 1 周和術后 12 個月的 JOA(日本骨科協會評分系統)、ODI(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NRS(疼痛數字評分量表)評分以及術前和術后 1 周的 CT、MRI 影像指標(如椎間盤高度、硬膜囊橫截面積)來評估手術效果。
下面咱們來詳細看看研究結果。
手術完成情況及術中情況:44 名患者都順利完成了 ALDF 手術,手術時間平均為(162.45 ± 40.52)分鐘,術中出血量平均為(66.82 ± 53.42)ml,手術過程中也沒有出現血管、輸尿管或內臟損傷的情況。這就像是一場成功的戰役,醫生們成功地 “攻克” 了患者的病痛,而且過程還比較順利。臨床癥狀改善情況:43 名患者術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只有 1 名患者術后癥狀改善不明顯。術后 1 周,JOA 評分顯著提高,ODI 和 NRS 評分顯著降低;術后 12 個月,JOA、ODI 和 NRS 評分與術前相比都有顯著改善。這表明手術有效地緩解了患者的癥狀,就像給患者的身體來了一次 “大升級”,讓他們重新找回了舒適的狀態。影像學評估結果:與術前相比,術后所有手術節段的椎間盤高度顯著增加,硬膜囊橫截面積也顯著增大。部分患者術后沒有觀察到髓核殘留,有患者的后縱韌帶骨化和椎體后緣骨質增生被完全切除。術后 6 個月,所有患者都實現了骨融合,也沒有出現植入物失敗、融合器移位等情況。從影像學的角度看,手術就像是給患者的腰椎做了一次 “整形手術”,讓腰椎的結構變得更加健康。典型病例展示:有一位 34 歲的男性患者,被腰痛和下肢無力折磨了一年多,保守治療效果不佳。術前檢查發現 L5/S1 椎間盤突出,術后癥狀明顯改善,各個檢查結果都顯示手術很成功。還有一位 59 歲的女性患者,腰痛長達 10 年,后來又出現了下肢疼痛、麻木和無力的癥狀。手術切除了突出的椎間盤和骨化的后縱韌帶,術后癥狀也得到了明顯緩解。這兩個典型病例就像是兩個生動的故事,讓我們更直觀地看到了 ALDF 手術的神奇效果。
在研究結論和討論部分,研究人員指出,ALDF 手術有著諸多優點。手術采用腹膜后入路,創傷小,不需要剝離椎旁肌肉,也不會影響腹部器官。顯微鏡下視野清晰,能徹底去除退變的椎間盤結構和椎管內的游離髓核組織,實現神經結構的直接減壓,降低癥狀復發的風險。而且還能完全切除骨化的后縱韌帶和椎體后緣的骨質增生,為神經結構提供足夠的空間。患者術后恢復快,術后第一天就能下地活動、進食,切口疼痛也比較輕微,甚至適合進行日間手術或門診手術。在促進骨移植融合方面,ALDF 手術視野寬廣,可以使用更大的融合器,增加融合的體積和表面積,同時還能維持腰椎的生理曲度。使用零輪廓自穩定融合裝置,不需要額外的后椎弓根螺釘固定系統,減少了對肌肉的損傷,降低了手術風險。
不過,ALDF 手術也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和風險,比如可能損傷髂血管、輸尿管和神經叢,有損傷腹膜或腹部器官的風險,而且手術節段也有限制,最適合的手術節段是 L4/L5 或 L5/S1,尤其是 L5/S1 節段。對于超重患者、有腹部血管畸形或腹部手術史的患者,選擇手術時要格外謹慎。術前進行腹部 CTA 檢查,了解血管變異情況,評估手術風險非常重要。此外,這項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需要對患者進行長期隨訪,監測相鄰節段疾病等并發癥的發生;術前影像學檢查和術后觀察可能會影響住院時間,術中影像學檢查可能會影響手術時間,這些方面還有優化的空間。而且這是一項回顧性分析,存在一定的選擇和治療偏倚。未來還需要開展多中心隨機隊列研究,為 ALDF 手術的臨床應用提供更有力的證據。
總的來說,ALDF 手術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尤其是 L5/S1 節段的患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治療選擇。它就像一把精準的 “手術刀”,在減少創傷的同時,有效地緩解了患者的癥狀,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雖然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技術的不斷改進,相信 ALDF 手術會在未來的臨床治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更多患者帶來健康的希望。